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东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1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法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神经生长
  • 1篇神经生长因子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受体
  • 1篇前额
  • 1篇前额叶
  • 1篇脑源性
  • 1篇脑源性神经
  • 1篇脑源性神经营...
  • 1篇脑源性神经营...
  • 1篇脑震荡
  • 1篇酪氨酸
  • 1篇酪氨酸激酶
  • 1篇酪氨酸激酶受...
  • 1篇酪氨酸激酶受...
  • 1篇激酶

机构

  • 2篇昆明医学院

作者

  • 2篇于建云
  • 2篇江东
  • 1篇张桓
  • 1篇李坪
  • 1篇郭泽云
  • 1篇曹珍珍
  • 1篇朱乔

传媒

  • 2篇神经解剖学杂...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1年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是一种小分子二聚体蛋白质,在结构上与神经生长因子相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类型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维护和再生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变及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江东于建云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神经生长因子
一重和多重脑震荡大鼠前额叶髓鞘脂蛋白(PLP)的变化
2012年
目的:为探索一重(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前额叶中隔断面髓鞘脂蛋白(myelin protein lipoprotein,PLP)分布与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伤后随机分为PCC中1、2、4、8、16和24 d组(n=6),MCC中1、2、4、8、16和24 d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6)。用小鼠抗-PLP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致伤后大鼠中隔断面区PL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PLP主要表达于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的白质纤维;中隔区核团包括前脑内侧束(Mfb)、斜角带垂直支(VDB)、外侧隔核中间部(LSI)和杏仁核(amygdaloid nucle-us,AN);胼胝体(cc)、纹状体(CPu)和前联合(an)。PCC后多数脑区PLP表达变化无差异;MCC后皮质前额叶分子层、斜角带垂直臂核和纹状体脑区的PLP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结果提示MCC可能存在损伤累积效应,加重了中隔断面区神经纤维的损伤。
江东李坪朱乔于建云张桓曹珍珍郭泽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