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勇 作品数:63 被引量:435 H指数:12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蛋白及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07年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mup box 1 pmtein, HMGB1)是一种重要的晚期炎症因子,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全身炎症反应,而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是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渗漏、液体正平衡的直接原因。本研究观察了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对体外培养的单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骨架和通透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杨智勇 陶京 周峰 熊炯炘 吴河水 王春友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全身炎症反应 白及 不同血滤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比较单次短时血滤 (SSVVH )和间断短时血滤 (ISVVH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血滤 (HF)指征的 5 8例SAP病人分别行SSVVH(SS组 )或ISVVH (IS组 )治疗 17、2 1例 ,2 0例未行HF者作对照 (N组 )。观察各时点TNF α、IL 6、IL 8、IL 1ra、IL 2、IL 10的血浆水平 ,以APACHEII评分、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衡量病情变化。结果 HF组的APACHEII评分在入院第 1天即显著下降 ,第 4天起显著低于N组 ,且IS组较SS组更低 ,P均 <0 .0 5 ;HF组血浆TNF α、IL 6水平在入院第 4、10天较N组显著降低 ,且IS组较SS组更低 ,P 均 <0 .0 5 ;入院第 10天 ,HF组IL 2和IL 10的水平及促抗炎因子比值明显高于N组(P <0 .0 5 )。N组、SS组和IS组分别有 1、1、0例中转手术和 3、2、0例死亡 ,出现液体负平衡时间分别为入院 ( 5 .9± 1.8)d、( 3 .5± 2 .1)d和 ( 2 .7± 1.4)d。结论 ISVVH较SSVVH在降低SAP病人血浆TNF α、IL 6、IL 8水平 ,升高IL 2、IL 10水平 ,纠正促抗炎细胞因子失衡方面作用更强 ,这与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相吻合。 陶京 王春友 陈立波 杨智勇 许逸卿 熊炯炘 刘涛关键词:血液滤过 白细胞介素类 液体负平衡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正确认识与处理 被引量:10 2012年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合并腹腔高压(IAH),但只有少数会发生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SAP合并ACS的发生率低,但病死率极高,其发生有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特点。临床上需要对SAP合并IAH或ACS进行鉴别,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SAP合并IAH无需特殊处理。SAP合并ACS病情严重,应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SAP早期合并ACS病人开腹减压手术选择要相当慎重,而迟发型ACS因开腹减压的同时能去除病因,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杨智勇 王春友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延迟的丙酮酸乙酯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外脏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延迟的丙酮酸乙酯(EP)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和胰外脏器损伤的影响.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32)、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 32)和丙酮酸乙酯延迟治疗组(EP组,n=32),采用胰胆管逆行灌注人工胆汁的方法复制大鼠SAP模型.EP组建模12,18,30h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EP溶液30 mg/kg.建模后24和48h处死动物取材,取血清检测HMGB1水平及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取肺组织用于肺损伤检测.结果:延迟的EP治疗能有效降低SAP大鼠血清HMGB1水平.EP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446±91 IU/L vs 53±98 IU/L.P<0.01)、天冬氨酸转氨酶(AS T.667±103 IU/L vs 1368±271 IU/L,P<0.01)、尿素氮(BUN,38±4 mg/ dL vs 41±4 mg/dL,P=0.05)和肌酐(Cr,1.2±0.3 mg/dL vs 1.8±0.3 mg/dL,P<0.01)水平以及肺湿/干比(8.22±0.42 vs 9.76±0.45,P<0.01)和组织学评分(7.1±0.7 vs 8.4±1.1,P<0.01)均明显低于SAP组.结论:延迟的EP治疗通过下调血清HMGB1水平减轻SAP大鼠胰外脏器损伤.EP可能是SAP患者抗炎治疗和脏器功能保护的有效选择. 杨智勇 凌燕 陶京 周峰 熊炯炘 吴河水 王春友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 丙酮 多脏器功能不全 “π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π入路”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π入路”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32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通常选择上腹部正中或经腹直肌切口进腹。坏死病灶的暴露采用胃结肠韧带横切口联合升结肠与降结肠内侧后腹膜纵切口方式,即“π入路”法。该入路充分暴露胰腺炎的“马蹄形”坏死区后,尽量于直视下手指清除坏死物,组织间隙内残余坏死物可用器械清除。结果术中坏死物培养确定感染者22例(68.8%),无菌性坏死10例(31.2%)。术后无并发腹腔出血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5%(8/32),其中伤口感染3例(9.4%),胰瘘4例(12.5%),肠瘘1例(3.1%)。2例(6.3%)再手术,1例术后残余感染再次行坏死组织清除术,1例4个月后并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行介入下脾动脉栓塞术。