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

作品数:59 被引量:1,95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5篇耐药
  • 29篇耐药性
  • 29篇儿童
  • 11篇球菌
  • 11篇细菌
  • 11篇杆菌
  • 9篇流感
  • 8篇碳青霉烯
  • 8篇碳青霉烯类
  • 8篇青霉烯
  • 8篇青霉烯类
  • 8篇小儿
  • 7篇药性分析
  • 7篇嗜血杆菌
  • 7篇碳青霉烯类耐...
  • 7篇细菌耐药
  • 7篇耐药性分析
  • 7篇呼吸道感染
  • 6篇内酰胺
  • 6篇内酰胺酶

机构

  • 50篇上海市儿童医...
  • 8篇复旦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市疾病预...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甘肃省人民医...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北京医院
  • 4篇四川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新疆医科大学...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江西省儿童医...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山西省儿童医...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 4篇昆明医科大学
  • 4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59篇王春
  • 41篇张泓
  • 13篇秦惠宏
  • 12篇孔菁
  • 12篇潘芬
  • 10篇李万华
  • 9篇孙燕
  • 5篇张育才
  • 4篇褚云卓
  • 4篇金泉英
  • 4篇周树平
  • 4篇孙自镛
  • 4篇朱镭
  • 4篇王传清
  • 4篇胡云建
  • 4篇艾效曼
  • 4篇陆权
  • 4篇俞云松
  • 4篇张朝霞
  • 4篇孟晋华

