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鹏
- 作品数:14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贵港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取健康雄性sD大鼠7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组(69只)。采用间隔3d分别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VD模型。造模后4周,将纳入的32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简称甘露醇预处理组;尾静脉注射甘露醇1.5g/kg,预处理10~30min后,经尾静脉注射1×10^6/ml BMSCs 1ml)、BMSCs移植组(注射等量的BMSCs,不注射甘露醇)和培养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基础培养液)。剔除死亡大鼠,上述3组分别有9、11、8只,假手术组7只纳入统计。干预后4周,采用Morris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DNF的含量。结果({)4组相同时间点的比较,BMSCs移植组比培养基对照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均P〈0.01),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延长(P〈0.05);甘露醇预处理组比BMSCs移植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延长(P〈0.05),且均与假手术组水平接近(P〉0.05)。②在额叶皮质和海马区,BMSCs移植组的BDNF含量均高于培养基对照组(P〈0.01);甘露醇预处理组则高于BMSCs组(P〈0.01),但均低于假手术组的水平(P〈0.01)。结论与单独静脉注射BMSCs比较,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治疗V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更佳;额叶皮质和海马中BDNF的表达量更高。
- 刘金萍莫雪安杨龙秀张泰鹏陈志
- 关键词:骨髓细胞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 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与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 第一部分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 [目的] 探讨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方法,为研究VD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方法] 将通过筛选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假手术组仅切开颈部皮肤,不结扎颈总动脉...
- 张泰鹏
- 关键词:甘露醇血管性痴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胆碱乙酰转移酶
- 脑血管疾病支架治疗进展
- 2022年
-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临床中死亡率占据前三的病症,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会在极大程度上危害其生命健康。从诊治入手进行分析,可以将脑血管疾病分为两类,既出血性和缺血性的脑血管病变,其中,出血性的主要包含动静脉畸形和脉瘤等,而缺血性的包括颈部和脑部的动脉闭塞与狭窄等。血管内支架第一次提出是在1964年,因为脑内的血管比较复杂,相关人员在90年第一次使用支架实施颅外颈动脉经皮血管成形术,通过这种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疾病,后临床中采用弹簧圈+支架植入的措施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次年才提出心脏冠状动脉支架,当前,临床中支架在治疗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获得了广泛使用。对此,本文主要对支架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 张泰鹏
-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
- 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甘露醇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作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培养基组8只(注射1 mL无血清培养基)、BMSCs移植治疗组11只(注射1×10^6个BMSCs 1 mL)及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9只(注射1.5 g/kg甘露醇后,在10-30 min之内注射1×10^6个BMSCs 1 mL)。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移植治疗前与移植4周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与培养基组比较,BMSCs移植治疗组和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都有改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与BMSCs移植治疗组比较,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更加明显,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结论: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组治疗血管性痴呆与单独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比较,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其机制可能与甘露醇能开放血脑屏障(BBB),增加进入脑内的BMSCs数量相关。
- 杨龙秀刘金萍张泰鹏陈志莫雪安
- 关键词:甘露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性痴呆行为学
- 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8年
- 目前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仍然是神经科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早期的血管再通与患者良好预后明显相关。而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方法有多种,临床医师如何选择存在一定的困扰,本文结合指南就各血管再通治疗方法进行汇总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做出临床决策时进行参考。
- 农媛肖海陈奎张泰鹏李秀芬
-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再通溶栓取栓
- 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80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纳入研究的老年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36例)和非溶栓治疗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溶栓治疗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溶栓组(18例)和尿激酶溶栓组(18例)。联合溶栓组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尿激酶溶栓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非溶栓治疗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24 h、3 d、7 d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7 d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对三组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存在差异(P <0. 05);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 0. 05)。治疗7 d后,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联合溶栓组>尿激酶溶栓组>非溶栓治疗组;联合溶栓组患者的显效率显著高于非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7 d,三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80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疗效显著,不会增加患者出血及死亡风险。
- 农媛肖海陈奎张泰鹏李秀芬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高龄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奥扎格雷钠
-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评估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溶栓和年龄分为高龄溶栓治疗组(观察组),非高龄溶栓治疗组(对照组1)以及高龄未溶栓治疗组(对照组2)。观察组和对照组1患者均采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则采用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治疗后24小时NIHSS评分、1周后NIHSS评分,以及90d后的生活质量评定进行比较。并比较三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短期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2患者,而与对照组1患者相似,治疗90 d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完全独立率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临床推广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数据的支持。
- 农媛肖海陈奎张泰鹏李秀芬
- 关键词:高龄急性脑梗死尿激酶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
- 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胆碱能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培养大鼠BMSCs。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1)甘露醇预处理BMSCs组:造模4w后,先进行尾静脉注射20%甘露醇,10~30m in后,再尾静脉注射BMSCs;(2)BMSCs组:造模4w后,经尾静脉注射等量BMSCs;(3)培养基组:造模4w后,经尾静脉注射等量BMSCs基础培养基;(4)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干预。BMSCs移植4w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和大鼠海马内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检测。结果甘露醇预处理BMSCs组的ChAT和AChE活性均比BMSCs组、培养基组有明显提高(P〈0.05),同时其行为学亦较BMSCs组、培养基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甘露醇预处理后进行静脉注射移植BMSCs,使VD大鼠模型海马胆碱能系统的活性明显增强,并进一步改善VD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 张泰鹏莫雪安刘金萍杨龙秀陈志
- 关键词:甘露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性痴呆胆碱乙酰转移酶
- 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64名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7 d内是否存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4例急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天内64例出现SAI,SAI的发生率为39.02%,平均感染时间为2.58±0.94天。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胃管、留置导尿、NIHSS评分等因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成为影响SA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是影响脑卒中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I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覃星悦樊金莲肖海张泰鹏农媛
- 关键词:免疫抑制
- 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脑梗死(CI)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I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rt-PA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疗效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rt-PA能显著减轻CI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 覃星悦肖海樊金莲农媛张泰鹏
- 关键词:依达拉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脑梗死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