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斌
- 作品数:57 被引量:33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云南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双氯芬酸小肠黏膜损伤对大鼠结肠黏膜内跨细胞白蛋白转运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究双氯芬酸小肠黏膜损伤对大鼠结肠黏膜内跨细胞白蛋白转运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体质量240~280 g,随机分为三组各20只:对照组、T1组和T2组。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T1组大鼠双氯芬酸7.5 mg/kg灌胃后处死;T2组双氯芬酸15 mg/kg灌胃后处死。根据小肠损伤程度病理评分,对大鼠小肠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价。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血清白蛋白的含量,研究大鼠肠黏膜中白蛋白跨细胞转运的情况。测量各组大鼠小肠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以及绒毛表面积和小肠黏膜CD3^(+)、CD4^(+)、CD8^(+)和IgA+细胞数。结果:①小肠损伤程度病理评分结果:双氯芬酸能够引起大鼠小肠黏膜严重损伤,可见糜烂、溃疡、红斑,局部的肠腔见囊样扩张,T1、T2组大鼠小肠的损伤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T2组大鼠小肠的损伤程度大于T1组(P<0.05)。②T1组大鼠血清NO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T2组大鼠血清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T1、T2组大鼠血清白蛋白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T2组较T1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P<0.05)。③荧光标记蛋白结果: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提高肠血管壁对荧光标记白蛋白的通透性,T2组较T1组的效果显著(P<0.05)。T1、T2组大鼠相关参数低于对照组(P<0.05),T2组低于T1组(P<0.05)。④T1、T2组大鼠小肠黏膜CD3^(+)、CD4^(+)、CD8^(+)和IgA+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5),T2组低于T1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性损伤诱发的结肠黏膜损伤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血清中的NO含量在大鼠双氯芬酸性损伤后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双氯芬酸性损伤可使大鼠血清中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同时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说明双氯芬酸性损伤会影响大鼠肠黏膜内跨细胞白蛋白的转运,从而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 夏翠锋李云峰杨之斌沈焘张旋陈鑫李强
- 关键词:肠黏膜白蛋白肠道屏障功能
- 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迟发性大量乳糜漏1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患者,男,61岁。因反复大便带血3个月余于2017年12月11日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降结肠癌cT4aN+M0;阑尾切除术后。于2017年12月21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术中情况:肿瘤位于降结肠中上段,大小约5cm×4cm×2cm,呈肿块型生长;术毕于吻合口旁留置一次性使用引流管1根。
- 张策高屹张旋蔡昕怡施致裕嘉俊毅杨之斌
- 关键词:结肠切除腹腔镜淋巴结清扫术
- 肿瘤外科临床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总结肿瘤外科临床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方法筛选某一医学院临床专业共102名学生,根据教学模式不同两组,观察组(n=52名,采用PBL教学模式),对照组(n=50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对照。结果学习结束后,观察组考核结果、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外科临床教学中,有效应用PBL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巩固基本操作技能,增强理论灵活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效果较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董建华杨之斌李云峰蔡昕怡程先硕
-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 结直肠癌组织中FGF20表达与微血管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FGF20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肠黏膜组织中FGF20的表达或CD34的表达,分析FGF20在癌组织及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FGF20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提示结直肠癌组织中FGF20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癌组织中FGF20的表达与肿瘤浸润(P<0.05)及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与分化程度及肝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癌组织中FGF20的表达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FGF20在结直肠癌微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为明确FGF20在结直肠癌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深入探讨FGF20促进微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刘萍杨之斌李强程先硕余昆付健健李云峰
- 关键词:微血管密度结直肠癌
- 热疗联合组织因子靶向治疗对人大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热疗联合组织因子(TF)靶向治疗对人大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SW620细胞株,分为对照组、TF敲低组、热疗组和联合处理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blot方法检测CDC25A、Cyclin E的蛋白含量。结果热疗组、TF敲低组、联合处理组的MTT值、G0/G1期比例、S期比例以及CDC25A、Cyclin E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处理组的MTT值、G0/G1期比例、S期比例以及CDC25A、Cyclin E低于热疗组、TF敲低组;热疗组、TF敲低组、联合处理组的G2/M期比例高于对照组,且联合处理组的G2/M期比例高于热疗组、TF敲低组。结论热疗联合组织因子靶向治疗有助于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2期,是处理人大肠癌的理想方法。
- 余昆蔡昕怡杨之斌刘萍程先硕李云峰
- 关键词:大肠癌热疗
- 二甲双胍对结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二甲双胍对结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癌症转移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300例结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是否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将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在年龄方面,二甲双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病理分级进行亚分组后发现,二甲双胍组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二甲双胍组与对照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和7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常规结肠癌治疗方案可以延缓结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提高生存率。
- 高旭峰张莉杨之斌
- 组织因子与循环肿瘤细胞被引量:2
- 2015年
-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根源。研究提示,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可作为CTCs的一个新的标志物。本文综述了TF在促进CTCs形成及激活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免疫逃逸和肿瘤血管形成等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靶向TF/CTCs治疗肿瘤策略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靶向TF/CTCS治疗肿瘤策略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栾利昆杨之斌谭晶
- 关键词:肿瘤循环细胞凝血致活酶肿瘤逃逸靶向治疗
- 重组p53腺病毒联合中药治疗小鼠腹水瘤的疗效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探讨p53腺病毒(简称Ad-p53)注射液联合中药得力生及消癌平治疗小鼠腹水瘤的协同作用。方法建立昆明小鼠H22肝癌腹水瘤模型,建模48h后分组分别给予Ad-p53、中药得力生和消癌平或两药联用。用药1周后检测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瘤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测定瘤细胞凋亡百分率以及细胞周期情况。结果Ad-p53、得力生、消癌平单药治疗组,除体重以外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d-p53+得力生和Ad-p53+消癌平组的腹围增长率、腹水量、瘤细胞计数、晚期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少于各单药治疗组(P<0.05)。结论腹腔注射Ad-p53、得力生和消癌平均可抑制H22细胞生长并减少腹水形成,Ad-p53与中药得力生、消癌平联合腹腔内给药对治疗腹水瘤有协同作用。
- 张开通戚晓东黄灵杨之斌姜乃佳翟红岩
- 关键词:P53基因治疗得力生消癌平腹水瘤
- VASP信号分子与大肠癌的关系
- 2016年
- 大肠癌发生发展与GCC/PKG/VASP、PKA/VASP等信号通路有关,VASP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在大肠癌的凋亡、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就VASP信号分子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朱焕利杨之斌杨为民谭晶
- 关键词:大肠癌血管生成
- miRNA-145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9年
- 结直肠癌是第三大肿瘤致死性疾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表达的改变在肿瘤的生长、凋亡、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145与结直肠癌关系较为密切。本文结合近年研究,从miRNA-14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抑制结直肠癌生长/侵袭/转移的作用、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价值以及在结直肠癌化疗和放化疗敏感性等方面的作用展开论述,并对其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为miRNA-145的临床应用转化提供理论支持。
- 程先硕刘萍杨之斌
- 关键词: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