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效俊

作品数:40 被引量:93H指数:7
供职机构:陕西历史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历史地理
  • 6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舍利
  • 7篇佛舍利
  • 6篇隋唐
  • 6篇崇拜
  • 5篇博物
  • 5篇博物馆
  • 3篇形制
  • 3篇造像
  • 3篇中古
  • 3篇僧俗
  • 3篇舍利塔
  • 3篇丝绸之路
  • 3篇丝路
  • 3篇隋代
  • 3篇唐代
  • 3篇唐代前期
  • 3篇图像
  • 3篇涅槃
  • 3篇武周时期
  • 3篇美国博物馆

机构

  • 39篇陕西历史博物...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日本首都大学
  • 1篇首都大学东京

作者

  • 40篇杨效俊
  • 2篇杨瑾

传媒

  • 9篇唐史论丛
  • 6篇考古与文物
  • 5篇文博
  • 4篇陕西历史博物...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中国博物馆
  • 1篇丝绸之路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0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隋唐敦煌地区佛舍利崇拜被引量:1
2017年
敦煌地区佛舍利崇拜的两个重要时期是隋代和武周时期,反映了都城长安舍利崇拜制度对敦煌的直接影响。仁寿元年(601)瓜州崇教寺获得舍利,奠定了敦煌地区隋唐佛舍利崇拜的基础,强化了敦煌作为河陇地区佛教中心的地位。以武周时期为中心形成了适合敦煌莫高窟石窟寺建筑和艺术特色的独特佛舍利崇拜系统。中晚唐时期敦煌地区呈现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佛舍利崇拜面貌。这种地域特点正是由敦煌所处的丝绸之路要道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所决定的。
杨效俊
关键词:隋唐
法隆寺玉虫厨子与隋仁寿舍利崇拜的关系被引量:1
2023年
位于日本古都奈良的法隆寺中保留的天平十九年(747)制作的寺院财产目录——《法隆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账》记载推古天皇与圣德太子二人为用明天皇等丁卯年(607)创建法隆寺。1《日本书纪》天智天皇九年(670)条记载法隆寺被烧2。《法隆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账》中记述法隆寺西院伽蓝的正面中门两侧的金刚力士立像的造像时间是和铜四年(711),推测亦是中门建成时间。3傅熹年引用铃木嘉吉《日本建筑的发展与特征》(载《国宝大事典五建造物》,1990年,讲谈社)的观点,认为自发掘若草伽蓝遗址后,现法隆寺西院为毁后再建之说在日本学术界已成定论。“法隆寺为607年日本圣德太子创建,670年毁,680年以后在原址西北方再建,约在710年完成,即现在的法隆寺西院建筑群,包括金堂、五重塔、中门和回廊四部分。尽管是重建的,但日本学术界公认其风格仍属于飞鸟时代。”4由此可见法隆寺的建筑和佛教造型分为两期:607—670年为始建期;680—710为再建期。法隆寺金堂内阵中央为长方形的佛坛,供养释迦三尊像、药师如来像、阿弥陀如来像、四方四天王像,背后为吉祥天像、毗沙门天像、地藏菩萨像。金堂12面壁绘壁画。据文献记载和佛教造型风格分析,法隆寺的佛像和建筑、壁画分别属于始建、再建两个时期。
杨效俊
关键词:《日本书纪》地藏菩萨立像
王权、佛法、家族与敦煌的宗教空间——以莫高窟李氏家族所供养的第332、148窟为中心被引量:7
2019年
依据莫高窟发现的三通功德碑,可知敦煌李氏家族唐代连续在莫高窟供养修建洞窟。第332窟中心塔柱前原存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一方[1],录文为P.2551号卷,该碑又称《武周圣历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在敦煌遗书中通称'李君碑',现藏敦煌文物研究所[2]。宿白依据P.2551号卷和北大图书馆拓片,参照徐松、罗振玉录文进行了校辑、补缺,发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合校》[3]。
杨效俊
关键词:李氏家族
关于渤海王官爵授予的二三个问题
2016年
序言渤海王大武艺(718737在位[1])继承建国父王大祚荣的业绩,在国内大规模扩张领土,使渤海东北方诸族臣属的同时确定年号为仁安,表明了独立国的鲜明立场。对外,727年开始向日本派遣使者,开创了渤海直到亡国和日本之间密切交流的先河。然而虽然当时渤海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影响显著,但是并没有忘记唐王朝的存在。独自制定年号表明对唐的独立倾向;
(日)赤羽目匡由杨效俊
关键词:建国
潼关税村隋墓石棺与隋代的正统建设被引量:1
2016年
2005年陕西省潼关税村隋墓(推测其年代为604~606)是目前全国发现最大的一座隋墓。该墓坐北朝南,地面发现有华表的方形底座,地下部分水平全长63.8米,由长斜坡墓道、7个过洞、6个天井、4个壁龛、砖券甬道、墓室构成。墓室砖券,平面近圆形,南北长5.72米,东西宽5.94米,四壁呈弧形,东壁长4.9米,西壁长4.8米,南壁长4.56米,北壁长4.76米。
杨效俊
关键词:墓道墓室
聚焦长安,提炼丝路价值——“长安丝路东西风”策展理念
2018年
"长安丝路东西风"展览结合地域优势、发挥博物馆综合实力,同时超越地域性,在欧亚大陆的宏观视野下反映以汉唐长安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文明交流、互动的过程。策展过程中从选题、内容、风格方面探讨丝路主题展览的创新表达,突破以往展览以文物为重心的格局,注重表现文物所体现的人文、财富、工艺、信仰、文化方面丝路价值,表现丝路所传递的能量,以动态表现讲述长安丝路故事,让观众在参与互动中真正体会活起来的文化遗产。
杨效俊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丝绸之路文物
武周时期两京地区的佛教视觉文化被引量:1
2010年
近年,艺术史学界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理论和方法开始盛行。与古典艺术史学注重学科的独立性和艺术品的绝对价值的哲学相比,视觉文化将研究对象从艺术品(Fine Art)扩展到视觉材料(Visual Material),研究目的由探索作品的艺术价值扩展到社会文化的范畴。在研究方法上也提倡打破学科界线。
杨效俊
关键词:两京
中古墓葬中的复古现象研究
杨效俊
原创特别引进展促进博物馆文化中枢功能——以《慕道·臻艺——平山郁夫的丝路艺术世界》为例
2020年
《慕道·臻艺——平山郁夫的丝路艺术世界》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于2019年策展的原创特别引进展览。展览以文化交流为策展理念,提炼玄奘精神对平山郁夫的巨大价值,从“当代唐玄奘”平山郁夫的独特视角展示丝路沿线的文化互动。展览以多重叙事构建起立体的结构,在其中展现时间、空间、人文多个维度的文化交流、互动,促进了博物馆的文化中枢功能。
杨效俊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隋仁寿舍利塔形制试探
<正>伴随着隋代的崇佛政策[1],隋文帝仁寿元年(601)至仁寿四年(604)三次颁赐舍利于全国110余州。在仁寿舍利奉迎和瘗埋过程中形成了崇供制度和瘗埋制度。崇供制度分为宗教仪式和组织设备,包括佛舍利奉迎、分赐、供养、...
杨效俊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