术后死亡2例(6.3%),1例肠瘘,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残余感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术后4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行“π入路”坏死组织清除术能有效降低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手术率。 杨明 吴河水 熊炯炘 赵刚 周峰 陶京 杨智勇 郭尧 殷涛 王春友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坏死组织清除术 手术入路 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03年 杨智勇 王春友关键词:血液滤过治疗 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体会:单中心10年经验总结 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 探讨手术指征、时机及方式对改善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 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AP)患者5 538例,其中CT影像确诊的坏死性胰腺炎患者2 415例,筛选出首次外科干预即在该科进行的坏死性胰腺炎患者732例纳入研究.男性439例,女性293例;年龄20-76岁,中位年龄45岁.732例患者中,行腹膜后微创清创引流289例,行开放坏死组织清除术者684例.结果 微创清创引流的治愈率为16.6% (48/289),需要进一步行开放坏死组织清除术241例.行开放手术的684例患者中,感染性坏死523例(76.5%),发病至首次开放手术的中位时间为46 d(范围19-205 d).因坏死组织残余再次开放手术率为16.8% (115/684),开放手术的684例患者人均开放手术的次数为1.26次.开放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37例)、上消化道瘘(34例)、结肠瘘(12例)、胃肠道梗阻(29例)、胰瘘(83例),开放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8.5%(195/684).732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中,术后死亡49例,病死率为6.7%(49/732).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是改善坏死性胰腺炎手术疗效的关键,开放坏死组织清除术依然是坏死性胰腺炎的有效手术方式. 杨明 勾善淼 王春友 吴河水 熊炯炘 赵刚 周峰 陶京 杨智勇 殷涛 彭涛 崔静 郭尧关键词:外科手术 手术指征 手术时机 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 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围手术期液体的正、负平衡及治疗特点。方法 2 0 0 0~ 2 0 0 2年 ,对 16 5例病人采用术前水化使血液轻度稀释 ,术日和术后第 1天以红细胞压积 (HCT)、中心静脉压 (CVP)和尿量为指标 ,等量补充血液 ,足量输入平衡液 ,不用血管加压药 ,术后第 2~ 3天慎用小剂量利尿剂 ,注意负平衡的出现。结果 平均每例术日输液 (84 89.0 1± 174 3.17)mL ,术后第 1天输液 (4 372 .2 7± 96 7.18)mL。尿量从术后第 1~ 3天逐渐增加。术日和术后第 1天正平衡量分别为 (2 5 6 2 .73± 786 .99)mL和 (14 15 .98± 5 79.11)mL。术后第 2天 10 7例出现负平衡 ,第 3天 14 7例 ,负平衡量达 (14 90 .84± 2 97.4 3)mL。未出现负平衡者中 ,12例发生与液体治疗无关的严重并发症 ,2例死亡。结论 该方案完全适于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 ,术后第 2~ 3天出现液体负平衡 ,否则预示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陶京 王春友 杨智勇 陈立波 俞建雄 熊炯炘关键词:围手术期 胰腺癌 黏蛋白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MUC4蛋白在60例胰腺癌、12例慢性胰腺炎及8例正常胰腺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MUC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8.33%)与慢性胰腺炎(8.33%)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MUC4的阳性表达率随胰腺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逐渐增高,且高(75.00%)、中(91.67%)、低(95.00%)不同分化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临床Ⅲ~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95.12%)与Ⅰ~Ⅱ(73.68%)比较差异显著(P〈0.05);39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97.44%)与无淋巴结转移者(71.430o)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MUC4可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并在其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生物学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晓辉 熊炯炘 杨智勇 王春友关键词:胰腺肿瘤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与疗效评价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的适应证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2004年10月至2009年9月所行的38例PPPD与9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淋巴结廓清数、胰腺ICU(P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吻合口肿瘤复发情况,探讨PPPD的适应证,评价该术式治疗胰头与壶腹部周围肿瘤的疗效。结果 PPPD与PD两组病例手术时间[(278±53)minvs.(292±75)min]、手术输血[(1.2±1.3)Uvs.(1.2±0.9)U]、ICU时间[(3.4±0.9)dvs.(3.6±1.3)d)]、淋巴结廓清总数[(22.1±6.4)vs.(23.8±5.2)]与5、6组淋巴结廓清数[(4.1±3.2)vs.(4.8±2.3)]和并发症发生率(26.3%vs.23.5%)均无显著差异;PPPD组胃排空延迟发生率(18.4%vs.5.1%)和术后住院时间[(16.9±6.7)dvs.(14.1±6.2)d)]高于PD组,P<0.05。结论本中心确定的PPPD手术适应证为早期胰头癌、胰头部低恶性肿瘤与壶腹周围肿瘤,在治疗上述肿瘤性疾病时,PPPD与PD疗效相似,不影响手术根治性。PPPD是否适用于治疗进展期胰头癌还需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勾善淼 杨智勇 熊炯炘 吴河水 王春友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