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瑞

作品数:19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甘草
  • 5篇乌拉尔甘草
  • 4篇胀果甘草
  • 4篇光果甘草
  • 4篇甘草酸
  • 3篇配伍
  • 3篇中药
  • 3篇毛状根
  • 3篇分子鉴定
  • 2篇药材
  • 2篇药性
  • 2篇药药
  • 2篇异甘草素
  • 2篇异甘草苷
  • 2篇七情
  • 2篇七情配伍
  • 2篇中药药性
  • 2篇关联规则
  • 2篇过表达
  • 2篇甘草素

机构

  • 16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北京市药品检...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16篇杨瑞
  • 11篇刘颖
  • 8篇周姗
  • 8篇马永生
  • 5篇李文东
  • 5篇王礼强
  • 3篇吴嘉瑞
  • 3篇李海娜
  • 3篇张晓朦
  • 3篇刘春生
  • 3篇张冰
  • 3篇秦丹
  • 2篇王苹
  • 2篇林瑞超
  • 2篇顾浩
  • 1篇贾红兵
  • 1篇邬巧玲
  • 1篇崔勇
  • 1篇陈皇
  • 1篇薛宇涛

传媒

  • 6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国际中医中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食品药品...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果甘草原生质体分离条件优化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索光果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条件。方法:对光果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若干影响因子,包括材料来源、酶液组成、酶解方式、酶解时间、渗透压、预处理方式进行考察,以确定最佳的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结果:光果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条件为:以生长7 d光果甘草无菌苗的子叶作为分离材料,4℃、MS培养基上预培养12 h,以1.5%纤维素酶+0.5%果胶酶作为分离原生质体酶液体系,以含有0.7 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保护剂的CPW溶液配制酶液,于25℃静置条件下酶解14 h。结论:采用本实验所确定的光果甘草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可获得大量优质的原生质体,为后续细胞融合及遗传转化等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礼强杨瑞袁伯川刘春生刘颖
关键词:光果甘草原生质体
基于数据挖掘的七情配伍“相恶药对”药性组合规律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七情配伍中相恶药对的药性组合规律。方法在收集整理《本草纲目》中相恶药对的基础上,基于ACCESS平台构建数据库,进而应用数据挖掘软件EnterpdseMiner中的关联规则算法,分析相恶药对的药性组合规律。结果相恶药对的常用药性组合模式包括:温辛脾一寒苦大肠、温甘肺一寒苦肺、温辛脾一寒苦心、温甘脾一寒苦肺等。结论相恶药对两药之间的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相恶具有疗效制约作用。
秦丹吴嘉瑞李海娜杨瑞张冰张晓朦顾浩王苹
关键词:七情配伍相恶数据挖掘中药药性
甘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甘草为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和调和诸药等作用,素有"国老"、"十方九草"之誉,国内外用量很大。由于过度采挖,甘草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大部分栽培甘草存在品质退化和甘草酸量低等问题。为了很好地解决甘草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很多研究者开展了甘草组织培养的研究。对甘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来源及预处理、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诱导、快速繁殖研究、毛状根诱导以及组织培养物中活性成分6个方面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归纳与综述,以期为部分解决甘草的资源替代问题以及以组织培养为基础的基因与代谢工程研究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
杨瑞王礼强刘颖
关键词:甘草愈伤组织毛状根快速繁殖甘草酸甘草总黄酮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中药相畏药物组合规律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中药七情配伍中相畏药对的组合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本草纲目》中的相畏药对,采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相畏药物中单味药物和药物组合的出现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相畏药组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单味药包括黄连、巴豆、大黄、扁青、石菖蒲等,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是"扁青,茵陈蒿"、"巴豆,黄连"、"巴豆,黑豆"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靛汁→巴豆"、"靛汁→黄连"等。结论相畏药组以矿物药、清热药、泻下药、毒性药等为主要组成药物。
吴嘉瑞秦丹杨瑞李海娜张冰张晓朦
关键词:关联规则聚类算法配伍
