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青少年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水平变化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青少年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或住院、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确诊为VVS的儿童、青少年150例(VVS组),其中男69例,女81例;年龄4~17岁[(11.21±2.40)岁];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青少年99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41例;年龄4~17岁[(10.78±2.26)岁]。比较2组儿童血清CK、CK-MB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K、CK-MB对诊断VVS的预测价值。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VS组CK降低[(93.77±33.01) U/L比(125.02±58.06) U/L]、CK-MB降低[(21.31±6.99) U/L比(26.93±8.78)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CK 89.22 U/L作为界值对诊断VVS的灵敏度为76.80%,特异度为54.70%;以CK-MB 23.93 U/L作为界值对诊断VVS的灵敏度为66.70%,特异度为71.30%。2.VVS组性别差异:女童较男童CK降低[(85.25±29.43) U/L比(103.77±34.36)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未见性别差异。3.VVS 3种血流动力学类型之间CK、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种血流动力学亚型CK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CK-MB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VVS血清CK和CK-MB水平较健康儿童、青少年降低,CK、CK-MB可能参与儿童、青少年VVS的发病机制。
- 张娟林萍邹润梅杨红刘平李芳许毅王成
-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青少年
- 一种新型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介绍被引量:10
- 2010年
- 吴丽元杨红
- 关键词:胃管外固定器新生儿护理
- 间歇鼻饲法和持续胃管泵入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的比较
- 2009年
- 目的比较间歇鼻饲法和持续胃管泵入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效果。方法将6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4例,采用持续胃管泵入法喂养;对照组33例,采用间歇鼻饲喂养法进行喂养。比较2组患儿在消化道出血、残余奶、呕吐、腹胀和腹泻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残余奶、消化道出血和腹泻3种症状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胃管泵入喂养法下的消化系统症状发生率低于传统的间歇鼻饲法。
- 杨红滕桂花任小红
- 关键词:新生儿鼻饲法护理
- 新生儿无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无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高胆红素血症符合换血指征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无肝素组(32例)和肝素组(28例)。无肝素组将作为输出途径的动脉穿刺置管不连接肝素帽、三通活塞管及延长管,直接接10ml注射器抽血;建立静脉通路以换血,整个换血过程无肝素抗凝。肝素组将作为输出途径的动脉穿刺置管接三通活塞管,三通活塞管另外两端,一端接肝素氯化钠溶液,一端接输液延长管后接10ml注射器抽血,每抽出20ml动脉血,经三通活塞管注入2ml肝素氯化钠溶液。结果无肝素组血总胆红素换出率(51.87±8.74)%,肝素组(48.48±12.5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换血后两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均P<0.01);两组血常规、血糖、血电解质、生命体征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换血后血小板、血糖、血钾与换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肝素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4.29%,无肝素组无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与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同样安全有效,且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的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可能带来的出血并发症;但同样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血糖升高及血钾降低。
- 吴丽元陈平洋巫洁杨芳彭敏杨红
-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肝素
- 持续胃管泵入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效果的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比较持续胃管泵入法和间歇鼻饲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喂养效果,以减轻或者减少喂养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消化系统并发症。方法对34例VLBWI采用持续胃管泵入法喂养,33例VLBWI采用间歇鼻饲喂养法进行喂养。对两种喂养方法中出现残余奶、消化道出血、呕吐、腹胀和腹泻发生的例数进行统计。结果采用持续泵入法喂养时发生残余奶、消化道出血和腹泻症状发生的次数明显少于间歇鼻饲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泵入喂养法在残余奶、消化道出血和腹泻方面效果明显优于间歇鼻饲法,解决了喂养不耐受的VLBWI喂养过程中的一些加重胃肠道负担的并发症问题,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有利于体重按照正常的规律增长。
- 杨红盖建芳吴丽元谢宗德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
- 儿童不明原因心悸与直立倾斜试验的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心悸与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7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心悸患儿142例,年龄3~18(10.12±2.88)岁,其中男63例,女79例。经询问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肌酶、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心脏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药物影响等。所有患儿行HUTT检查。结果:142例心悸患儿中HUTT阳性79例(55.6%),阴性63例(44.4%)。HUTT阳性组年龄为5~16(10.72±2.59)岁,高于HUTT阴性组的3~18(9.37±3.07)岁(t=2.843,P<0.05)。HUTT阳性组男女人数之比为33:46,HUTT阴性组男女人数之比为30: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5,P>0.05)。HUTT阳性患儿中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38例(48.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36例(45.6%),血管迷走性晕厥混合型5例(6.3%),未见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高血压等类型。结论:临床上不明原因心悸儿童,超过半数是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引起,及时进行HUTT能为明确病因提供帮助。
- 甘拓域吴礼嘉邹润梅林萍李芳杨红刘平龚晓辉王成
- 关键词:心悸直立倾斜试验儿童
- 儿童、青少年境遇性晕厥的病因构成及转归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儿童、青少年境遇性晕厥的病因构成及转归。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具有不明原因晕厥、晕厥先兆等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青少年4 274例,年龄2~18岁[(10.82±3.13)岁];男2 208例,女2 066例。经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Holter心电图、心脏X线、超声心动图、脑电图、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血液生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心肌酶)等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其晕厥原因仍不明确,在取得患儿和/或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后,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结果4 274例中符合境遇性晕厥177例(4.14%),病因构成依次为升旗(35.59%,63/177例)、排尿(24.29%,43/177例)、洗澡(9.60%,17/177例)、排便(7.34%,13/177例)、唱歌(5.08%,9/177例)、乘车(4.52%,8/177例)、晕血(3.95%,7/177例)、吞咽(3.39%,6/177例)、梳头(2.82%,5/177例)、晕针(2.26%,4/177例)、咳嗽(1.13%,2/177例)。晕厥时常见体位依次为立位(84.18%,149/177例)、蹲位改立位(8.47%,15/177例)、坐位(5.08%,9/177例)、蹲位(2.26%,4/177例)。HUTT阳性率为69.49%(123/177例),常见血流动力学类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45.20%,80/177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混合型(19.77%,35/177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3.39%,6/177例)及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1.13%,2/177例)。35例境遇性晕厥儿童、青少年经健康教育及直立训练2~16周[(4.97±3.16)周]后晕厥次数明显减少。第1次复查由最初晕厥(2.69±1.81)次减少至(0.59±0.96)次。8例第2次复查,其中3例未再晕厥,3例各晕厥1次,1例晕厥4次,1例晕厥2次。16例第1次复查HUTT结果转为阴性,3例第2次复查转为阴性。结论儿童�
- 胡春艳邹润梅邹润梅林萍李芳杨红刘平许毅谢振武
- 关键词:直立倾斜试验病因健康教育转归
- 1例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患儿的护理被引量:2
- 2019年
- 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又称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S),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非化脓性炎症,以皮肤、黏膜多样化损害为其特征[1]。本病与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低而病死率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2]。2016年9月,本科收治了1例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患儿,通过系统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 刘平杨红梅婉贞
- 关键词:患儿个案护理
- 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 2013年
- 目的:探讨对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研究分析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掌握观察的要点及护理方法。结果:对11列炎性肠梗阻患者做到了成功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其预后良好。结论:临床观察及认真护理对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杨红
-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