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佳燕
- 作品数:7 被引量:46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结构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720名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69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两类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特征。结果发现: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弹性及其四个维度(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②在积极认知维度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留守儿童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仅在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上,留守儿童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有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的态势,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则随年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 应湘郭绵玲方佳燕
- 关键词:心理弹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
-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研究采用外来务工子女初中生心理弹性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四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共118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旨在研究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表明:①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年级、流动状况等方面差异不显著;②外来工子女应对方式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年级、流动状况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 应湘方佳燕白景瑞
-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弹性
- 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本研究采用实证手段,把心理弹性作为核心变量,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类处境不利儿童——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
- 方佳燕
-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结构方程模型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结构的探析及问卷编制被引量:5
- 2010年
- 采用自编的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问卷,通过对1099名外来工子弟学校初中生的调查,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手段探索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结构。结果表明: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弹性结构由情绪的消极性,情绪的积极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目标感,自我认知,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助人和参与的倾向构成,此8个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54.38%,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好;8个因子可进一步概括为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两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了模型构想的有效性;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876,分半信度系数为0.841。结论: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两维8因子模型的结构合理,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 应湘方佳燕杨柳
-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验证性因素分析
- 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特征被引量:8
- 2014年
- 以积极情绪的拓展与建构理论为基础,运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在情绪诱发情境下,考察外来工子女对积极、消极、中性三类颜色词的辨别反应时与错误率的差异。从广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抽取338名初中生,选取高、低心理弹性者各30人进行实验。结果发现:(1)在积极词汇反应时上,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反应时均比消极词汇上快;高弹性个体具有较高的积极情绪,在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反应时任务中能激发认知,反应时均低于低弹性个体;(2)在社会支持情境诱发下,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反应时均比社会排斥情境下快;高弹性个体具有较高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在社会支持条件与社会排斥条件下,都能领悟到较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激发积极情绪,提高认知灵活性,反应时均比低弹性个体快。
- 应湘白景瑞郭绵玲方佳燕
-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积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
- 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关系特点
- 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主要有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几种基本的方式。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应对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究竟会受到哪些具体的个体内部机制的影响,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 方佳燕应湘白景瑞
-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
- 城市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被引量:12
- 2010年
-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从家长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三个层面对广州市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大多数家长(84.8%)在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上态度是恰当的,但仍有部分家长,没有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家长(79.6%)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3)家长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对心理教育的看法、心理健康知识水平都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文章从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家校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 蔡笑岳方佳燕应湘李长虹李鸥
- 关键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