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贞
- 作品数:24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用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病人血中疟疾循环抗原被引量:1
- 1991年
- 应用抗间日疟原虫和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和双夹心免疫酶斑点法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共检测20份间日疟血清和15份恶性疟血清,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阳性率分别为90%和93%,可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0.0009%;双夹心免疫酶斑点法阳性率分别为85%和87%,可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0。0075%。与包虫病。弓形虫病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60份健康献血员血清,两法分别有5%和8%假阳性。初步结果提示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疟疾循环抗原敏感度较高,若经过适当改进,有可能用于疟疾现场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 李全贞李英杰
- 关键词:疟疾循环抗原
- 抗恶性疟McAb的筛选与恶性疟免疫诊断研究
- 1991年
- 用单克隆抗体(McAb)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SA)对11株抗恶性疟McAbs和4株抗食蟹猴疟原虫McAbs进行了筛选,其中McAbs11G5、13A2、13A1可包被到硝酸纤维素膜(NcF)上作为捕获抗体,McAb14D9可用于胶体金探针的标记。此外,为增加胶体金的标记效果和胶体金标记McAb14D9探针的敏感性,还对McAb14D9的等电点(pI)进行了测定,其pI为6.35。同时用筛选出的最佳McAbs对10份恶性疟病人感染血和10份健康人血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对这几株McAbs的交叉反应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McAbs11G5、13A1与14D9夹心时,对云南株和安微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呈现交叉反应,而且McAb13A1与14D9夹心时还可以用于检测间日疟抗原。
- 周增桓李海燕李英杰李全贞巢穗欧阳明辉毕惠祥彭一兵
- 关键词:疟疾恶性疟原虫免疫抗体
- 直接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mRNA
- 2000年
- 李中秋陈泊李全贞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MRNART-PCR
- 实验室常用鼠类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敏感性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
- 1991年
- 实验室不同鼠种对约氏疟原虫红外期敏感性差异很大。本实验所试10种鼠类中,大鼠敏感性高于小鼠,大鼠中Wistar株高于S-D株;小鼠中以C_(37)BL/6J和BALB/c较敏感,而昆明株、DBA/2、津白Ⅱ号,615 C_(?)H和ICR的敏感性均较低。一般来说敏感性高的鼠株、子孢子发育率高,红外期原虫体积大。
- 李全贞王兴相陈志强
- 关键词:疟原虫子孢子鼠类敏感性
- 人工合成恶性疟原虫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产物的初步鉴定被引量:7
- 1995年
- 将人工合成与构建的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HGFC和HGFCAC分别与表达载体pWR450-1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含外源基因产物与β-半乳糖苷酶部分氨基酸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65kDa和77kDa。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表达产物可与兔抗恶性疟原虫RESA多肽抗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提示融合蛋白中含有恶性疟原虫抗原位点。
- 李全贞李英杰谢毅任大明
- 关键词:疟原虫复合基因免疫印迹大肠杆菌疟疾疫苗
- 大鼠营养不良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侵入及其红外期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 1989年
- 人类的疟疾流行史表明,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下的人群,其疟疾发病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动物实验证明,疟原虫红内期的发育对宿主饲料营养成份的依赖性非常明显。但宿主营养状态对子孢子侵入和红外期发育的影响尚未见有报道。本文观察了大鼠在营养不良条件下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侵入及红外期发育的影响。 将感染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yoelii)BY265 后14天的斯氏按蚊一批,剪去腹部,研磨。
- 李全贞王兴相陈志强
-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子孢子红外期发育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纯化研究被引量:1
- 1995年
- 将化学合成的人白细胞介素-3(hIL-3)基因与表达质粒pKK223-3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5,重组菌在摇瓶中发酵并诱导表达,表达产量达菌体蛋白质总量的53%以上。发酵菌经超声破碎后得到包含体,经洗涤处理使包含体纯度达90%以上。用8mol/L盐酸胍溶解包含体后直接透析复性,复性液经Sephorose-SP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化的重组hIL-3,纯度达98%。用TF-1细胞进行体外检测活性,比活达到108单位/mg蛋白质。本研究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
- 李全贞任大明胡罢生毕惠祥赵雨田李英杰
- 关键词:人白细胞介素纯化大肠杆菌
- 疟疾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Ⅱ.恶性疟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的串接与克隆被引量:5
- 1994年
-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45肽抗原基因HPFA和75肽抗原基因HGFC分别从克隆载体上切下,经过一系列的串接和克隆,筛选出含有HGFC-HPFA-HGFC三连体基因(HGFCAC)的重组克隆,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证实基因序列与设计一致。该三连体基因含有起始和终止密码,编码一个193肽的复合抗原。多连体基因串接与克隆的成功,在基因水平上实现了复合抗原的多聚,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疟疾多价疫苗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条件。
- 李全贞谢毅任大明李英杰
- 关键词:恶性疟疟原虫基因工程疫苗
- 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选抗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及检测恶性疟抗原被引量:1
- 1990年
- 以往筛选抗恶性疟原虫(Pf)单克隆抗体(McAb)常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或ELISA,以培养的原虫为检测抗原。所得McAb检测培养的Pf抗原效果较好,但检测病人血中Pf抗原时阳性率较低。抗原分析显示这些McAbs多是针对滋养体、裂殖体或裂殖子抗原。为了得到能用于诊断的抗环状体期McAb,我们直接以病人血中Pf为检测抗原,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进行筛选,结果如下。
- 李全贞李英杰欧阳明辉巢穗
- 关键词:ELISA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
- 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发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
- 1997年
- 本文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导小鼠体液免疫的反应。该复合基因包含了编码MSA1、MSA2和RESA上的T和/或B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同时加有IL-1和TT上的广谱T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该复合基因在E.coli中的表达产物(简称复合抗原)在有和无佐剂的条件下免疫BALB/c小鼠后,均产生了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抗可溶性裂殖子抗原的抗体。相反,用可溶性裂殖子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则不能产生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另外。
- 缪军薛采芳陈白虹李全贞李英杰
- 关键词:恶性疟疟原虫重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