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小东
- 作品数:225 被引量:790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深部止血打结训练器
- 一种深部止血打结训练器,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多个中空圆筒,所述中空圆筒中设置有模拟血管,还包括一模拟血液输入装置和开关装置,所述模拟血液输入装置通过所述开关装置与所述模拟血管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设置开关装置与血液输...
- 陈红周殿阁姜冠潮汤小东王杉
- 文献传递
- 40岁以上成年骨肉瘤患者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确定原发成人骨肉瘤患者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对1998年10月到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中心接收治疗的54例年龄超过40岁的成年骨肉瘤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肢体骨30例(55.5%)、中轴骨17例(31.5%)、骨外软组织7例(13%),6例患者(11.1%)在诊断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52例患者(96.3%)接受了手术治疗,14例患者局部复发(26.9%),21例患者(38.9%)诊断后出现转移。5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5年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3.7%和50.4%。结论:造成成人骨肉瘤患者预后较差的因素很多,外科边界不充分、肿瘤更多来源于中轴部位、在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以及肿瘤体积巨大,都与较差的生存率显著相关,积极地多元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 唐顺郭卫杨荣利汤小东李大森董森
- 关键词:骨肉瘤预后成年人存活率分析
- 骶骨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骶部神经源性肿瘤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48例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时年龄17~75岁,平均47岁;男性18例,女性30例。良性肿瘤41例,其中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瘤2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神经纤维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肿瘤限于骶前、椎管内没有肿瘤者采用前方入路手术(7例),肿瘤限于椎管内或肿瘤出神经孔向前生长但低于S1平面者采用后方入路手术(22例),肿瘤出骶神经孔向前生长高于S1平面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19例)。结果:41例良性肿瘤均行边缘性切除,1例死于围手术期失血性休克、DIC,其余40例中37例均保留至少一侧骶神经,3例因累及骶骨范围较大,出血较多,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恶性肿瘤均行病灶内手术切除,术中均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14.9%)患者术后出现残腔内积血积液,其中4例皮瓣坏死,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愈合。5例(9.6%)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治疗后愈合。采用前方入路手术的患者1例出现腹膜后血肿;后方入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出现膀胱、直肠瘘;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的19例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0~96个月,平均47个月,良性肿瘤患者中3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患者5例局部复发,3例术后出现肺转移,死亡5例,无瘤生存2例。结论:骶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可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手术入路,巨大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适合经前路腹膜后切除,椎管内肿瘤必须从后路手术切除,累及椎管的巨大骶部神经源性肿瘤需经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切除。
- 郭卫汤小东杨荣利姬涛
- 关键词:骶骨手术方法
-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病因学研究
- 郭卫冯传汉徐万鹏杨荣利汤小东杨毅郭义唐顺刘淑敏
- 本研究发现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有着相对特异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水平病因学特点,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发病率、发病年龄和发病部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室深入系统的探讨了宿主免疫功能变化和多种基因在肿瘤诱导发生、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
- 关键词:
- 关键词:骨肿瘤恶性病因学
- 关节外整块切除肩胛带恶性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功能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关节外整块切除肩胛带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功能。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自2001年7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期间因肩胛带恶性肿瘤行关节外整块切除全肩胛骨或部分肩胛骨的病例33例,并对不同手术方式、软组织重建的功能学预后进行总结。26例肿瘤起源于肩胛骨或其周围软组织的恶性肿瘤行经典的TikhoffLinberg术式,7例起源于肱骨近端且累及肩关节的恶性肿瘤行改良的Tikhoff-Linberg术式。其中9例使用韧带增强重建系统特制的人工韧带材料(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韧带进行了软组织重建,随访不同软组织重建方式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骨与软组织肿瘤功能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MSTS)为17.6(95%CI 15.9~19.4),经典的TikhoffLinberg术式的MSTS评分为17.6(95%CI15.5~19.6),而改良的Tikhoff-Linberg术式评分为18.1(95%CI13.8~22.3)。LARS韧带重建后的患者平均得分为18.6(95%CI 13.9~22.4),而未行LARS韧带软组织重建的患者得分为17.2(95%CI 15.5~19.6)。结论 Tikhoff-Linberg术对累及肩关节的肩胛带恶性肿瘤是一种有效而广泛地切除肿瘤的术式,并且保留了手和肘关节的功能。采用LARS韧带进行软组织修复并不能显著改善肩关节的功能。
- 谢璐郭卫汤小东杨荣利
- 关键词:肩胛带恶性肿瘤手术
