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 作品数:89 被引量:924 H指数:1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标准将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10例)和非TIMI出血组(140例),分析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达到TIMI出血标准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12.5%vs4.5%,P=0.132)。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仅有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是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OR=1.458)。两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0vs2.7%,P=0.565)。结论在≥65岁的老年AMI患者中,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杨新春 徐立 王乐丰 葛永贵 王红石 李惟铭 倪祝华 刘宇 崔亮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血小板减少 替罗非班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回落不良对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因素 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探讨单个导联 ST 段回落程度不良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筛选其相关的预测因素,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防止心肌无复流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 PCI 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分析单导联 ST 段回落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 ST 段回落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急诊 PCI 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达到 TIMIⅢ级而心电图 ST 段回落小于50%者占27.42%。ST 段无回落组其年龄更大、前壁心肌梗死比率更多、心功能分级≥Killip 2级更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更高、糖尿病比率更多、纤维蛋白原浓度更大、C 反应蛋白(CRP)升高比率更多、人院白细胞水平更高、胸痛至急诊室时间更长、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临床预后比较显示,ST 段无回落组平均住院日更长,左室射血分数更低,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更高,术后 IRA血流 TIMIⅢ级达标率更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以及总的 MACE 事件发生率更高(25.5%对4.4%,P<0.001)。Cox 回归分析显示 ST 段回落不良是住院期间发生 MACE 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RR=3.33,P<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ST 段回落不良的预测因素有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分级2级以上(Killip)、胸痛至急诊室时间(h)、入院白细胞计数。结论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急诊 PCI 后 IRA 达到 TIMIⅢ级血流者仍会有近1/3的患者其心电图 ST 段回落小于50%,反映其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这些患者住院期间发生 MACE 的风险明显升高。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较差、入院白细胞计数较高、胸痛至急诊室时间较长等均与 ST 段回落不良高度相关,对具备以上情况的高危患者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干预方案。 张大鹏 杨新春 王乐丰 葛永贵 王红石 李惟铭 徐立 倪祝华 栾与英 薛永利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心电描记术 无再流 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2012年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120例急性STEMI拟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在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600 mg)后,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随机分为大剂量组(替罗非班25 μg/kg静脉推注,继之以0.15 μg·kg-1·min-1静脉维持泵入36 h,共40例)、常规剂量组(替罗非班10 μg/kg静脉推注,继之以0.15 μg·kg-1·min-1静脉维持泵人36 h,共40例)和对照组(不应用替罗非班,共40例).分别于入选后即刻、替罗非班应用后10 min和24 h、停用替罗非班后12和24 h抽血,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率(IPA)及活性.结果 3组之间的入选后即刻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应用后10 min,大剂量组的IPA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84.2±12.0)%比(67.8±26.8)%和(31.5±21.9)%,P均<0.01].替罗非班应用后24 h,大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水平达到高峰,IPA分别为(93.0±9.8)%和(88.5±18.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4±22.8)%,P均<0.01].停用替罗非班后12和24 h,3组之间的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之间不同时间的血小板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替罗非班应用10 min和24 h后,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血小板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2±7.6)mm和(50.0 ±9.8)mm比(57.7±6.5) mm,P均<0.01;(54.6±5.6) mm和(54.3 ±9.0) mm比(59.6 ±4.0)mm,P均<0.01].结论 对于急性STEMI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可能较常规剂量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性. 任晓楠 王乐丰 王明生 徐立关键词:心肌梗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冠状动脉广泛严重持续痉挛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2008年 倪祝华 杨新春 王乐丰 夏昆 葛永贵 王红石 李惟铭 徐立 迟永辉 刘宇 李强 张大鹏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内 急性血栓形成 急性闭塞 不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药物洗脱支架极晚期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年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的患者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情况,探讨不同DAPT持续时间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共完成3945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入选经急诊造影证实为VLST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仍持续使用DAPT,将患者分为持续DAPT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随访期间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再发支架内血栓(ST),靶血管重建率(TVR)以及死亡。探讨不同DAPT持续时间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因素。结果共计有62例VLST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5例,女性7例,年龄41~82(58.6±10.2)岁。VLST距第1次DES置入时间为12.5~84(38.7±18.1)个月。住院期间脑出血死亡1例,存活的61例患者随访5~88(32.1±19.1)个月。随访期间,又有17例患者出现MACE,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提示无事件生存率为45.1%。末次随访时,坚持持续DAPT的患者38例,其中5例(13.2%)发生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4.2%,P=0.001)。根据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Cox单因素分析提示再次置入第一代DES[危害率(hazard ratio,HR):2.69,P=0.04]和持续DAPT(HR:0.25,P=0.01)为远期随访中MACE相关的预测因素。而多因素Cox分析则提示仅有持续DAPT是随访期间不发生MACE的唯一预测因素(HR:0.30,95% CI:0.09~0.97,P=0.04)。