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滢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iPAP治疗重度哮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无创性双水平呼吸道正压呼吸机(BiPAP)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56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给予异丙托品40μg吸入,3次/d,疗程7d、博利康尼雾化液5mg吸入,2次/d,疗程7d,以及静脉滴注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7d,静脉滴注氨茶碱8mg/(kg.d),疗程7d、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0mg,1次/d,疗程5d,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和最大呼气流量(PEF)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4d后病情控制24例,症状好转4例;对照组治疗4d后病情控制15例,症状好转9例,无效4例。结论BiPAP呼吸机可作为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杨滢官和立杨恂
- 关键词:重度支气管哮喘BIPAP
- 血清、痰、诱导痰IL-6和CRP含量与慢性支气管炎关系初探被引量:3
- 2006年
- 钱少平王玲刘凯林霖杨恂颜晓玉秦进杨建南邓红艳蒋永威黄华安官和立刘燕杨滢刘代顺
-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IL-6诱导痰急性期反应机体免疫应答
- 纤维蛋白原吸附与构象变化响应在血液相容性中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在钛氧膜(Ti-O)试片及当前心瓣膜材料热解碳(LTIC)为对照的试片上,检测纤维蛋白原(FIG),并分析构象变化的FIG在其表面被吸附的量,同期在6只动物犬股动脉内埋置Ti-O与LTIC试片,6个月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吸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FIG均被Ti-O与LTIC吸附,发生构象变化的FIG具有活性并可吸附血小板(PL),但两者的吸附量有显著区别,SEM吸附PL的形态学改变证实了两者的差别。血液内FIG被心血管植入物吸附,其吸附量随心血管植入物结构与成分的不同而不同,FIG与植入物的表面发生电子传递,引起FIG的构象变化,FIG的γ链C端被舒展,出现了FIG结构上的交联点和作用点的暴露,若FIG能保持电稳定,心血管植入物接触后不发生电子传递,才能使心血管植入物的FIG建立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金健万国江赵安莎雷跃昌杨滢黄楠吴熹杨萍冷永祥陈俊英侯明勇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构象变化血液相容性血小板
- 小病灶肺癌术前定性诊断与治疗体会
- 2007年
- 目的提高小病灶肺癌术前定性诊断率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①62例≤2cm肺部孤立小病灶的患者术前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测定CT峰值净增值进行比较;②62例患者均行肺叶切除,42例术后诊断肺癌,其中38例术前诊断肺癌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另4例术前未诊断肺癌而未作淋巴结清扫。结果①CT平扫发现模糊不确切的病灶特征,用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CT峰值净增值为肺炎性病灶(60HU)>肺癌(20HU)>肺结核(10HU)。②42例肺癌淋巴结呈跳跃式转移占7%;肺门转移N1占43%;纵隔转移N2占19%。结论CT平扫≤2cm病灶周边有毛刺、分叶、灶内有散在小泡征(钮扣状)、胸膜凹陷征等,边缘怪异或呈星芒状的斑片病灶,提示早期肺癌可能。同时加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及峰值净增值测定,有助于对炎症和结核病灶的区别,提高定性诊断率达90%。小病灶肺癌需行扩大淋巴结清扫,尤其是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有助提高治疗效果。
- 金健朱丹杨滢储成凤吴熹
- 关键词:肺癌CTCT增强淋巴结清扫术
-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临终时酸碱失调类型探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呼吸衰竭临终时的酸碱失调类型。方法对166例>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慢性呼吸衰竭临终前24h的动脉血气(pH、PaO2、PaCO2、HCO3-)、电解质结果进行分析。诊断方法:酸碱失衡类型按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阴离子间隙、潜在HCO3-计算方式判断。结果呼吸性酸中毒52例(31.3%),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48例(28.9%),呼酸性三重46例(27.7%),呼酸+代碱20例(12.1%)。除5例高钠血症、4例高钾血症、2例高氯血症外,均为低血钠、钾、氯症。中度低钠血症78例(47%),低氯血症65例(9.2%),低钾血症78例(16.9%)。结论老年慢性呼吸衰竭临终前发生呼酸最多(100%),单纯性呼酸居首位,呼酸+代酸次之,呼酸性三重再次之,呼酸+代碱次次之。其酸血症及碱血症是致死的最主要原因,而电解质紊乱也可加重病情。
- 杨恂杨滢
-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