传媒

  • 15篇中国感染与化...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3篇检验医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儿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微生物与感染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抗感染化...
  • 1篇实用诊断与治...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医院临床分离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状况、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针对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基础性研究。收集上海市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62株,采用E-test法测定分离株对9种抗菌药物的MIC。 PCR扩增肺炎链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编码基因pbp2x、pbp2b、pbp1a,分析突变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水平的相关性。 PCR扩增肺炎链球菌的murM基因,分析其突变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在62株侵袭性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的检出率为43.6%(27/62)。 pbp2b基因保守序列附近的基因突变率,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100%,25/25)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3/10)、PSSP(3/10)与PRSP(100%,27/27)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1.875和23.310,P均<0.01)。 pbp2x基因保守序列附近及内部的基因突变率,PISP(84%,21/25)与PSSP(0)、PSSP(0)与PRSP(85.2%,23/27)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1.000和22.513,P 均<0.01)。pbp1a基因保守序列附近及插入序列的基因突变率,PISP(68%,17/25)与PSSP(0)、PRSP(100%,27/27)与PSSP(0)、PRSP(100%,27/27)与PISP(68%,17/25)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3.22、37.000、10.211,P均<0.01)。 murM基因的碱基突变率,青霉素MIC≥8 mg/L或头孢曲松MIC≥2 mg/L组(95.8%,23/24)和青霉素MIC<8 mg/L或头孢曲松MIC<2 mg/L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026)。结论上海市儿童医院分离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耐药现象严重。pbps基因和murM基因突变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中均发挥作用,且与抗菌药物耐药水
张天栋孔箐王春秦惠宏张泓
关键词:肺炎细菌蛋白质类
上海市蒙得维的亚沙门菌流行特征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蒙得维的亚沙门菌的耐药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上海市针对人群和食源、环境沙门菌的监测基线,分析蒙得维的亚腹泻和食源环境株的耐药表型和分子型特征。结果蒙得维的亚在本地区的人源和食源沙门菌型数据库中列第24位(32株)和32位(13株)。经实验室确诊的28例蒙得维的亚病例均符合食源性感染特征,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和20~60岁男性,城郊地区高发。人源和食源株均发现对三代头孢(头孢他啶)耐药株,近5年中食源株的多重耐药(MDR)明显增多,28.1%的人源株对环丙沙星处于耐药临界值,来自境外动物制品的蒙得维的亚菌株对抗生素多数敏感。32株人源和13株食源株的分型聚类提示存在优势克隆簇,包括3起经回顾性鉴别诊断的蒙得维的亚的成人暴发,其中2起为多重耐药(MDR-ACSSuT)的克隆暴发。MDR-ACSSuT的人源流行株与甲鱼株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同源性,与境外输入菌株间的耐药和分子型特征差异较大,2个不同克隆簇之间存在遗传进化关系。结论蒙得维的亚尚未在本地区成为优势种型,但其已通过贸易等方式不断输入国内,逐渐定殖于沿海地区的甲鱼养殖产业链和人群的消费食物链中,最终进化成稳定的MDR和非MDR克隆容易形成分散而隐蔽的食源性暴发。
李勇王春唐海丰王爱敏黄峥石维敏胡雪明顾宝柯曾玫史贤明阚飙许学斌
关键词:分子分型多重耐药
2016-2018年上海市儿童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本文旨在探讨2016—2018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患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血流感染提供合理的用药依据。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细菌种类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期间共送检标本24687份,分离出病原菌2092株,阳性检出率为8.5%。其中革兰阳性菌占84.4%,革兰阴性菌占15.6%;检出率居前5位的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CoNS)、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新生儿科患儿血培养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4.5%,其中CoNS的分离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其平均报阳时间为(32.53±12.36)h。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活性较强,耐药率低于10%。肺炎克雷伯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达8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逐年上升,2018年为62.5%。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9.1%。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6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66.7%。结果表明,儿童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复杂,CoNS占较大比例,导致血流感染的诊断更加复杂。因此,了解儿童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王春阮小玲刘昌颀张泓
关键词:儿童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及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27
2019年
目的:分析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RRTI患儿240例,对其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分离培养检测、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具体分布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结果:240例患儿1380份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病原菌阳性1356份,检出率98.26%;分离出病原菌1486株,其中革蓝阴性菌1071株(72.07%),革蓝阳性菌415株(27.93%)。革蓝阴性菌中,流感嗜血杆菌所占比例最大(22.27%),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3.32%)、大肠埃希菌(11.31%);革蓝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大(14.20%),其为肺炎链球菌(5.32%)、表皮葡萄球菌(3.30%)。240例中,家长文化水平低、有呼吸道疾病、吸烟家长所占比例显著更高(P<0.05);微量元素缺乏、营养及免疫差、作息情况差、生活环境差、偏食、健康锻炼缺乏所占比例显著更高(P<0.05);家长文化水平、吸烟、呼吸道疾病及儿童生活环境、作息情况、健康锻炼、饮食、微量元素、以营养及免疫状况均与RRTI发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RRTI病原菌分布革蓝阴性菌感染为主,且有个体差异,须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家长状况、儿童机体状况、生活及饮食习惯等均与RRTI发生存在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重点监测,及时预防。
胡海赟王春姚剑杰乔蓉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小儿氯胺酮和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
2006年
目的通过氯胺酮和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为小儿氯胺酮麻醉选择合理有效、经济安全的联合用药方法。方法选择ASAⅠ ̄Ⅱ级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成四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KM组)、氯胺酮加丙泊酚组(KP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组(KMP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结扎疝囊及术毕时的HR、MBP、SPO2并统计分析,观察术毕麻醉复苏情况,比较苏醒时间和氯胺酮加药次数。结果与术前比较,K组的HR仅在诱导后和术毕有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的HR在每一个时点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KP组的MBP除切皮外三个时点呈显著性差异,KMP组诱导后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KM组仅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中KM组和KMP组的SPO2在诱导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KP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仅诱导后的MBP有显著性差异;KM组每一个时点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而KP组结扎、术毕的HR以及诱导后、切皮、结扎时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诱导后的SPO2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氯胺酮加药次数明显减少,呈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病人术后均无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K组最高,达26.67%,三组联合用药组均低于15%。结论就本研究而言,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使用麻醉效能强,血液动力学平稳,苏醒快,缺点是明显的呼吸抑制,但与另两组联合用药组相比,控制好丙泊酚用药速度,氯胺酮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的先天性畸形矫治术是一种更为可取的麻醉方法。
