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冲冲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胶质
  • 6篇胶质瘤
  • 3篇信号
  • 3篇细胞
  • 3篇基因
  • 2篇神经胶质
  • 2篇神经胶质瘤
  • 2篇术前
  • 2篇通路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2篇P16
  • 2篇
  • 2篇表达及临床意...
  • 1篇蛋白
  • 1篇信号传导
  • 1篇信号传导通路
  • 1篇信号通路
  • 1篇信号转导
  • 1篇信号转导及转...

机构

  • 1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焦作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毛冲冲
  • 9篇刘献志
  • 4篇翟广
  • 3篇冯亚文
  • 2篇刘宇
  • 2篇杨斌
  • 2篇邱锴
  • 2篇白亚辉
  • 1篇辛艳超
  • 1篇张风江
  • 1篇于洋
  • 1篇王艳敏
  • 1篇刘俊
  • 1篇闫会昌
  • 1篇蔡艳娜
  • 1篇张宇
  • 1篇耿俊杰

传媒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TOR和Survivin在人脑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m TOR及survivin在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5例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36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以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m TOR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 TOR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m TOR和Survivi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在高级别胶质瘤中,两者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m TOR与Survivin的表达呈现相关性(r=0.264,P=0.026<0.05)。结论 m TOR和Survivin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增加,m TOR和Survivin可能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刘桠菲刘献志翟广杨斌毛冲冲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存活蛋白信号传导通路
STAT3和P16在人脑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STAT3和P1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取S-P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3和P16在10例正常脑组织、37例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和38例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STAT3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16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减弱。STAT3与P16在人脑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STAT3高表达和P16低表达可能与人脑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邵冰水毛冲冲翟广刘献志
关键词: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16
脊髓损伤铜死亡关键基因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4年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铜死亡关键基因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LD)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与脊髓损伤免疫微环境、相关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获取脊髓损伤患者的相关数据集,采用R语言分析该数据集中对照组患者和脊髓损伤组患者铜死亡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将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脊髓损伤轻度组患者和脊髓损伤重度组患者,采用R语言分析对照组患者和不同脊髓损伤分级患者中DLD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探究DLD与脊髓损伤患者不同类型免疫浸润细胞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TRING数据库筛选与DLD作用的相关基因,并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果:DLD和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MTF1)在脊髓损伤组(1.51±0.12、1.83±0.14)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1.24±0.11、1.47±0.13,t=8.58、9.12,P<0.05);脂酰转移酶1(LIPT1)、硫辛酰合成酶(LIAS)、谷氨酰胺酶(GLS)和铁氧还蛋白(FDX1)在脊髓损伤组(0.97±0.09、0.17±0.02、0.81±0.08、0.69±0.06)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1.21±0.10、0.30±0.03、1.02±0.07、0.94±0.07,t=7.67、14.72、7.88、11.21,P<0.05)。脊髓损伤轻度组患者(1.44±0.12)的DL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1.24±0.11,t=6.83,P<0.05);脊髓损伤重度组患者(1.62±0.14)的DL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脊髓损伤轻度组患者(1.44±0.12,t=6.3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LD与M2巨噬细胞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36,P=7.5e-03);与CD8^(+)T细胞、初始CD4^(+)T细胞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0.42,P<0.05;R=-0.40,P<0.05)。结论:DLD在脊髓损伤患者中高表达,且与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
刘宇张庆浩毛冲冲白亚辉
关键词:脊髓损伤
阿帕替尼治疗原发和复发胶质瘤的不良反应差异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究阿帕替尼在治疗原发及复发胶质瘤时出现各类不良反应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剂量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103例脑胶质瘤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取患者临床资料、阿帕替尼应用方案及不良反应情况.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用于挖掘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103例应用阿帕替尼的患者中共有44例出现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压升高16例(15.53%)、手足综合征11例(10.68%)、胃肠道反应10例(9.71%)等,这些不良反应在复发胶质瘤中出现的频率[47.19%(42/89)]高于原发胶质瘤[14.29%(2/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出现及类别与服用剂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阿帕替尼在治疗原发及复发胶质瘤时出现不良反应存在明显差异,但未发现存在剂量相关性.
毛冲冲张庆浩冯亚文赵海彪刘献志
关键词:胶质瘤并发症
无症状胶质瘤的差异性基因表达及其富集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有无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2级脑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相关富集通路,为胶质瘤的综合诊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WHO 2级脑胶质瘤患者[年龄(42.1±11.2)岁]进行本次研究。获取其临床随访资料和测序数据,将其分为无症状组(9例)和有症状组(18例)。通过R语言软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因表达的差异。通过Metascape网站进行富集分析寻找相关富集通路。结果:在27例WHO 2级胶质瘤患者中,共筛选出12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2上调基因,75个下调基因,并且在"急性炎性反应"、"血液循环"、"硫化合物结合"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中富集。结论:无症状WHO 2级胶质瘤具有特异性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存在相关富集通路。
冯亚文毛冲冲耿俊杰邱锴赵海彪刘献志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差异表达基因
