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娴
- 作品数:13 被引量:224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程控间歇脉冲输注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时产妇爆发痛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8
- 2021年
- 目的分析程控间歇脉冲输注联合患者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下产妇发生爆发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行分娩镇痛的产妇215例,年龄20~45岁,孕期≥37周,单胎头位,ASAⅡ或Ⅲ级。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接入电子镇痛泵,参数设置: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负荷剂量15 ml,脉冲剂量10 ml/h,单次追加剂量8 ml,锁定时间30 min,极限量30 ml/h。当产妇出现爆发痛时给予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共10 ml追加,根据产妇是否发生爆发痛分为两组:爆发痛组和无爆发痛组。记录产妇一般情况和分娩镇痛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爆发痛的相关因素。结果93例(43.2%)产妇发生爆发痛。与无爆发痛组比较,爆发痛组产间发热率明显升高、分娩镇痛满意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器械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膜外镇痛中断、镇痛15 min后NRS评分增加和第一产程时间延长是发生爆发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镇痛15 min后NRS评分增加、硬膜外镇痛中断、第一产程时间延长是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发生爆发痛的独立相关因素。
- 王菁陈晨孙啸云徐世琴冯善武王娴
- 关键词:分娩镇痛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
- 阴道分娩后会阴部疼痛的前瞻性观察研究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观察阴道分娩后会阴部疼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析会阴部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随访了306例产妇,采用现实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及语言评价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评价产后1天及7天的会阴部疼痛情况。分析哪些母体、产科及新生儿因素与产后会阴部疼痛相关。结果:采用PPI评分,产后1天及7天分别有88.2%和24.9%的产妇经历了会阴部疼痛,轻度疼痛比例为63.1%(产后1天)及23.9%(产后7天),中度疼痛比例为24.2%及1.1%,重度疼痛比例为1%及0%。产后1天及7天,平均VRS评分分别为2(1-3)和0(0-1)。单因素分析中,初产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母体增重多、使用硬膜外镇痛及使用侧切的产妇更易出现会阴部疼痛。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中,只有侧切是产后1天会阴部疼痛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2.05,95%可信区间0.95-4.42)。结论:产后短期内会阴部疼痛发生率较高但是程度比较轻微,此外,侧切与会阴部疼痛紧密相关。
- 王娴沈洁冯善武薛璇徐世琴
- 关键词:侧切会阴部疼痛
- 多元化教学在超声诊断带教中的探索
- 2023年
- 探讨多元化教学在超声诊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江苏大学2019年-2022年正常参加超声诊断学期末笔试考核的临床专业本科留学生152人,2019年采用传统课堂集中授课,2020开始年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授课。利用Minitab18软件对留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多元化教学法能够提高留学生教学成绩。结论 多元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教学质量,可长期用于超声诊断教学工作。
- 张冬梅朱琳娜王娴张晴钱晓芹
-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超声诊断学带教
- 右美托咪定、艾司氯胺酮和利多卡因复合用药行无阿片类药物用于乳腺肿块切除术麻醉的可行性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艾司氯胺酮和利多卡因复合用药行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在乳腺肿块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无阿片类药物麻醉组(A组)和常规阿片类药物麻醉组(B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后1 min(T3)和10 min(T4)的MAP和HR。记录两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2、12和24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相比,两组在T1~T4时MAP和HR均降低(P<0.05)。T1~T4时,A组患者MAP和HR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中麻黄碱和阿托品使用率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12、24 h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而术后分泌物增加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艾司氯胺酮和利多卡因复合用药行无阿片类药物麻醉的麻醉效果与常规阿片类药物麻醉的乳腺肿块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相当,但前者更能维持循环稳定,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 钱夏丽陈雅洁冯善武王娴
- 关键词:利多卡因乳腺肿块切除术
- 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被引量:51
- 2013年
- 目的观察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49例,当镇痛效果确切,进入第二产程后分别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持续镇痛组,R组,n=287)或生理盐水(暂停镇痛组,N组,n=162)。胎儿娩出后,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镇痛满意度、会阴部修复时VAS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产妇第二产程镇痛满意度(91±6)分,明显高于N组(84±7)分(P<0.05),而R组会阴部修复时VAS评分为(0.7±0.6)分,明显低于N组(1.2±0.8)分(P<0.05)。结论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及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而且第二产程及会阴部修复时镇痛满意度较高。
- 王娴徐世琴冯善武沈晓凤
- 关键词:第二产程分娩方式
- 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比较被引量:76
- 2016年
