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
-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莞市桥头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HCV、抗-HBC、抗-HBe、HBs抗原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897,P<0.05);HBs抗原阳性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346,P<0.05);HBV DNA阳性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679,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多种危险因素可引起肝癌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志和姜凤仙何颖
-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肝癌
- 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后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干扰素治疗的9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变化,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1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干扰素治疗后未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84例(正常组);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12例(异常组),发生率为12.5%(12/96),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5例,Graves病和破坏性甲状腺炎各3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时间为2 ~ 7(3.8±1.9)个月,甲状腺功能异常持续时间l~ 11(4.2±0.9)个月.5例进行内分泌治疗,2例停用干扰素.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3.767)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OR=1.117)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致甲状腺功能异常以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破坏性甲状腺炎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要类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尤其是女性及已有甲状腺自身抗体者.
- 张志和陈学福
-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干扰素Α
- 拉米夫定优化治疗与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48周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优化治疗与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慢性乙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优化治疗组与初始联合组,优化治疗组用拉米夫定优化疗法,初始联合组用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每12周对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48周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情况有可比性(P〉0.05)。治疗48周初始联合组HBVDNA阴转率、e抗原阴转率、耐药率分别为86%、37%、0,优化治疗组为59%、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联合组e抗原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分别为23%、91%,优化治疗组分别为6%、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始联合组相比拉米夫定优化治疗组可取得更高的HBV.DNA阴转率、e抗原阴转率,更低耐药率,安全性较好。
- 张志和姜凤仙何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