颈枕融合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伴寰枢椎不稳的疗效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颈枕融合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伴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枕融合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35例.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的疗效;采用寰齿间距(ADI)值评估寰枢椎水平脱位情况;测量齿状突与钱氏线的距离,评估垂直移位情况;测量延髓脊髓角(CMA),评估脊髓受压情况.结果 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7d的JOA评分、ADI值、齿状突与钱氏线距离、CMA分别为(11.6±1.6)分、(2.8±0.6)mm、(3.1±1.5)mm、(152.7±6.2)°,与术前的(10.8±1.7)分、(8.2 ±2.9)mm、(8.1±5.5)mm、(130.1 ±1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例(3%,1/35)患者因脑干大面积梗死死亡.术后3个月,1例(3%)因植骨融合失败行二次翻修手术,其余患者植骨及内固定均良好.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8±7.8)个月,32例症状缓解,2例未缓解,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2±1.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枕融合术能有效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伴寰枢椎不稳.
张宇蔡艳娜张风江毛冲冲刘桠菲刘献志
关键词:寰枢关节关节不稳定性关节融合术颅颈交界区畸形
颅内原发Rosai-Dorfman病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2017年
Rosai-Dorfman病为一种罕见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又被称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淋巴结病,于1969年首次报道,原发于颅内病例罕见,国内报道不足30例。颅内原发Rosai-Dorfman病易误诊为脑膜瘤后手术切除,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该病变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表达阳性为可靠诊断依据。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右侧枕部钝痛6个月入院。查体:
赵新炜闫会昌毛冲冲刘俊王艳敏刘献志
关键词:ROSAI-DORFMAN病颅内外科手术
术前血清学指标对脑胶质瘤分级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状态具有预测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学指标对弥漫性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级别的预测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58例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WHOⅡ~Ⅳ级胶质瘤患者,获取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前血清学指标并检测IDH突变。t检验和Logistic回归用于挖掘独立相关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血清学指标对WHO级别和IDH突变的预测意义。结果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IDH野生组PDW(P<0.05)、MPV(P<0.001)高于IDH突变组,IDH野生组AGR(P<0.001)低于IDH突变组。WHOⅣ级组的PDW(P<0.05)、MPV(P<0.001)、NLR(P<0.05)、PLR(P<0.05)和SII(P<0.05)高于WHOⅡ~Ⅲ级组,WHO IV级组的AGR(P<0.001)低于WHOⅡ~Ⅲ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MPV(P<0.001)和AGR(P<0.001)是IDH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较高的年龄(P<0.001)、MPV(P<0.001)和PLR(P<0.05)以及较低的AGR(P<0.001)预示着较高的WHO级别。通过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MPV、AGR和年龄联合应用对IDH突变有最好的预测效果,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对于WHO级别,MPV、PLR、AGR和年龄的联合预测更为有效和准确,AUC为0.774。结论术前血清学指标联合患者年龄可有效预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IDH突变和WHO级别。
毛冲冲张庆浩于洋邱锴冯亚文刘献志
关键词:胶质瘤血清学指标异柠檬酸脱氢酶世界卫生组织
脊髓损伤小鼠铜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鼠铜死亡相关蛋白(FDX1、LIAS、LIPT1、DLD、DLAT、PDHA1、PDHB、MTF1、GLS、CDKN2A、ATP7B、SLC31A1)的表达以及与脊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每组10只,对照组小鼠接受无脊髓损伤手术,脊髓损伤组小鼠接受挫伤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建模1周后采用BMS(Basso mouse scale)评分和脊髓损伤运动功能(BBB)评分对两组小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运动功能评分;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两组小鼠脊髓组织铜死亡相关蛋白[FDX1、硫辛酰合成酶(LIAS)、脂酰转移酶1(LIPT1)、二氢硫辛酸脱氢酶(DLD)、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DLAT)、丙酮酸脱氢酶E1亚基α1(PDHA1)、丙酮酸脱氢酶E1亚基β(PDHB)、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MTF1)、谷氨酰胺酶(GL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A(CDKN2A)、ATP7B、SLC31A1]的表达水平;采用试剂盒测定铜离子水平;采用尼氏染色计算神经元数量。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照组细胞铁死亡相关蛋白FDX1、LIAS、LIPT1、DLD、DLAT、PDHA1、PDHB、ATP7B、SLC31A1水平(0.98±0.08、0.99±0.07、1.01±0.11、0.99±0.11、0.83±0.13、0.85±0.09、0.94±0.12、0.84±0.09、1.05±0.14)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小鼠(1.49±0.10、1.51±0.11、1.55±0.14、1.45±0.13、1.50±0.19、1.50±0.16、1.55±0.12、1.27±0.12、1.5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0、12.720、9.548、8.566、9.142、10.950、11.190、9.062、10.330,P<0.05)。对照组细胞铁死亡相关蛋白MTF1、CDKN2A、GLS水平(1.04±0.16、0.89±0.12、0.97±0.10)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小鼠(0.69±0.11、0.58±0.07、0.65±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9、6.684、8.032,P<0.05)。对照组脊髓组织铜离子水平[(21.87±2.16)μmol/L]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小鼠[(37.31±4.9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8,P<0.05)。对照组小鼠BBB评分和BMS评分[(21.00±0.00)、(9.00±0.00)分]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小�
刘宇张庆浩毛冲冲白亚辉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功能
ARHI和突变型P53在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恶性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初探ARHI和突变型P53在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30例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和39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ARHI和突变型P5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ARHI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降低,突变型P5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增加。通过阳性区平均积分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ARHI和突变型P53分别为(176.41±5.37)和(104.52±4.57)、(148.73±3.82)和(126.68±2.46)、(123.59±3.74)和(147.23±4.97),各组之间ARHI和突变型P53的测定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并且二者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2,P<0.05)。结论 ARHI和突变型P53可能成为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侵袭性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毛冲冲辛艳超翟广杨斌刘献志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瘤ARHIP53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