- 目的比较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81例,年龄18~45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别给予0.125%罗哌卡因(R组,n=241)或0.125%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舒芬太尼(RS组,n=240)。记录产程中NRS疼痛评分及VAS镇痛满意度评分,产妇Bromage运动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带血气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产妇346例,R组164例,RS组182例。第一产程NRS评分RS组2.2分(IQR 1.8~2.7分),明显低于R组2.4分(IQR 2~2.8分)(P〈0.001),第二产程两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VAS镇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RS组47.2%,R组3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组1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为5.5%,明显高于R组1.2%(P〈0.05)。结论单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效果相似,但产妇不良反应更少,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更低。
- 王娴夏凡冯善武徐世琴沈晓凤
- 关键词: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有效性安全性
- 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被引量:45
- 2015年
-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g/ml舒芬太尼4μg),持续给药组(CI组),按10ml/h速度持续给药。记录硬膜外镇痛前、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产妇的鼓膜体温、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计算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结果镇痛后4、5h、分娩时、分娩后1h两组产妇鼓膜体温明显高于镇痛前(P<0.05或P<0.01);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时IL-6水平明显高于镇痛前(P<0.01)。镇痛后3、4hRI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I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间断给药与持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相近,体温升高可能与IL-6水平的升高有关,但镇痛效果更佳。
- 冯善武徐世琴王娴王楠雷黎明沈晓凤
- 关键词:持续输注硬膜外分娩镇痛
- 经皮二氧化碳测量在腹膜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准确性: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比较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_(ET)CO_(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ranscutane-ous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_(a)CO_(2))预测泌尿外科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_(a)CO_(2))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膜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患者50例,于气腹前及气腹后30、60、90 min分别测定P_(a)CO_(2)、P_(ET)CO_(2)、P_(TC)CO_(2)。计算P_(a)CO_(2)-PETCO_(2)和P_(a)CO_(2)-P_(TC)CO_(2)的差值。对P_(a)CO_(2)与PETCO_(2)、P_(a)CO_(2)与P_(TC)CO_(2)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P_(a)CO_(2)与其他两个指标的一致性。结果:P_(a)CO_(2)-P_(ET)CO_(2)和PaCO_(2)-P_(TC)CO_(2)的绝对差值分别为(13.20±4.43)mmHg和(4.35±2.56)mmHg(P<0.05)。P_(a)CO_(2)与P_(ET)CO_(2)的相关系数为0.79(r^(2)=0.62,P<0.001),与P_(TC)CO_(2)的相关系数为0.91(r^(2)=0.83,P<0.001)。P_(a)CO_(2)与P_(ET)CO_(2)的95%一致性界限为4.53~21.88 mmHg,与P_(TC)CO_(2)的95%一致性界限为-3.18~10.48 mmHg。结论:P_(TC)CO_(2)监测可提高评估患者腹膜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中PaCO_(2)的准确性。
- 孔秋月刘洋李楠黄少康杨春刘存明丁正年王娴刘世江
- 关键词:腹膜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血气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
-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及护理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在我院产房顺产的初产妇100例,按照其是否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自然分娩,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产妇的体温、疼痛程度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试验组产妇分娩镇痛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分娩镇痛后4h、5h、6h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体温>38℃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能有效缓解疼痛,但产妇产间发热的发生率会提高,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发热产妇的护理。
- 崔晓花李彩娟王娴沈晓凤付东英
- 关键词:产妇分娩疼痛
- 去甲肾上腺素和麻黄碱治疗子痫前期产妇腰麻后低血压效果的比较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比较等效去甲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用于治疗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腰麻后出现低血压的子痫前期产妇111例,年龄22~36岁,BMI≤35 kg/m^2,ASAⅡ级,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n=56)和麻黄碱组(E组,n=55),分别在出现低血压(SBP<基础值80%)后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4μg或麻黄碱4 mg。观察产妇入室时、腰麻后1、3、5、10 min、胎儿娩出时HR和SBP。记录腰麻完成至胎儿娩出期间产妇心动过速(HR>120次/分)、心动过缓(HR<60次/分)和高血压(SBP>基础值120%)的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的次数和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眩晕和寒战。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E组比较,N组腰麻后3、5、10 min及胎儿娩出时产妇HR明显减慢(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新生儿脐动脉血pH、HCO-3和BE明显升高(P<0.05),乳酸(Lac)明显降低(P<0.05)。两组产妇心动过缓和高血压的发生率、使用血管活性药的次数、眩晕和寒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PaO 2、PaCO 2、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效去甲肾上腺素与麻黄碱治疗子痫前期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相似,但去甲肾上腺素的安全性更高。
- 钱锐锋王朝辉毛毛徐世琴沈晓凤王娴
- 关键词: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子痫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