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旋毛形线虫预感染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C57BL/6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研究预感染旋毛形线虫1周后C57BL/6小鼠抵御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攻击感染的能力。方法实验组在小鼠感染旋毛形线虫1周后感染约氏疟原虫,对照组单纯感染约氏疟原虫,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及生存率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T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Real-Time PCR法检测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并未发生改变。实验组小鼠于感染后3 d,CD4+IFN-γ+T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FN-γ,转录因子T-bet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毛形线虫预感染1周可增强C57BL/6小鼠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的早期抗感染能力。
- 杨洋季楠赵娜曹雅明王继春
- 关键词:旋毛形线虫免疫反应
- AQP9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表达及甲强龙对其的影响
- 前言
脑水肿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脑缺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主要因素,缺血性脑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重点探讨的课题之一。研究缺血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中,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
- 杨洋
- 关键词:缺血性脑水肿甲强龙
- 文献传递
- ERK/12信号传导通路在大鼠局灶性急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 目的 通过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研究ERK1/2信号传导通路在局灶性急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组,缺血组又分为脑缺血/再灌注6h、12h、24h、48h和7...
- 杨洋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血管生成素
- 文献传递
- 急性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时量化肾调节作用的数学模型
- 2014年
- 目的应用数学原理阐明在急性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时,肾参与代偿调节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种简便方法。方法将定义为肾代偿调节的"顺应性",并以此为因变量,以为自变量,建立拟合曲线方程。结果分别绘制出急性呼吸性酸、碱中毒时,顺应性的变化范围图,并以此建立拟合曲线方程,计算出方程变化率。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定量研究肾的代偿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王桂杰杨洋张海鹏
- 关键词:顺应性数学模型
- 眼肌麻痹为突出表现病人的诊治体会——附40例临床分析
- 目的:
探讨住院收治的眼肌麻痹为突出症状的疾病病因及临床特点。
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以眼肌麻痹为突出症状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整理分析,对其中明确病因的40例病人的诊治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
- 杨洋
- 关键词:眼肌麻痹疾病病因
- 文献传递
- 2008-2022年辽宁省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辽宁省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8-2022年辽宁省甲肝发病数据,描述性分析甲肝发病率和分布特征。结果2008-2022年辽宁省共报告甲肝2106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28/10万;其中2008-2012年、2013-2017年、2018-2022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87/10万(5948例)、4.09/10万(8982例)、2.84/10万(6134例),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在0-4岁的0.60/10万(83例)至35-39岁的7.45/10万(3852例)之间。农民、家务/待业人员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7.31%、29.07%。结论2008-2022年辽宁省甲肝发病呈现波动流行和总体下降趋势,<15岁儿童发病率低而青壮年发病率高。需继续做好适龄儿童甲肝疫苗接种,探讨高危成人免疫预防策略。
- 安淑一方兴常琳杨晓丽王艳邵玉平任丽萍杨洋黄文静
-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 旋毛形线虫预感染对夏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 目的:
疟疾是疟原虫通过媒介按蚊传播的人类最为严重的寄生原虫感染性疾病,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疟疾作为优先重点防治的感染性疾病。《世界疟疾报告2012》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2.19亿疟疾病例...
- 杨洋
- 关键词:旋毛形线虫夏氏疟原虫免疫应答
- 文献传递
- 旋毛形线虫预感染对夏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Th细胞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为研究预感染旋毛形线虫后BALB/c小鼠抵御夏氏疟原虫攻击感染的能力,实验组(TPC)分别在小鼠感染旋毛形线虫1 w(TPC1)和3 w(TPC3)后感染夏氏疟原虫,对照组(PC)单独感染夏氏疟原虫,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及体重的变化,并采用Real-Time RCR扩增法分析转录因子T-bet和Gata-3表达水平的消长。与PC组相比,TPC1组原虫血症峰值降低,T-bet表达水平升高,Gata-3表达水平降低;TPC3组原虫血症出现时间推迟,峰值升高,T-bet表达水平降低,Gata-3表达水平升高;TPC组体重均下降,TPC组与PC组均于感染后25 d左右自愈。旋毛虫预感染使小鼠对疟原虫的抗感染能力增强,但混合感染并不影响宿主最终清除疟原虫的能力。
- 杨洋刘军赵娜季楠曹雅明王继春
- 关键词:旋毛形线虫夏氏疟原虫T-BETGATA-3
- 疟原虫和蠕虫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疟疾和蠕虫病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两类感染性疾病,在同一个体内的混合感染频繁发生。本文对近年来疟原虫与蠕虫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为探讨疟疾流行区不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 杨洋王继春
- 关键词:疟疾蠕虫
- 2,4-二硝基氯苯诱导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利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BALB/c小鼠建立特应性皮炎(AD)模型,探讨最适条件。方法给予BALB/c小鼠背部皮肤不同药物浓度以及不同的造模时间致敏及激发,在末次给药后,评估小鼠背部皮肤状态。取背部皮肤组织做组织病理学检测,分离血清检测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制备皮肤匀浆液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及白细胞介素-13(IL-13)分泌水平。结果4组造模模型组动物中,D组小鼠0.5%DNCB致敏3次,1%DNCB激发6次,其皮肤皮炎评分最高,病理结果显示皮肤结构不完整,棘层明显增厚,细胞内水肿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IgE水平升高,皮肤组织细胞因子明显升高,相比于其他模型组其各种检测指标更接近特应性皮炎皮肤改变。结论早期低剂量致敏,后期高剂量激发可成功建立小鼠AD模型,这为进行AD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郑心茹张晓清杨洋王吉魁韩雪
- 关键词:动物模型特应性皮炎BAL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