王霞
- 作品数:13 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的作用被引量:13
- 2006年
- 以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其卵期寄生蜂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褐飞虱为害后水稻乙烯释放量的变化以及乙烯、水稻挥发物和对寄生蜂引诱作用三者间的关系,研究了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受褐飞虱为害后2~24h,受害稻株释放的乙烯浓度一直显著地高于未处理稻株;利用乙烯利在酸性水溶液中释放的乙烯处理水稻后,水稻能释放与褐飞虱为害株相类似的挥发物组成相,并且两者表现出对寄生蜂相同的引诱活性;在褐飞虱为害之前利用乙烯受体的抑制剂1-甲基环丙稀处理水稻,可明显抑制褐飞虱诱导的大部分水稻挥发物组分,并且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也受到抑制.上述结果表明,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是必需的.
- 鲁玉杰王霞娄永根程家安
- 关键词:褐飞虱稻虱缨小蜂水稻
- 寄生性天敌寄生行为及研究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被引量:16
- 2005年
- 作为调节和利用寄生性天敌以控制害虫为害所需的重要基础信息之一,寄生性天敌的寄生行为已有70多年的研究历史。至今在这一领域的很多研究方面,包括寄生性天敌的寄主选择行为、寄主块离开行为、窝卵数以及行为的进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寄生性天敌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寄主块离开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娄永根汪霞杜孟浩周国鑫王霞
- 关键词:寄生性天敌寄主选择行为
- 豆野螟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被引量:14
- 2009年
- 以顺3-己烯乙酸酯为标准化合物,研究了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植物挥发性和性信息素化合物组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气味具有强烈的EAG反应,但在大部分浓度下,雌、雄虫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在测试的9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中,雌、雄虫对高浓度反-2-己烯醛刺激的相对EAG反应的最大值分别达到250%和260%,且雌、雄虫触角对这种化合物的EAG反应的形状也有很大差异;但对豇豆花气味中的柏木烯和柏木脑没有明显的EAG反应.雌、雄蛾对性信息素都有明显反应,且雌、雄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主要组分(反10,反12)-十六碳二烯醛的EAG反应的最大值达到250%,远超过雌虫反应的最大值(53%).雌、雄成虫这种神经感觉反应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感器结构、功能和行为上的差异.
- 王霞徐静沈幼莲刘凤英杜永均
- 关键词:豆野螟性信息素
-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被引量:26
- 2008年
-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雄成虫触角除上述5种感器外,还分布有柱形感器。以基部(触角的1/3)、中部(触角的1/3)和端部(触角的1/3)为单位,对雌、雄成虫触角节的各种类型感器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测定了豆野螟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和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1-醇以及雌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EAG反应感应部位,结果表明EAG反应强弱与感器数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对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有反应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对信息素反应的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的顶端24小节内(约占触角的1/3),而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反应的感器则分布于触角鞭节顶端48小节内(约占触角的2/3)。
- 王霞徐静刘凤英陈海滨吴降星杜永均
- 关键词:豆野螟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触角电位
- 水稻诱导抗虫反应的分子基础
- <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与 Celera 公司同时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完成,以及其它一系列模式生物如果蝇(Drosphila melanogaster)、秀丽线虫...
