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山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磁共振
  • 3篇丘脑
  • 3篇弥散
  • 3篇弥散张量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3篇磁共振弥散
  • 3篇磁共振弥散张...
  • 2篇张量成像
  • 2篇丘脑梗死
  • 2篇纤维
  • 2篇弥散张量成像
  • 2篇后丘脑
  • 2篇继发
  • 2篇继发变性
  • 2篇继发性
  • 2篇继发性损害
  • 2篇成像
  • 1篇医学伦理

机构

  • 7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江山
  • 5篇王进
  • 4篇叶伟
  • 4篇梁志坚
  • 4篇程道宾
  • 4篇戴旖
  • 3篇秦超
  • 2篇刘竞丽
  • 2篇赵伟佳
  • 1篇罗曼
  • 1篇龙莉玲
  • 1篇张健
  • 1篇郑金瓯
  • 1篇甘露
  • 1篇龙凤娟
  • 1篇肖友生
  • 1篇石胜良
  • 1篇曾进胜
  • 1篇李胜愉
  • 1篇梁伶

传媒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Ⅲ型基因诊断的研究及伦理学分析
2011年
目的:根据临床患者家系病例进一步探索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Ⅲ型(SCA3)的基因诊断和症状前诊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及其所带来的医学伦理问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SCA3患者及其血亲家属15例、30例无血缘关系正常人的SCA3基因扩增,测定基因序列、计算三核苷酸重复(TNR)拷贝数。结果:2例患者和6例无症状"健康人"SCA3等位基因CAG拷贝重复数异常,可分别诊断为患者和症状前患者。结论:采用基因诊断是SCA3患者、症状前患者分型和确诊的重要依据,同时要严格按照医学伦理规范进行严谨而周全的遗传测试。
甘露王进肖友生江山张健罗曼
关键词:CAG重复症状前诊断医学伦理
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1例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患者男,60岁。全身结节、肿块10余年。临床表现为全身对称泛发黄豆至鸡蛋大小类圆形紫红色结节、肿块,部分中央破溃形成溃疡,边缘堤状隆起,基底潮红、不平整。组织病理:真皮全...
江山梁伶
高压氧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价值评价
<正>目的探讨高压氧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价值。方法回顾1991年1月以来治疗的21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情况,其中110例常规治疗,108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高压氧治疗,对两组病人进行总结、比较。结果高压氧治疗组治愈率...
潘桂华龙凤娟江山
文献传递
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继发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及意义
目的应用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丘脑放射纤维的信号变化及DTI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DTI参数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局灶性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
江山梁志坚王进秦超程道宾石胜良叶伟戴旖
文献传递
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常规磁共振(MRI)表现及意义。方法:连续性收录分析2007~2008年在我院住院治疗,首次发病,病程在7 d内,有单侧肢体偏瘫及中枢性面舌瘫等体征,分别在急性期(7 d)内及亚急性期(14 d)以后进行一次及以上头颅MRI检查,确诊为单侧基底节或放射冠区单一梗死灶或单一血肿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患者,其中脑出血13例,脑梗死26例,平均年龄(51.40±7.56)岁,均有肢体偏瘫的体征,并且在两次MRI检查之间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所有患者第2次的MRI图像上,均在远离病灶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一个或多个部位,相当于锥体束行程上出现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长T1短T2、或者长T1长T2的异常信号。结论:MRI可以检测到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损害的现象,临床上注意脑卒中后病灶远端锥体束行程上出现异常信号,很可能就是其继发性损害表现,这对区分与新发脑梗死或炎症等其他病变有积极意义。
叶伟江山梁志坚郑金瓯王进程道宾李胜愉戴旖龙莉玲曾进胜
关键词:脑卒中磁共振锥体束继发性损害
丘脑梗死后远隔区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tensor imaging,DTI)技术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放射冠等区域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远隔区继发性损害的现象及意义.方法:连续收录首次发病、病程处于急...
程道宾梁志坚王进秦超赵伟佳刘竞丽江山叶伟戴旖
关键词:脑梗死继发性损害丘脑弥散张量成像
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继发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连续收录首次发病、单侧丘脑梗死患者17例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17例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和第12周(W12)进行1次DTI检测,对照组进行1次DTI检测。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I)以及自订的感觉障碍分级评分(Sensory disturbance rating,SDR)评定。结果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部分异向(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W1:0.42±0.02,W2:0.38±0.02,W12:0.34±0.03,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却无明显变化。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FA值的变化百分数与NIHSS、和BI的变化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与SDR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r=-0.246,P<0.05)。结论局灶性丘脑梗死可以引起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在12周内这种继发性损害逐渐加重,而且还可能阻碍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江山梁志坚王进秦超赵伟佳程道宾刘竞丽叶伟戴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