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光
- 作品数:43 被引量:131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男性和女性乳癌患者SPECT/CT骨显像结果比较及临床意义
- 杜晓光谢新立王瑞华韩星敏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剂注入剂量准确性的分析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研究探讨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检查前注射放射性显像剂时,不抽回血与抽回血两种直接注射方法对注射器内的放射性显像剂残留量的影响。方法对114例患者注射99mTc-标记化合物,将其分为抽回血组(57例)和不抽回血组(57例)。测量抽回血和不抽回血两种情况下,注射器内放射性残留量。结果不抽回血时,注射器内放射性显像剂残留放射性活度(3.39±0.57)mCi,均明显高于抽回血组的(1.49±0.29)mCi,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双侧)。结论在使用直接注射法注射SPECT显像剂时,抽回血能显著减少注射器内放射性显像剂残留放射性活度。
- 杜晓光程兵
- 关键词:注射器放射性同位素
- 婴儿肝胆动态显像早期各时相肠道放射性分布检出率比较
- 2019年
- 目的比较婴儿肝胆动态显像早期各时相肠道放射性分布检出率,探索保证诊断质量前提下优化早期检查方案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按常规检查流程行肝胆动态显像检查的婴儿297例,男,159例,女,138例,年龄最小3d,最大293d,平均(65.9±20.5)d。把受检者分为排泄正常和排泄异常两组,分别统计5、10、20、30、45、60min早期相各采集时间点肠道放射性分布的检出率,并按顺序递次配对2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297例受检婴儿,排泄正常者89例,排泄异常者208例。排泄正常组早期各时相肠道放射性分布的检出率,5、10、20min分别为5.62%、10.11%、19.10%,均较低;30、45、60min分别为71.91%、86.52%、100.00%,检出率明显增高;5min和10min,10min和20min,30min和45min,45min和60min肠道放射性分布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20min和30min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080,P<0.001)。排泄异常组早期各时相肠道均无放射性分布。结论优化婴儿肝胆动态显像常规检查流程,方案具有可行性,优化为30min和60min两次检查对诊断结果影响不大。
- 杜晓光王旭王旭谢新立王卓韩星敏
- 关键词:婴儿检出率
- 核素肾动态显像当日再进行骨显像的可行性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肾动态显像当日进行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图像质量及患者的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检查申请中既有肾动态显像又有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成年患者53例为观察组,常规接受^(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2 h后,再注射^(99)Tc^(m)-MDP,按骨显像流程接受全身检查;另选取53例仅接受骨显像检查患者为对照组。两组于注射^(99)Tc^(m)-MDP后即刻、30 min、1 h、2 h、4 h、6 h、24 h观察患者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骨显像图像质量,统计图像质量优良率。测量骨后位像T12、L4、髂嵴、肱骨中段、股骨中段和髂骨上2 cm处软组织的放射计数,计算各部位靶/非靶比值(T/NT)值;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肉眼观察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0.57%(48/53)、92.45%(4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两组间T12、L4、肱骨中段、股骨中段T/N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髂嵴T/N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5)。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同日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对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
- 杜晓光李彦鹏王旭李素芬王瑞华韩星敏
-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肾脏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伴眼部症状的淋巴瘤 PET-CT 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以眼部不适就诊的淋巴瘤患者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为本病及早诊断提供新思维。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对有眼部症状或体征,经病理学证实的淋巴瘤患者共25例,男16例,女9例,并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18 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对正电子示踪剂18 F-FDG 在病灶内生物学表现及其在眼部及其以外的全身其他部位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病灶部位均表现为18 F-FDG 代谢活跃,呈现放射性浓集,浓集区 SUVmax 〉2.5,范围2.5~23.0;放射性浓集区局限在眼睑、结膜、眶壁等眼的局部区域6例(24.0%),已超出眼部但局限在头颈部7例(28.0%),有眼部及头颈局部高代谢浓集区,同时伴有全身多部位、多脏器组织阳性表现12例(48.0%)。结论 PET-CT 检查能为有眼部症状的淋巴瘤患者的诊断提供详细全面、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 赵龙君杜晓光李志刚谢新立
- 关键词:淋巴瘤眼部症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核素肾动态显像当日再进行骨显像的可行性观察
- 目的 观察肾动态显像当日即进行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图像质量及患者安全有无影响。方法 选取检查申请中既有肾动态显像又有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成年患者53 例为观察组,常规进行肾动态显像检查2h 后,再注射99mTc-MDP,按骨显...
- 杜晓光王旭孙秉奇韩星敏
- 99Tcm-HSA SPECT/CT显像对蛋白丢失性肠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99Tcm-人血清白蛋白(HSA)SPECT/CT显像对蛋白丢失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99Tcm-HSA SPECT/CT检查的55例低蛋白血症患者[男21例,女34例,年龄5~78(46.7±13.5)岁]的资料,以临床最终诊断为标准,分别计算动态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对蛋白丢失性肠病的诊断效能,并采用χ2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55例患者中46例临床最终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99Tcm-HSA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对蛋白丢失性肠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30%(42/46)和100%(46/46)、6/9和8/9、87.27%(48/55)和98.18%(54/5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5.73、4.27、5.42,均P<0.05)。结论在99Tcm-HSA平面动态显像基础上,SPECT/CT显像对肠道蛋白丢失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对蛋白丢失性肠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杜晓光孙珂王旭谢新立温鑫王瑞华
- 关键词:蛋白丢失性肠病血清白蛋白
- 99Tcm-DTPA肾图半排时间正常值测定
- 目的探讨确立健康人DTPA肾图半排时间正常值范围。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间的433例健康供肾者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半排时间,统计结果,确立正常值范围,并与~(131)I-邻碘马尿酸...
- 程兵丁献敏杜晓光
- 临床未确诊病例619例核素全身骨显像分析
- 2010年
- 杜晓光谢新立周帆孙秉奇孟玉葆程兵
- 关键词:疼痛骨折发热核素全身骨显像
- PET/CT对肺原发性淋巴瘤疗效评估的价值
- 2019年
- 目的:对肺原发性淋巴瘤(PPL)治疗前CT影像表现及治疗后^(18)F-FDGPET/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提高PPL临床诊断准确度,并对该病预后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PPL患者,对其治疗前CT影像及治疗后^(18)F-FDGPET/CT影像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例经病理证实PPL患者经治疗后4例患者行^(18)F-FDGPET/CT检查,原发病灶均不同程度的吸收消散,但2例放射性浓聚,考虑肿瘤活性残留。结论 :CT在PPL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18)F-FDG PET/CT对其预后评估较CT更具价值。
- 谭雄木杜海豪程留慧杜晓光王道清
- 关键词:肺原发性淋巴瘤X线体层摄影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