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林
- 作品数:338 被引量:1,717H指数:2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多层螺旋CT对成人肾筋膜外侧附着的解剖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通过对正常成人肾筋膜(RF)的多层螺旋CT(MDCT)薄层扫描,探讨RF在外侧的附着关系,以及其诊断价值。收集2010年10月-201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121例,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及西门子双源多层螺旋CT机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在飞利浦及西门子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RF向外侧的附着情况。另新鲜尸体横断面薄层标本一具,作为解剖观察基础。观察发现在肾门以上平面,RF的外侧延伸与附着表现为RF前层与肝肾隐窝、脾肾隐窝的腹膜融合,RF后层与膈下筋膜融合。在肾门及以下平面,RF的外侧附着分为三型,Ⅰ型,肾门平面左侧约占47.9%(58/121),右侧约占33.9%(41/121)。肾下极平面左侧约占55.3%(67/121),右侧约占42.1%(51/121)。Ⅱ型,肾门平面左侧约占38.8%(47/121),右侧约占26.4%(32/121)。肾下极平面左侧约占27.3%(33/121),右侧约占13.3%(16/121)。Ⅲ型,肾门平面左侧约占13.3%(16/121),右侧约占39.7%(48/121)。肾下极平面左侧约占17.4%(21/121),右侧约占44.6%(54/121)。MDCT薄层扫描能较好地观察RF在外侧的显示及其附着情况,以及腹膜后间隙向外侧的通连关系。
- 漆锐周翔平余建群陈卫霞李真林张春乐
- 关键词:肾筋膜多层螺旋CT腹膜后间隙
- 高清CT不同重建方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 姚小玲李真林帅桃
- 冠脉CTA联合上腹部多期增强CT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研究
- 张金戈李真林刘科伶夏春潮
- 人工智能压缩感知技术在单髋关节三维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压缩感知技术(CS-AI)在单髋关节三维质子密度加权成像(3D PDWI)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2023年1至7月纳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单髋关节高分辨MR检查的健康志愿者67名,分别行加速因子(AF)为4、6、8、10的CS-AI 3D PDWI扫描,按上述AF分为CS-AI 4、CS-AI 6、CS-AI 8、CS-AI 104组,并以CS-AI 4作为标准。记录扫描时间,由1名高年资医师对股骨头、肌肉及皮下脂肪的信号强度及噪声进行测量,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观测者对4组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及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并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S-AI 4、CS-AI 6、CS-AI 8、CS-AI 10的采集时间分别为5 min 49 s、3 min 54 s、2 min 56 s、2 min 22 s。相较于CS-AI 4,CS-AI 6、CS-AI 8、CS-AI 10的扫描时间分别缩短了32.95%、50.14%、59.31%。在客观评价方面,CS-AI 6、CS-AI 8、CS-AI 103组的股骨头、肌肉的SNR、CNR稍低于CS-AI 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CS-AI 6、CS-AI 8、CS-AI 1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观评价方面,CS-AI 8的图像整体质量评分3(3,4),与CS-AI 4和CS-AI 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AI 4和CS-AI 6的评分均为4(4,4)分;CS-AI 10评分为3(3,3)分,与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S-AI 4、CS-AI 6、CS-AI 8、CS-AI 10的伪影评分分别为4(4,4)、4(4,4)、3(3,4)、2(2,3)分,AF=10时伪影较大(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为8时,CS-AI技术的3D PDWI序列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单髋关节高分辨率图像,同时缩短扫描时间。
- 张道恩徐旭李函宇胡斯娴袁野张高峰张晓咏夏春潮李真林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髋关节压缩感知
- 3.0T MRI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
- 目的:通过3.0T MR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保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RI成像,探讨其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保守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 3.0T MRI成像系统及其配备的双侧颞...
