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国辉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骨科
  • 2篇彩色多普勒
  • 2篇彩色多普勒超...
  • 2篇超声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疾病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肉瘤
  • 1篇肉瘤组织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纤维

机构

  • 6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郑州人民医院

作者

  • 6篇杨国辉
  • 3篇陈聚伍
  • 2篇周筠
  • 2篇康秀梅
  • 2篇任佳
  • 2篇肖飞
  • 2篇王楠
  • 1篇王璐瑶
  • 1篇朱志强
  • 1篇王猛
  • 1篇王福建
  • 1篇潘元威
  • 1篇张弛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例证实的44例乳腺纤维腺瘤,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的准确率。结果 44乳腺纤维腺瘤中超声诊断正确42例,误诊两例,1例为乳腺癌,1例为乳腺脂肪瘤。超声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5.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在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康秀梅杨国辉
关键词:乳腺纤维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
CT引导下经骨皮质同轴穿刺活检术在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骨皮质同轴穿刺活检技术在骨肿瘤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骨肿瘤患者45例,均行CT引导下经骨皮质同轴穿刺活检术,并经手术病理验证,比较分析穿刺病理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取材成功率100.0%,其中获得明确诊断者43例(95.6%)。45例患者中32例患者结合病史和临床血生化指标证实符合诊断,余13例患者经外科手术获得病理证实。并发症方面,有6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周围少量出血,发生率为13.3%,未发现大量出血、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骨皮质同轴穿刺活检技术对骨皮质完整的骨肿瘤病变诊断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弛杨国辉王猛潘元威
关键词:骨肿瘤CT
骨肉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骨肉瘤和30例正常骨组织中VEGF、MMP-2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骨肉瘤组织中VEGF、MMP-2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骨组织(P<0.05)。骨肉瘤组织中VEGF、MMP-2的表达均与患者的软组织浸润、临床分期有关(P<0.05)。骨肉瘤组织中VEGF、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37,P<0.05)。结论骨肉瘤组织中VEGF、MMP-2存在高表达,两者可能协同参与了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等。
王楠王璐瑶杨国辉陈聚伍
关键词:骨肉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91名体检者进行胆囊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未见明显异常2816例(85.57%),查出胆囊疾病475例(14.43%)。单纯胆囊结石206例(43.37%),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6例(1.26%),慢性胆囊炎53例(11.16%),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32例(6.74%),胆囊息肉样变131例(27.58%),经病理证实胆囊癌2例(0.42%),因胆囊疾病切除胆囊45例(9.4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在胆囊疾病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健康人群体检发现胆囊疾病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康秀梅杨国辉
关键词:胆囊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
骨科内固定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对骨科内固定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12月医院急诊外科行内固定术后发生术后感染62例患者临床资料,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感染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内固定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因素。结果急诊外科行内固定术患者1 836例,有62例发生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4%;单因素分析显示,伤口开放、伤口污染、手术时间、激素应用、糖尿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和合并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伤口污染(β=0.79,OR=2.20)、手术时间(β=1.45,OR=4.26)、激素应用(β=1.52,OR=4.57)、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β=1.76,OR=5.81)、糖尿病史(β=1.65,OR=5.21)、合并基础疾病(β=1.58,OR=4.85)与骨科内固定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影响因素(β>0,OR>1)。结论对发生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需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才能取得满意康复效果;同时在行内固定术时重视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可尽量避免其发生。
肖飞陈聚伍王福建朱志强周筠王楠杨国辉任佳
关键词:内固定术后感染影响因素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临床防治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对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进行病原菌分析及临床防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有效防治的目的。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3月急诊外科收治骨科手术的1100例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并对术后切口的分泌物进行常规培养和细菌学分析。结果1100例手术患者中有29例出现了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64%;共分离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86.21%,革兰阳性菌4株占13.79%,排名前3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4.48%、20.69%、13.79%;I、Ⅱ、Ⅲ类手术切口分别出现6、11、12例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98%、3.03%、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长(120、120-240、〉240min分别出现2、14、13例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65%、1.96%、1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防治,一方面要了解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做好针对性的应对准备;另一方面应有效控制手术时间、对重点切口类型加以重点的关注。
肖飞陈聚伍周筠杨国辉任佳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病原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