金泉英付月珍马亚萍周益人王则娅王春
关键词:氯胺酮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小儿麻醉
儿童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疫苗免疫预防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5月该院就诊患儿咽喉部分泌物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株。采用荚膜肿胀试验进行血清型分析,E试验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临床共分离到338株肺炎链球菌,主要血清型依次为19F 138株(41.0%)、19A 67株(19.8%)、14型30株(8.9%)、23F 14株(4.1%)、6B 13株(3.8%)、6A 12株(3.6%)和15B 10株(3.0%)。在青霉素不敏感菌株(PNSP)和红霉素耐药株(ERSP)中多价疫苗(PCV7)的覆盖率分别为41.9%(26/62)和59.6%(198/332),PCV13的覆盖率分别为72.6%(45/62)和84.9%(282/332)。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的血清型主要集中在19F、19A和未能分型株。除未能分型株之外,血清型的分布在2岁以下婴幼儿和2~5岁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38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占81.7%(267/338),青霉素中介株(PISP)占10.9%(37/338),青霉素耐药株(PRSP)占7.4%(25/338)。19F和19A型的PNSP(PISP+PRSP)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显著高于PSSP(P<0.01)。未能分型株的PNSP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以及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显著高于PSSP(P<0.01)。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最常见血清型为19F、19A、14、23F、6B和6A,PCV13能覆盖多数PNSP和ERSP,应用该疫苗应能有效地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和控制耐药菌株传播。
张泓李万华孔菁王春陆敏陆权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抗菌药物耐药性儿童
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1566株肺炎克雷伯菌,M-H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566株,5年内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主要来源于痰(60.22%~73.63%)、尿(7.53%~12.81%)、血(3.66%~5.45%);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阳性率(69.18%~76.02%)(P>0.05)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菌株的检出阳性率(5.82%~31.50%)(P<0.01);ESBLs菌株和CRE菌株的临床分布以新生儿病区最高,其次为综合内科、重症监护病区;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呈较高的耐药率,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对氨基糖肽类、磺胺类耐药率较低,5年的耐药率统计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儿科患者正面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日趋严重的困境,菌株越来越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尤以新生儿病区、重症监护病区突出;临床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选用抗生素的压力也随之日趋严峻,应合理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胡海赟王春姚剑杰许姜姜张泓李晓红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
皮肤温度用于评估超声引导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后皮肤温度变化及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择期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儿30例,喉罩全身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用0.33%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入手术室后(T_0)、全身麻醉后(T_1),以及神经阻滞后0min(T_2)、5min(T_3)、10min(T_4)、15min(T_5)、20min(T_6)各时间点,测定患侧和健侧第一掌骨外侧的皮肤温度。在T_0、T_1、T_4、T_6、切皮(T_7)、手术结束(T_8)和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T_9)各时间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术后4、6、8、12、16h采用小儿疼痛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计算用皮肤温度变化评估阻滞效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阳性和阴性似然比。阻滞后15min时双手皮肤温度差≥1℃为皮肤温度变化阳性,术后4h疼痛VAS评分<3分为阻滞有效。结果 T_0至T_2时间点,患侧与健侧第一掌骨外侧的皮肤温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臂丛神经阻滞后,患侧第一掌骨外侧的皮肤温度明显升高,T_3至T_6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健侧(P值均<0.01);健侧第一掌骨外侧的皮肤温度在患侧臂丛神经阻滞前后无明显变化。与T_0时间点比较,T_1、T_4、T_6至T_9时间点的MAP和心率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全身麻醉后各时间点间MAP和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儿术后12和16h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4h(P值均<0.05)。用皮肤温度变化评估阻滞效果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67%,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80%,阳性似然比为2.9,阴性似然比为0.06。结论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后5min阻滞侧第一掌骨外侧皮肤温度即升高,约15min达最大值。这种皮肤温度升高可作为评估小儿神经阻滞效果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患儿术中和术后的镇痛管理。
王春曹译匀王爱忠
关键词:臂丛神经传导阻滞皮肤温度超声
上海市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诊断方法比较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和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的常见病毒进行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符合率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540例,分别用DFA和多重RT-PCR进行检测,分析其结果。结果 DFA检测阳性率为43.9%(237/540),多重RT-PCR检测阳性率为55.7%(301/540),多重RT-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DFA的阳性检出率(χ2=29.093,P<0.01)。DFA和多重RT-PCR同时阳性163例,DFA阳性而多重RT-PCR阴性74例,多重RT-PCR阳性而DFA阴性138例,DFA和多重RT-PCR同时阴性165例。DFA和多重RT-PCR同时为阳性的163例标本中,有15例标本两者检测结果不一致,符合率为91.0%。结论 DFA快速、简便、特异性及敏感性高,适用于临床检测。多重RT-PCR的敏感性高,检测病毒谱广,且可以做亚型鉴定,适用于呼吸道病毒流行病学的调查。
王春赵百慧张泓张曦
关键词:呼吸道病毒感染直接免疫荧光法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儿童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乳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乳癌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 I^1I级,年龄35~65岁行择期乳腺手术的女性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0.2%罗哌卡因+5μl/ml芬太尼组)和对照组(0.375%罗哌卡因组)各40例。经T4~5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给药(0.2%罗哌卡因+5μl/ml芬太尼或0.375%罗哌卡因)。观察硬膜外麻醉起效时间,评估麻醉效果,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脉搏氧饱和度,测量手术前后动脉血气。结果观察组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无呼吸、循环抑制;对照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毕时脉搏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2%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胸段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好,对呼吸及循环无明显影响,可安全用于乳癌手术。
王春张望平金丹
关键词: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麻醉乳癌根治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