基于关联规则的相使药对“药性组合规律”数据的挖掘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七情配伍中相使药对的药性组合规律。方法在全面收集、整理相使药对信息的基础上,基于ACCESS平台构建数据库,进而应用数据挖掘软件Enterprise Miner中的关联规则算法,分析相使药对的药性组合规律。结果相使药对的常见药性组合模式包括:温辛脾一温辛肝、温辛脾一温辛脾、温辛胃一温辛脾、寒苦肝一寒苦肺、温辛脾胃一温辛肝脾等。结论相使药对两药之间的药性具有一定吻合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相使配伍的涵义。
秦丹吴嘉瑞杨瑞李海娜顾浩王苹张晓朦张冰
关键词:七情配伍相使中药药性
甘草不同功能基因拷贝数多态性组合类型与叶片形态及甘草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甘草功能基因拷贝数多态性(CNV)与叶片形态特征及甘草酸含量的相关性,为筛选高品质甘草奠定基础。方法:以来自7个产地的60株甘草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PCR对甘草中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 A还原酶(HMGR)基因、鲨稀合成酶1(SQS1)基因和β-香树脂醇合成酶(β-AS)基因进行拷贝数测定,采用HPLC测定甘草酸含量,并考察不同功能基因CNV组合类型甘草叶片的形态特征。结果:根据实时PCR测定结果,按照3个功能基因的拷贝数,将甘草分为6种类型,即A型(β-AS+HMGR+SQS1=1+1+1)、B型(1+2+1)、C型(2+1+1)、D型(2+1+2)、E型(2+2+1)和F型(2+2+2);不同类型甘草在叶片形态特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A型与D型叶片的整体面积较小,而B型与E型叶片的整体面积则较大;HPLC测定结果显示B型甘草的甘草酸平均含量最高,E型甘草的甘草酸含量较高,而A型和D型的甘草酸含量则较低。结论:甘草中功能基因CNV组合类型与甘草叶片的形态特征及甘草酸含量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β-AS基因与SQS1基因单拷贝、HMGR基因双拷贝的甘草植株,其叶片具有最大的面积,同时其甘草酸含量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优质甘草筛选奠定基础。
王礼强杨瑞袁伯川刘春生刘颖
关键词:甘草甘草酸
《中国药典》所载甘草的分子鉴定及市售甘草药材的质量评价
甘草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在临床方剂中使用频率极高,素有"十方九草"之称,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乌拉尔甘草Glyc...
杨瑞
关键词:PSBA-TRNH分子鉴定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
文献传递
医疗机构多组学自制试剂实验室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4年
实验室自制试剂(laboratory-developed test,LDT)是指由实验室内部开发使用、不需要经过商业注册的体外诊断试剂(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s,IVDs)。自制试剂涉及技术广泛,如高通量测序技术、质谱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等,能够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种组学技术,成为研究遗传病生理病理机制的重要技术方法。中日友好医院被指定为我国10家自行研制使用体外诊断试剂的试点医疗机构之一,率先开展多组学自制试剂实验室建设。本文对医疗机构建设多组学自制试剂实验室的必要性、建设实践和运行风险等进行阐述。
邬巧玲赵建康贾红兵陈皇高芃张瑞苹郗雅琪杨瑞阳玥崔勇
关键词:体外诊断试剂
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基因毛状根的诱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构建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 A还原酶(HMGR)基因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利用根特异性过表达甘草HMGR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ACCC10060介导,转化甘草外植体并诱导毛状根的形成,利用PCR法及测序法对转基因毛状根进行验证。结果:诱导得到大量生长良好的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基因毛状根。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功能基因HMGR与甘草酸次生代谢的相关性,以及提高甘草毛状根中的甘草酸含量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王礼强袁伯川马永生杨瑞周姗刘颖
关键词:甘草毛状根
北柴胡与银州柴胡的ITS条形码鉴定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建立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北柴胡与银州柴胡分子鉴定新方法。方法:以来自北京、宁夏、山西、甘肃、河北的10个居群共125份北柴胡及银州柴胡样品为实验材料,提取其总DNA,并PCR扩增其ITS序列,对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应用Clustal X及BLAST查错,用MAGA 5.0进行序列分析,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树,并统计不同单倍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北柴胡与银州柴胡的ITS序列全长为604 bp,有7个变异位点,共计6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为银州柴胡所特有,单倍型2~6为北柴胡所特有;ITS序列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05,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07。结论:利用ITS序列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北柴胡与银州柴胡。
袁伯川马永生杨瑞周姗林瑞超刘颖
关键词:北柴胡银州柴胡内转录间隔区分子鉴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