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军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荒漠
  • 8篇荒漠草原
  • 8篇草原
  • 6篇土壤
  • 4篇柠条
  • 3篇柠条林
  • 3篇人工柠条林
  • 2篇演进
  • 2篇植物
  • 2篇土壤质地
  • 2篇草地
  • 1篇演进过程
  • 1篇养分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植物多样性研...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中间锦鸡儿
  • 1篇沙化

机构

  • 9篇宁夏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作者

  • 9篇潘军
  • 7篇宋乃平
  • 6篇吴旭东
  • 4篇周娟
  • 3篇杨新国
  • 2篇王兴
  • 2篇曲文杰
  • 2篇陈林
  • 1篇李团胜
  • 1篇谢应忠
  • 1篇石云
  • 1篇米楠
  • 1篇赵伟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农牧交错带牧业系统波动性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牧业系统波动是影响到农牧交错带农户生计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该研究以羊只总数为牧业系统特征变量,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草地面积、植被指数、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影响因子.用经验模态分解法获得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的波动分量和趋势量;进而运用集对分析法对羊只总数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应波动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3年盐池县羊只总数波动较大,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存在3~4、7~15、22~26、40~45 a的准周期性波动,22~26 a准周期是羊只总数波动中最重要的.对羊只总数波动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年降水量,二者的综合影响率占 75%.年平均气温、粮食总产量和造林面积也有一定影响.羊只总数波动分量的周期越长,受农业的影响越大;越短则受气候的影响越大.经济社会对羊只总数的波动影响很小.气候因子在3、7~9和30 a准周期上影响羊只总数波动,是其主控因子;而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是羊只总数波动的反向调节因子,其他 6 个因子兼有主控和反向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各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构建有效的农林牧复合系统将是实现盐池县牧业系统稳定发展的必然出路.
宋乃平王兴石云潘军安超平周娟
关键词:生态系统气候变化波动性农牧交错带
荒漠草原2种锦鸡儿灌丛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分布规律被引量:13
2015年
以生长在荒漠草原地区常见的柠条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各发育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荒漠草原区中间锦鸡儿属于低矮但树冠较密的灌丛,而柠条锦鸡儿属于高大但树冠稀疏的灌丛。(2)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柠条灌丛沙堆从小变大的变化过程中,灌丛内部各土层的土壤整体呈极显著差异(P<0.01)。2种锦鸡儿灌丛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灌丛沙堆面积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灌丛内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明显大于边缘和外部,说明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过程中均出现了"肥岛效应"。2种锦鸡儿灌丛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局部有波动;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各发育阶段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发育是伴随着土壤条件改善和地表草本植被共同作用进行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灌丛尺度上呈现从土壤表层至下层养分改善同时进行,而柠条锦鸡儿灌丛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出"自下而上"的恢复演替特征。
潘军安超平吴旭东周娟米楠宋乃平
关键词: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灌丛土壤养分
沙质草地生境中植物群落对土壤质地演进的响应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空间代替时间,选取6个沙地生境类型(硬质灰钙土H_1,沙质灰钙土H_2,固定沙地H_3,半固定沙地H_4,半流动沙地H_5和流动沙地H_6),通过对其土壤颗粒组成、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的分析,研究沙质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沙化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1)从硬质灰钙土到流动沙地,物种丰富度分别为9,12,9,9,9,5种;演替初期(H_1-H_2)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占绝对优势,演替中期(H_3-H_4)一年生植物优势度明显,演替后期(H_5-H_6)则以半灌木占主导地位;各演替阶段禾本科植物均有很高的优势度,在半流动沙地阶段成为最大优势物种,在沙质灰钙土后藜科植物优势度保持相对稳定,菊科和豆科植物分别在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阶段逐渐消失。(2)物种多样性在沙质灰钙土最高,到固定沙地持续递减,而到流动沙地时又增大,生态优势度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均匀度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相邻的两个群落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3)从硬质灰钙土到流动沙地,0—10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而粗砂粒极显著增加(p<0.01),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由2.52下降到1.73。(4)一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度与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豆科植物优势度与土壤粉粒组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物种多样性与粉粒组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粒组分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吴旭东宋乃平潘军
关键词:土壤质地植物群落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不同沙化草地柠条灌丛表层土壤固碳研究
2016年
为系统认识荒漠草原柠条灌丛灌草植被长期影响下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以天然草地(T1)、灰钙土草地(T2)、结皮草地(T3)、固定沙丘草地(T4)、半固定沙丘草地(T5)、流动沙丘草地(T6)6个不同沙化梯度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大中小3个冠幅尺度灌丛内外土壤的固碳效应。结果表明:(1)各沙化梯度草地柠条(灌丛内外)比较: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在流动沙丘草地最低(P<0.01),在天然草地最高(P<0.01)。灌丛内活性有机碳(AOC)含量在结皮草地最高(P<0.01),灌丛内结皮的存在对AOC的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各沙化梯度草地大中小柠条灌丛比较:灌丛内部,总体上中等冠幅灌丛TOC、AOC、惰性有机碳(NOC)含量最高(P<0.01),柠条灌丛发育中期是柠条草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一个拐点,也是灌丛内部"肥岛效应"最集中的体现;灌丛外部、结皮草地和流动沙丘草地的小灌丛TOC、NOC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灌丛,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研究认为:随着柠条灌丛的发育,土壤固碳先增加后降低,在中等冠幅尺度下固碳效益最显著。柠条灌丛土壤固碳效应可能是灌木和地表结皮的综合作用。