- 周国鑫王霞娄永根程家安
- 文献传递
- 脂氧合酶OsRCI-1正调控水稻对二化螟的抗性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克隆了虫害诱导的水稻脂氧合酶基因OsRCI-1全编码序列,实时定量QRT-PCR检测结果表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a Walker取食能快速且持续地诱导OsRCI-1基因的表达。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获得了两株OsRCI-1基因的RNAi沉默突变体,突变体株系ir-rci-1和ir-rci-2中目的基因OsRCI-1的表达被明显的抑制,其表达水平分别仅为对照(秀水11)的47.73%和32.33%。生测结果表明OsRCI-1基因沉默导致水稻对二化螟抗性显著地降低,取食RNAi突变体株系的二化螟体重分别是取食秀水11的1.58倍和2.15倍。因此,水稻OsRCI-1基因正调控对二化螟的抗性,该基因介导的防御途径可能在水稻虫害诱导防御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 姚张良曹梦娇王霞缪家顺沈励泽邓建宇吴慧明徐志宏娄永根周国鑫
- 关键词:水稻脂氧合酶茉莉酸
- β-葡萄糖苷酶处理与褐飞虱为害激活水稻类似的信号转导途径被引量:2
- 2007年
- 已有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处理植株能诱导其产生与植食性昆虫为害类似的挥发物,然而其诱导产生的机理至今尚不明确.水杨酸、茉莉酸、乙烯和过氧化氢是植物诱导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为此,本文对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水稻体内这4种信号分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褐飞虱为害稻株进行了比较,以明确β-葡萄糖苷酶处理与褐飞虱为害是否激活了水稻类似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与相应的对照相比,机械损伤并经β-葡萄糖苷酶处理能明显提高水稻水杨酸、乙烯和过氧化氢的浓度,但却降低了茉莉酸的含量.β-葡萄糖苷酶对这些信号分子含量影响的总体趋势与褐飞虱为害的基本一致,尽管两者所诱导的信号分子的绝对含量与时间动态存在一定差异,表明β-葡萄糖苷酶处理能激活与褐飞虱为害相类似的水稻信号转导途径.这一结果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两种处理能诱导水稻产生类似的挥发物并对稻虱缨小蜂具有同等的引诱作用.
- 王霞周国鑫向才玉杜孟浩程家安刘树生娄永根
- 关键词:水稻褐飞虱信号转导途径茉莉酸
- 水杨酸与过氧化氢信号途径在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的作用被引量:12
- 2007年
- 以水稻、褐飞虱及其卵期重要寄生蜂稻虱缨小蜂为模式系统,研究了水杨酸与过氧化氢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褐飞虱为害能迅速地导致水稻体内水杨酸(为害后1h)和H2O2(为害后1.5h)含量的上升,早于褐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释放引诱稻虱缨小蜂挥发物所需的时间.外用水杨酸和H2O2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理浓度范围内的水杨酸处理能诱导水稻释放引诱稻虱缨小蜂的挥发物,而H2O2则只有在远高于水稻生理浓度时才能诱导.水杨酸或H2O2处理的稻株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作用要弱于褐飞虱为害的稻株,并且在挥发物组成相方面亦与后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尽管它们之间显示了一些相似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释放,而H2O2信号转导途径在其中的作用则可能相对较小;同时,也表明了这些挥发物的释放除了水稻体内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的参与外,还可能涉及到其它的信号转导途径.
- 王霞杜孟浩周国鑫程家安娄永根
- 关键词:水稻稻虱缨小蜂水杨酸过氧化氢信号转导途径
- 八角茴香浸提液对白背飞虱的取食、产卵选择性及杀虫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为明确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浸提液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取食、产卵选择性及杀虫活性的影响,制备八角茴香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浸提液,用这2种浸提液处理的水稻饲喂白背飞虱后,测定八角茴香浸提液对白背飞虱的杀虫活性,并观察对其取食、产卵量以及蜜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水稻相比,白背飞虱在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浸提液处理的水稻上取食和产卵量都极显著地减少,产卵量分别仅为对照水稻的31.5%和40.2%。在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提液处理水稻上取食的白背飞虱分泌的蜜露量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分别仅为对照的59.61%和48.71%。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浸提液对白背飞虱有较好的杀虫活性,72 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59μL/mL和0.46μL/mL。2种八角茴香浸提液对白背飞虱乙酰胆碱酯酶都具有抑制活性,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33μL/mL和1.13μL/mL。说明八角茴香中存在对白背飞虱行为调控和杀虫活性物质,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虫剂用于田间防控白背飞虱的潜在价值。
- 王谆静项楚一金路陈永根王霞周国鑫
- 关键词:白背飞虱乙酰胆碱酯酶
- 虫害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及其应用前景
- 植物在受植食性昆虫攻击时,能释放特异性的挥发物引诱天敌,并可能对其他植食性昆虫产生排斥作用。这种诱导抗虫性的有效性近年来已被几例田间试验所证实。鉴于植物诱导抗虫性的低成本、与环境友好以及不易导致植物抗虫性的丧失等特点,因...
- 娄永根程家安鲁玉杰王霞花小燕周国鑫汪霞杜孟浩陈华才
- 关键词:水稻诱导抗虫性信号传导途径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