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岭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调节蛋白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血栓
  • 3篇血栓调节
  • 3篇血栓调节蛋白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基因
  • 3篇梗死
  • 2篇脑炎
  • 2篇基因多态性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症状
  • 1篇细胞
  • 1篇李斯特菌
  • 1篇临床症状
  • 1篇脑脊液
  • 1篇脑脊液改变

机构

  • 4篇云南省第一人...
  • 2篇昆明医学院

作者

  • 5篇孟强
  • 5篇武岭
  • 4篇侯晓艳
  • 2篇唐慧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多态性及其浓度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及血栓调节蛋白G127A的基因多态性,探讨二者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例对照组的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浓度进行测定,通过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方法行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两组研究对象中均未检测到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突变(P>0.05)。结论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变化可能反映其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血栓调节蛋白的G127A位点突变比较少见,该突变可能不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侯晓艳唐慧武岭孟强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
血栓调节蛋白-33G/A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和血栓调节蛋白(TM)启动子区-33G/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9年11月—2010年7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130例云南昆明的脑梗死患者,以及同期住院的对照组(抑郁、焦虑、眩晕及脑炎患者)120例。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入选对象的TM-33G/A基因多态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与TM-33G/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①130例脑梗死患者中,GG基因型有99例,GA基因型有30例,AA基因型有1例,G/A点突变率为23.8%(31/130);120例对照组中GG基因型106例,GA基因型13例,AA基因型1例,G/A点突变率为11.7%(14/12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除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空腹血糖升高与脑梗死相关外,TM-33G/A多态性也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75,95% CI:1.049~4.511,P=0.037)。结论 TM启动子区-33G/A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武岭唐慧侯晓艳孟强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调节蛋白基因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脑炎1例被引量:6
2011年
1资料 患者男,36岁,以发热、头痛、意识模糊5d为主诉于2008年9月1日收住我院。患者5d前觉鼻塞,双颞部剧烈头痛,未予重视,随后又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1℃,无寒战、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入院查体:体温38.3℃,呼吸21次/min,
侯晓艳武岭孟强
关键词:李斯特菌脑膜脑炎
粟粒样结核性脑炎1例报告
2010年
武岭侯晓艳孟强
关键词:结核性脑炎脑脊液改变临床症状
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血栓调节蛋白是位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激活蛋白C发挥抗凝,促纤溶作用,从而调节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调节蛋白还是维持血管内膜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分子,是衡量血管内皮受损重要的分子标记物之一,亦可能是脑梗死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变异可能与脑梗死疾病存在关联,并可能成为脑梗死疾病的易感基因。血栓调节蛋白在脑梗死疾病方面的研究,对脑梗死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评价,预后都可能存在着指导意义。
武岭孟强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基因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