赵伟吴旭东潘军王兴杨新国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固碳
荒漠草原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以荒漠草原不同林龄(9 a,17 a,27 a)人工柠条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深度以及柠条灌丛不同部位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柠条灌丛各部位SOC和TN含量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具有统计学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灌丛各部位SOC、TN含量均随林龄增加逐渐增大,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灌丛各部位均表现为内部>边缘>外部;随着柠条林龄的增长,灌丛各部位土壤TP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林龄的增长,灌丛各部位土壤C/N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土壤C/P在灌丛内部和边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在灌丛外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N/P在灌丛内部和外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灌丛边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C/P和N/P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N/P与TP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TN和C/P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人工柠条林在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呈现明显的表聚性,柠条灌丛出现肥岛效应;由于柠条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需加强植被与土壤生态系统N/P化学计量特征,土壤N、P养分限制和植被养分适应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
潘军宋乃平吴旭东杨新国陈林曲文杰翟德苹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
1964—1970年盐池荒漠草原村土地利用变化对“以粮为纲”政策的响应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解"以粮为纲"政策对荒漠草原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Fragstats软件对1964、1968年和1970年美国Key Hole卫星图像解译和分析。结果表明:1964—1970年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作为景观基质占据绝对优势(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54.92%~47.57%),耕地和撂荒地约占总面积的25%,沙地大幅增加(14.68%~20.51%),盐碱地面积随降水量波动变化。从不同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及破碎化指数来看,沙地和盐碱地在60年代初期和末期基本不变,其他类型减少的程度分别为:草地为72和0.015,撂荒地为29和0.019,耕地为35和0.066。研究认为"以粮为纲"政策在荒漠草原地区也实施了土地开垦并造成了沙地边缘的不断扩张,诱发了沙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说明不分地域而实施的一刀切政策,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恶果。
周娟宋乃平李团胜潘军安超平谢应忠
关键词:土地利用
荒漠草原残存斑块植物多样性研究
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旱生化草原生态系统,是旱生性最强的一类草原。宁夏荒漠草原区位于我国陆地生物优先保护区域之一的阿拉善-毛乌素荒漠区。由于长期的人为放牧和自然的干扰,使荒漠草原退化相当严重,导致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
潘军
关键词: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生态恢复
文献传递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对土壤物理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通过测定荒漠草原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9a,17a,27a)0-40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研究人工柠条对土壤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柠条林建植过程中,各林龄土壤的颗粒组成均以细沙粒(0.05∽0.25mm)为主,其在柠条灌丛不同部位所占百分比为内部大于外部,不同种植年限柠条土壤粘粉粒百分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粘粉粒(〈0.05mm)含量的增加和中粗沙(〉0.25mm)含量的减少,共同导致柠条林下土壤质地细粒化;不同林龄柠条灌丛各部位SOC含量在垂直剖面上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呈现显著差异(P〈0.01);不同林龄柠条灌丛不同部位SOC含量为灌丛内部大于外部;各林龄柠条灌丛土壤物理稳定性在各年限的内外部整体上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年限内、外部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物理稳定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5cm和20-40cm土层,各年限的土壤物理稳定性整体上是内部大于外部;在5-20cm土层,各年限土壤物理稳定性整体上是外部大于内部,局部有波动。
潘军宋乃平吴旭东杨新国陈林
关键词: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对土壤质地演进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建植后土壤质地演进过程,构建了10a、17a、27a的林龄序列和柠条灌丛内部、边缘、外部的空间序列,分析了2个序列土壤颗粒组成、黏粉粒富集程度、分形维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质地随着人工柠条林建植年限的增加从灌丛内部、边缘到外部均逐渐得到改善,表现为土层在垂直方向上的"自上而下"和水平方向上以灌丛为中心的"由内到外"的渐进改善过程。柠条灌丛内部的土壤分形维数比外部平均增加0.189±0.401。2)柠条灌丛发育显著增强了退化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异质性,灌丛内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外部分别增加(0.087±0.100)%和(0.008±0.010)%,显示出柠条的"肥岛效应"。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土壤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人工柠条林建植对荒漠草原区土壤质地和碳氮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协同演进作用。说明柠条林建植对于改善荒漠草原地区的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具有显著作用,但当进入老龄林阶段后土壤质地改善缓慢。
宋乃平吴旭东潘军曲文杰周娟安超平
关键词:人工柠条林土壤质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荒漠草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