- 徐龙涛李真林夏春潮黄林
- 双源CT主肺动脉成像中不同监测层面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 蒲进夏春潮李真林
- Consistency study of3D-ASL and DSC-PWI in patients with moyamoya disease
- 金戈张夏春潮李真林
- 定量CT分析椎旁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采用定量CT探讨骨密度与椎旁肌的增龄性改变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2020年6~11月于我院行定量CT骨密度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定量CT测量L3中部层面的椎旁后群肌(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采用星云医学影像后处理平台V9.0测量L4~5椎间隙的腰大肌(椎旁前肌群)的横截面积,分析椎旁肌与骨密度的随着年龄变化的规律和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女性的椎旁后群肌的含量(横截面积)在40~60岁明显增多,而男性的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右侧腰大肌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左侧的腰大肌含量在男性40~60岁明显增多,女性40岁以下明显增多。男性的椎旁肌含量随着年龄增长大于女性,骨密度也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男性骨密度大于女性(男性r=-0.625,P<0.001;女性r=-0.600,P<0.001)。腰大肌、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男性相关性高于女性,右侧高于左侧(男性右侧椎旁后群肌r=0.432,P=0.009;左侧椎旁后群肌r=0.401,P=0.017;右侧腰大肌r=0.510,P=0.002;左侧腰大肌r=0.447,P=0.007;女性右侧椎旁后群肌r=0.319,P<0.001;左侧椎旁后群肌r=0.276,P<0.001;右侧腰大肌r=0.279,P<0.001;左侧腰大肌r=0.220,P=0.004)。结论椎旁肌随着年龄变化发生改变,男性椎旁肌的含量大于女性,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腰大肌、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男性的相关性高于女性,右侧高于左侧,男性的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低于腰大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而女性的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高于腰大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 杨沛唐静舒意李真林
- 关键词:椎旁肌腰大肌骨密度
- 低剂量螺旋CT肺门区扫描层厚的优化选择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评价胸部低剂量螺旋 CT扫描层厚对肺门区段支气管显示率的影响 ,探索肺门扫描的最佳层厚。方法 4 0名健康自愿者分成两组 ,行胸部低剂量螺旋 CT平扫 ,扫描参数均为 :12 0 k Vp、5 0 m A、Pitch1、0 .75s/ 36 0°。2 0例行 10 m m层厚全肺扫描 ,2 0例行肺尖区和肺底区层厚 10 mm、肺门区 8mm分段连续扫描 ,然后 ,肺门区加作 5 m m层厚扫描。CT图像上观察和评价不同层厚对肺门段支气管的显示情况。对显示率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双肺门段支气管显示率 :10 mm层厚为 6 0 % ,明显低于 8m m (88% )和 5 mm (91% ) (P<0 .0 1)。10mm、8mm和 5 mm扫描层厚中 ,右肺段支气管显示率均为上叶最高 (82 %、96 %和 98% ) ,下叶最低 (5 1%、85 %和92 % ) ;左肺段支气管显示率均为上叶最高 (83%、95 %和 97% ) ,舌叶最低 (30 %、6 0 %和 70 % )。结论 胸部行肺尖和肺底区 10 mm、肺门区 8m m层厚的低剂量螺旋 CT分段连续扫描适合检出肺门区段支气管壁上的小肿瘤。
- 余建群杨志刚李真林陈宪
- 关键词:肺癌螺旋CT肿瘤普查
- 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估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侵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和淋巴血管受累情况,将其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n=34)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35)、有淋巴血管受侵组(n=17)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n=52)。采用容积感兴趣区勾画法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ADC最大、最小、平均值和最大与最小的差值。比较ADC不同参数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有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的差异,绘制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AUC),明确各参数对术前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的诊断效能。结果:四种ADC参数值的组间一致性为0.835~0.901。最大、平均ADC值和ADC差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均较好(r=-0.627、-0.678、0.600,P<0.001),而最小ADC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一般(r=-0.271,P=0.024)。平均ADC值与淋巴血管受侵存在统计学相关性(r=-0.387,P=0.001),而最大、最小ADC值和ADC差值与淋巴血管受侵无统计学相关性(r=-0.317、-0.207、-0.235,P>0.05)。最大、最小、平均ADC值和ADC差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大ADC值和平均ADC值在有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最小ADC值和ADC差值在有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DC相关参数值中,平均ADC值在区分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淋巴血管受侵的诊断效能最高,其AUC值分别为0.892和0.759。结论:ADC不同参数值与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平均ADC值在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评估方面诊断效能最高。
- 陈晓丽李杭袁艺李真林
-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