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玲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骨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nm23(non-metastasisgene23)、ER(estrogenreceptor)及PR(ProgesteroneReceptor)蛋白表达与其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分析nm23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指导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和PR蛋白的表达,用成组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其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以行×列表或四格表χ2检验,对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各观察因素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nm23、ER及PR蛋白在对照组所有样本中均为阳性表达;将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及PR蛋白表达状况,综合成组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其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和骨转移相关;乳腺癌晚期、低分化、nm23蛋白低表达及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检测分析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及PR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 曾庆彪熊玲静彭燕玲丁慧赵强
- 关键词:乳腺癌NM23PR蛋白表达肿瘤转移
- p16基因在肺癌中突变和表达改变的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p16 基因蛋白表达及其第 2外显子突变,并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类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法对p16基因蛋白表达进行对比检测,并用 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p16基因第 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中 p16蛋白表达阳性率52.5%,肺部非癌性病变阳性率92.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 P1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率为 5%,而肺部非癌性病变中无一例突变。结论 p16蛋白表达下调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其预后有意义,提示 P16/MTS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 曾庆彪吴立平谢金魁彭燕玲
- 关键词:肺癌基因突变蛋白表达P16基因免疫组化
- 突变型P53蛋白在卵巢上皮细胞癌中过度表达的意义
- 2000年
- 探讨突变型P53蛋白在卵巢上皮细胞癌中的过度表达的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S-P法 )检测 6 0例正常卵巢组织 ,6 0例良性卵巢上皮细胞肿瘤和 6 0例卵巢上皮细胞癌 (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 2 9例 ,粘液性乳头状囊腺癌 17例 ,子宫内膜样癌 14例 )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卵巢正常组织无突变型P53蛋白表达。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良性卵巢上皮细胞肿瘤为 5% (弱阳性 ) ,在恶性卵巢上皮细胞肿瘤为 4 6 .6 %。突变型P53蛋白强阳性表达多为细胞分化程度差和临床分期Ⅲ -Ⅳ期且有淋巴结转移的卵巢上皮细胞癌。
- 胡义燕彭燕玲
- 关键词:卵巢上皮细胞癌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回顾性观察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1 0例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手术切除标本病例 ,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特点 ,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CD4 5、CD4 5RO、CD2 0 、CD3 0 、CD3 4、CD68和EMA抗体标记。结果 1 0例脾脏原发性NHL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 ,临床分期为Ⅰ期者 7例(7 1 0 )、Ⅱ期 3例 (3 1 0 )。大体分型 :均匀弥漫型 3例、粟粒结节型 2例、巨块型 2例、多肿块型 3例。组织学形态 :弥漫型淋巴瘤 7例 (其中中心母细胞性 1例 ,中心母细胞 中心细胞性 3例 ,中心细胞性 1例 ,小细胞性 2例 )、滤泡型淋巴瘤 2例均为中心 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中小多型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1例 ;免疫组化CD4 5、CD2 0 、CD4 5RO标记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 0 0 %、90 %、1 0 %,余CD3 0 、CD3 4、CD68和EMA标记均为阴性。结论 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较少见 ,临床常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 ,手术前不易确诊 ,组织学以B细胞源性多见 ,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患者预后与病期及化疗有关。
- 赵强丁慧彭燕玲
- 关键词:脾脏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观察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 ,光镜观察 ,并行S -P法免疫组化Vim entin、CD3 4、SMA、Desmin、NF、S - 10 0、EMA等标记物标记 2 6例GIST。结果 2 6例GIST中 ,良性 7例 ,恶性 10例 ,低度恶性 9例 ;发生于胃 14例 ,小肠 5例 ,回盲部 2例 ,大肠和直肠 5例 ;免疫组化Vimentin、CD3 4在瘤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6 .2 %和 84 .6 % ) ,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记物SMA、S - 10 0呈散在细胞阳性表达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6 .9%和 15 .4 % ) ,而NF、EMA、Desmi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GIST是一种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 ,可伴有神经源性或 和肌源性分化 ,组织学上常以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为主 ,具有类似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的形态 ;临床手术切除前不易诊断 ,病理组织形态上易误诊为其它类型梭形细胞肿瘤 ;CD3 4和Vimentin对本瘤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赵强丁慧彭燕玲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