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业
- 作品数:20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人格养成的传统路径及其启示
- 2015年
- 人的造就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个体的人格发展始于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培养。儒家通过对仁、礼二者关系的梳理实现对自我的定位,认为奠定个体人格之基础的关键因素是礼,而德性自觉是一成熟人格的标志。礼乐作为养成性的教育方案以参与性和引导性为本,追求人格生命的整体性和内在和谐。儒家对礼乐的细节讨论充分体现上述宗旨,并强调礼乐的践行性特征。先秦儒家丰富的人格教育思想可以为当代思政工作提供历史思想资源。
- 张树业
- 关键词:人格教育先秦儒家礼乐养成教育
- 诗境禅心——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禅与境
- 2007年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的形式描画了中国传统诗学之风格体系,其造境说理之模式显示出一种对诗歌意境追求的自觉。意境说之生成与中唐诗风之转变及禅宗的影响关系甚深,禅宗激发了诗人空灵悠远的诗境追求。《二十四诗品》机锋般的说诗方式也显示禅学理论对司空图诗学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道释三教融合在诗学理论领域的一大创获。
- 张树业马二杰
-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司空图禅宗
- 沉重的玄思——从历史与学理的角度看阮籍、嵇康的内心焦虑被引量:4
- 2007年
- 魏晋之际的虚伪名教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阮籍、嵇康逆流而动,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相号召,追求一种纯真自然的人生理想。本文通过对二人玄学理论本身及其历史背景的阐释,明确嵇、阮与元康放达派人士和隐士之不同,指出二人是彻底的反名教而任自然。同时重点探讨了他们的内在精神困境,认为人格的分裂和缺乏一种新的意义归趣是导致他们言行矛盾的真正根源。
- 马二杰张树业
- 关键词:名教
- 追寻天道性命相融合的文化教养生活——早期儒家礼乐本原论发微被引量:2
- 2011年
- 礼乐文化是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教养生活的根基。春秋战国之际礼坏乐崩的局面促使以承继斯文为己任的儒家致力于礼乐本原探索,并开拓了"性与天道"两大终极思考路向。儒家首先肯定情感为礼乐之内在生命本原,认为情生于性,礼乐既是情性之发显,又通过对情的疏导与节制,追求"中和之道",以实现生命葆真与社会稳定之目的。同时,礼乐制度又因其法象天道而构成形于外之"文":礼强调物类间的差别与秩序原理,乐则更关注其感通与和谐特质,二者相生相成,使人类生活之形式与生生和谐之天道相呼应。礼乐文化的本质在于生命关怀与秩序要求的融合。
- 张树业
- 关键词:礼乐文化本原天道性情教养
- 《礼器》与儒家礼义诠释的核心原则
- 2019年
- 《礼器》为《礼记》重要篇章,对礼之创制与施行原则和礼之于人修身成德的根本意义进行了深入阐发.《礼器》指出,礼的根本功能在于"释回""增美".礼有本有文,忠信为本,义理为文.此说具有明显的先秦儒家心性哲学特征.《礼器》重点阐述了礼之制定与施行中的五大要义,即时、顺、体、宜、称.《礼器》将礼的各种复杂体制归结为"内心""外心"两大原则,通过指出其与君子之德的关联,确立了礼之本与礼之文的关系模式,并将文质统一作为礼的最终理想.
- 张树业
- 关键词:德性
- 郑玄礼学的体系建构与思想创造
- 2023年
- 郑玄经学体系建构的初衷在于回应汉末经学衰微、百家互起的思想史变局,其重整儒家经学的方式是以礼为本,统贯群经。通过对《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与整合,郑玄创立了“三礼学”,其基本构型特征是以《周礼》为中心而三礼并举,礼学由此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郑玄统合三礼的基本方案是首先以经礼、曲礼之分确定《周礼》《仪礼》关系,通过将《周礼》解为“统之于心”的“体”,而将《仪礼》释为“践而行之”的“履”,使礼之制度义与仪式义得以协调。其次是将《礼记》作为礼义诠释文献与《周礼》《仪礼》并行。三礼学体系的建立在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张树业
- 关键词:经学
- 生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未来被引量:6
- 2003年
- 中国哲学在先秦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哲学传统。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推动了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生命哲学精神的自觉。对中西生命哲学特质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哲学的独特成就在于突出了对生命之中和状态的追求,强调德性修养的努力,注重运用类比和象征手法进行即时点拨。但中国哲学在思辨性、系统性以及个性创造力等方面的相对不足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通过反省和自我更新,相信中国生命哲学的传统一定会在未来中国哲学建设特别是价值体系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 张树业
- 关键词:生命哲学中国哲学
- 生生之道中的天人图景--生命哲学视域里的《中庸》、《易传》天人之学
- 张树业
- 关键词:终极关切天人关系
- 从“亨通嘉会”到“知礼成性”--《易传》对礼的哲学思考被引量:2
- 2016年
- 《周易》源出上古礼乐政教传统,其礼学思考构成早期儒家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以礼为君子四德之一。《系辞》提出"知礼成性"说,以知、礼为崇德、修业之本,前者追求形上之道的理解和精神生活的提升,后者突出谦卑、谨细的礼仪生活方式和躬行践履。《易传》礼学拓展了儒家礼学的形上维度,通过礼使天道观、心性论和修养论相互贯通,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影响。
- 张树业
- 关键词:《易传》生命关怀
- 礼乐政教的心性论奠基——孟子礼乐论及其思想史效应被引量:3
- 2012年
- 礼乐论是孟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以礼为四端、五行之基本要素。在礼乐本原问题上,孟子从性情论角度抉发礼乐制度的内在生命根源,认为礼发生于宾主之际,本于恭敬之心,而以辞让为其行为法则。在礼乐践行论方面,孟子重点阐明礼与仁、义、智诸德之相互支持关系,认为仁、礼之爱人、敬人两原则相互补充,礼、义二者则相互发明,智主要体现于礼之权变中,代表了礼学修养的最高境界。孟子以复兴礼乐为王道政治的终极归宿,强调与民同乐的音乐政教精神。孟子礼乐论的性情化、内在化特征代表儒家礼学的重要方向。
- 张树业
- 关键词:礼乐性情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