结论 DES术后VLST患者远期预后情况欠佳,事件发生率较高。坚持DAPT可能有助于减少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徐立 王乐丰 杨新春 李奎宝 孙昊 张大鹏 王红石 刘宇 李惟铭 倪祝华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血栓 抗血小板治疗 随访 半量替罗非班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TIMI血流3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10月因STEMI就诊,并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共120例。于术前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A组,60例)和半量组(B组,60例)。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推注肝素70IU/kg,术中应用替罗非班10μg/kg,对于血栓负荷重的患者,应用机械抽吸装置,保证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TIMI)3级血流。术后两组均联合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90min ST段回落不良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心力衰竭、死亡)和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min 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I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术后发生主要出血1例,小出血1例,轻微出血5例(鼻出血2例,牙龈出血2例,痔疮出血1例),半量组术后发生轻微出血1例为牙龈出血,术后出血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3级的STEMI患者半量应用替罗非班可以安全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且有助于减少出血并发症。 陈贝健 孙昊 李敏 王乐丰 李惟铭 徐立关键词: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部(左主干),阐述两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冠心病患者129例,其中合并糖尿病史40例,无糖尿病史89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左冠状动脉系统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时,给予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检查,并在每间隔1mm的超声断面上测量血管外腔面积、内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钙化角度,然后将所有检测断面的相应数值相加,从而得到整个左主干的外腔容积、内腔容积、斑块体积和总的钙化负荷,最后比较各检测数据在合并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的差别。结果不论在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还是在整个左主干,血管内外腔和斑块大小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的钙化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67.5%对44.9%,P=0.022);定量测量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上总钙化角度,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27);整个左主干总的钙负荷,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即使左主干的内外径和斑块的大小不存在差异,管壁的钙化情况和斑块的构成却显著不同,前者钙化出现的阳性率和钙化程度均明显高于后者。 高晓慧 杨新春 王乐丰 崔亮 葛永贵 王红石 倪祝华 李惟铭 徐立 刘宇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糖尿病 冠状动脉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预测左主干闭塞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左主干(LM)闭塞的常规心电图(ECG)表现,总结其ECG特点。方法: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LM闭塞(LM组),回顾性分析其急诊ECG表现。并选取同时期30例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的AMI患者(LAD组),比较2组造影前的急诊ECG表现,以求总结急性LM闭塞的常规ECG特点。结果:LM组心率快于LAD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中13例患者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发生率明显高于LAD组(分别为86.7%和36.7%,P<0.01),同时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幅度亦明显大于LAD组。而LM组胸前导联V1~3的ST段抬高程度则明显低于LAD组。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3.3%。如果同时再满足V1~3导联ST段抬高程度<0.5mV,其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达到86.7%。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同时伴有V1~3导联ST段抬高不明显、甚至压低是急性LM闭塞区别于LAD闭塞的ECG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分析ECG特点可能有助于造影前预测此类患者和进行风险评价。 宫力红 赵维连 张大鹏 徐立 葛永贵 王红石 王乐丰 杨新春关键词: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狭窄 心电描记术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狭窄率与斑块特征联合分析对提高CT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价值 被引量:50 2021年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国5家临床试验中心纳入疑诊或已知冠心病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所有患者于1周内依次行CCTA、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测量并收集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包括斑块负荷、钙化成分体积比、非钙化成分体积比、病变长度、斑块高危征象。以ICA引导下经压力导丝测量的心肌FFR为金标准,将所有病变血管分为FFR≤0.8(缺血)和FFR>0.8(非缺血)2组,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与缺血病变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对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共317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366支(缺血组血管169支,非缺血组197支)。与非缺血组相比,缺血组病变血管的斑块负荷更大[缺血组34.3%(30.3%,38.8%)、非缺血组32.4%(28.5%,37.9%);Z=-2.622,P=0.009],CT高危斑块比例更高[缺血组26.9%(45/169)、非缺血组11.7%(23/197);χ^(2)=15.311,P<0.001],病变长度更长[缺血组22.1(14.4,35.0)mm、非缺血组17.6(11.0,26.0)mm;Z=-4.38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CT高危斑块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94、2.461、1.027;P<0.001、P=0.002、P=0.002)。单独应用CCTA≥50%狭窄诊断缺血病变的AUC是0.625,联合CT斑块特征AUC为0.714(P<0.001)。结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及CT高危斑块特征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预测因素,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CCTA对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赵娜 高扬 徐波 蒋涛 徐立 胡红杰 李琳 陈文强 李笃民 张峰 范丽娟 吕滨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缺血 粥样硬化斑块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7年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提供最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将会减少血栓负荷和继发的远端微循环栓塞,有助于真正恢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血流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目前国际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以阿昔单抗居多,而替罗非班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少见,其应用价值尚不肯定。现将专门对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徐立 杨新春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糖蛋白 替罗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