- 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效果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疗效。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5年间收治的16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胸椎转移99例,腰椎转移53例,颈椎转移15例。男性96例,女性71例。出现神经系统受损者112例,其中Frankel分级A级17例,B级11例,C级22例,D级6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手术根据肿瘤破坏脊椎的部位行前路椎体切除、钢板内固定术或后路病变椎板切除、肿瘤切除、椎管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167例患者中,155例(92.8%)术后疼痛得到缓解。112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67例(59.8%)术后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6~48个月,术后存活1年以上的患者117例,约占患者总数的70%。结论:由于转移瘤所致椎体塌陷或不稳定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害或机械性不稳脊柱痛疼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增加脊椎稳定性,提高生存质量。
- 郭卫汤小东李大森杨毅董森
- 关键词:脊柱肿瘤外科内固定
- 脊柱骨髓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明确脊柱骨髓瘤患者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疼痛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生存情况及其预后相关因素,为探讨脊柱骨髓瘤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脊柱骨髓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就诊时平均年龄64.8岁(43-83岁)。病变位于颈椎18例,胸椎41例,腰骶椎26例。患者症状包括局部疼痛70例(82.3%)、神经根性症状30例(35.3%),脊髓压迫症状37例(43.5%)等。手术方式为开放手术75例(其中联合椎体成形术15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10例。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一般状况评分在术后的改善程度、生存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手术效果(VAS评分/ECOG评分/Frankel分级)的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手术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手术方式、术前化疗或栓塞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期、病变数目以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肌酐、C反应蛋白、B2微球蛋白、白蛋白、血钙、乳酸脱氢酶等)作为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均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58min,出血量1928.48ml,术后患者的一般情况、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前化疗、栓塞并未显著减少减压固定组患者的出血量,而对于病灶清除性手术的患者而言,术前化疗、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在本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0.5%(9/85)。中位生存期39个月,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9%、70.6%、50.6%。Cox回归模型最终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P〈0.01,95%CI1.87-12.94)、乳酸脱氢酶水平
- 王毅飞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唐顺姬涛徐小龙李楠
- 关键词:脊柱骨髓瘤外科治疗预后
- 半盆截肢术的围手术期特点分析-单中心10年经验回顾
- 目的:随着内半骨盆切除手术的广泛应用,半盆截肢术日益减少。然而,部分骨盆肿瘤患者只能通过半盆截肢术来获得良好的肿瘤切除边界另外,对于那些肿瘤无法彻底切除、患肢疼痛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局部肿瘤体积巨大,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时...
- 李大森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唐顺
- 骶骨肿瘤术后残留骶神经功能的评估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评估骶骨良恶性肿瘤手术不同水平的骶神经根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探讨骶神经根损伤水平与排便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间142例接受骶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膀胱排便功能。本组男70例,女72例。年龄8~83岁,平均44.6岁。按保留骶神经水平分:保留单侧S1-S5患者10例,保留单侧S1-S3患者20例,保留单侧S1-S2患者5例,保留双侧S1患者1例,保留双侧S2患者27例,保留双侧S3患者7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6~1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至2007年3月前的排便功能。结果至少保留一侧S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排尿及排便功能明显好于没有保留S3神经根的患者。保留单侧S3的患者一半没有排尿便困难,4/5的保留双侧S3的患者能保留正常的大小便功能。术前存在或是术后出现排便困难的患者,手术解除肿瘤对骶神经根的压迫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大多数在术后3个月时能够恢复,但是少部分患者在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有所恢复。结论切除单侧的骶神经根或是至少保留一侧的S3神经根对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 孙馨郭卫杨荣利汤小东
- 关键词:骶骨肿瘤骶神经根排便功能
- 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灭活再植技术的操作流程和常见问题被引量:8
- 2018年
- 自体瘤骨灭活再植是重建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要手段。灭活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方法,巴氏灭活、射线外照射、液氮、无水乙醇浸泡等技术方法在国内外的骨肿瘤中心均有报道。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不同灭活方法的操作流程、不同解剖部位实施灭活再植术的特点、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和一些实用手术技巧。在整个灭活再植操作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无菌、无瘤的原则,术中应实现即刻坚强的内固定,并对灭活骨的全长加以保护。在各种灭活方法中,改良巴氏灭活法(高渗盐水法)和射线外照射灭活法在灭活彻底性和骨愈合率方面表现相对较为均衡。不同解剖部位应选择相应重建策略,关节骨移植选择填充骨水泥的髓内固定;而中段骨干建议选择钢板固定的同时辅以带血管蒂腓骨移植;股骨上段和肱骨上段可以选择灭活骨联合长柄假体的复合重建(APC)。感染是灭活再植最常见的并发症,机械并发症和不愈合的发生,与解剖部位和灭活方法密切相关。
- 杨毅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曲华毅姬涛
- 关键词:骨肿瘤灭活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