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於璐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浪漫主义
  • 3篇浪漫
  • 2篇文化
  • 2篇文化理想
  • 2篇文艺
  • 2篇文艺复兴
  • 2篇红楼
  • 2篇红楼梦
  • 2篇《红楼梦》
  • 1篇德国浪漫主义
  • 1篇新诗
  • 1篇战国
  • 1篇战国策
  • 1篇战国策派
  • 1篇诗词
  • 1篇人格
  • 1篇文化发展
  • 1篇文化建设
  • 1篇文学
  • 1篇文学批评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作者

  • 6篇於璐

传媒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李长之的文化理想反思“中国的文艺复兴”规划之路被引量:1
2015年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李长之的文化理想之雏形及建设提纲。李长之所谓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就是要在西方文化视野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发现中国文化的"内生之光",这是对胡适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延续。尽管李长之对"文艺复兴规划"的修正版本在当时并未得到热烈回响,但后来顾毓琇、叶维廉、李振声、余英时、周策纵等多位学者却对他的观点产生共鸣。对李长之文化理想的考察将有助于重审近年来一系列"文艺复兴"规划的真正价值。
於璐
“浪漫主义的文艺复兴”——解析李长之的民族文化理想
2014年
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李长之的文化理想,希望在西方文化视野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发现中国文化的"内生之光"。他在批评实践中秉承主观历史观的理念创造性地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将部分传统浪漫化,以期发掘理想的中国文化应有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李长之文化理想的考察将有助于重审近年来一系列"文艺复兴"规划的真正价值。
於璐
关键词:浪漫主义理想人格
李长之的《红楼梦》研究与德国浪漫主义精神资源被引量:1
2013年
李长之在德国浪漫主义精神资源的影响下对《红楼梦》的作者态度和文学技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红楼梦》中理想性和虚构性的诗学价值,是红学从史学研究到文学批评的转变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一环,具有余英时所谓的"红学革命"的"典范"意义。
於璐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德国浪漫主义
郭沫若的新诗风格
2016年
郭沫若对浪漫主义"创造"理念的深度理解和接受,引导着中国现代新诗走向一个新的美学向度,超越了中国早期的浪漫主义普遍具有的现世性和功利主义倾向,关注诗歌的形而上学层面表达与思考。这一理念所引导的绝对自我、无限性和对自然的独特态度,塑造出诗歌强大的精神能量和宏伟图景。尽管这一实验在郭沫若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宣告暂时终结,但20世纪80年代的昌耀、海子、骆一禾的浪漫主义诗歌重新复兴了这一美学向度,这一诗学体系为新诗带来的在精神和表达上的启示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於璐
关键词:文化发展文化建设
集体浪漫主义之考察与反思
2015年
以李长之为切入点,联系到同时期的"战国策"派的思想主张,可以观察到浪漫主义与国家、民族、战争等话语结合时所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实际上呈现出的是浪漫主义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一大独特态势。这种将个体意义层面的浪漫主义上升到集体意义层面的现象,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潜藏危险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深思。
於璐
关键词:传统文化
浪漫主义与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理念
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李长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其批评集中体现出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文化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李长之自身带有的中国传统和文化期望,促进了对浪漫主义理念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成分(如“情感”)的吸收,...
於璐
关键词:浪漫主义《红楼梦》文艺复兴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