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学勇

作品数:110 被引量:1,786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36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2篇农业科学
  • 18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2篇小麦
  • 57篇基因
  • 19篇基因组
  • 17篇性状
  • 16篇籽粒
  • 15篇育种
  • 15篇粒重
  • 14篇植物
  • 13篇籽粒性状
  • 13篇作物
  • 10篇蛋白
  • 10篇普通小麦
  • 10篇偃麦草
  • 8篇千粒重
  • 8篇染色体
  • 8篇分子标记
  • 7篇设计育种
  • 7篇启动子
  • 7篇小麦粒重
  • 7篇小麦籽粒

机构

  • 7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5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山东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107篇张学勇
  • 51篇郝晨阳
  • 24篇王兰芬
  • 23篇董玉琛
  • 21篇李甜
  • 14篇刘红霞
  • 14篇刘旭
  • 11篇温小杰
  • 9篇庞斌双
  • 8篇贾继增
  • 8篇游光霞
  • 8篇蒲文
  • 7篇盖红梅
  • 7篇马琳
  • 6篇侯健
  • 5篇秘彩莉
  • 5篇陈凡国
  • 4篇李滨
  • 4篇尚勋武
  • 4篇郑军

传媒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作物学报
  • 7篇遗传
  • 6篇植物遗传资源...
  • 5篇Journa...
  • 4篇Acta B...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中国科学(C...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生物技术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林学会林...
  • 1篇第四届全国小...

年份

  • 6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Library for Triticum boeoticum被引量:7
2002年
A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library has been constructed for Triticum boeoticum Boiss (A bA b) using the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vector pECBAC1. The library consists of about 170 000 clones. A random sampling analysis of 200 BAC clones indicates that the average insert size is 104 kb. Based on the genome size of T. boeoticum, the library is about three times as large as T. boeoticum haploid genome (5 600 Mb). Screening the BAC library with cpDNA sequence psbA gene and mtDNA sequence atp6 gene as probe shows that contamination of the library with chloroplast and mitochondrial clones is less than 1%. The library will be a useful platform in gene clone and genomic research of wheat.
陈凡国张学勇夏光敏贾继增
关键词:GENOME
小麦与彭梯卡偃麦草杂种及其衍生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Ⅱ.来自小麦和彭梯卡(长穗)偃麦草及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11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8
1994年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张学勇董玉琛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
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及其异附加系异源染色体的GISH分析被引量:20
1999年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为合成染色体组,即6条St组染色体和8条E组染色体。在其衍生的二体异附加系中,L4和L7含有St组染色体,L1、L2、L3、L5含有E组染色体。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依次为IE(L3)、2St(L6)、3E(L2)、4St(L4)、5E(L5)、6St(L7)、7E(L1)。
吉万全张学勇R.WangR.PetroskiK.C.ArmtrongG.Fedak
关键词:小偃麦异附加系GISH
MITE转座元件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8年
MITE(miniature inverted 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是一种新近发现的DNA转座元件,其结构与非自主元件相似,具有TIR或TSD结构,但又具有反转录转座元件的高拷贝性。MITE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附近或内部,主要包括Tourist和Stowaway两种类型,通过相应的自主转座元件编码的反转录酶识别TIR序列完成扩张。它插入位点的倾向性以及高度重复性,使其在基因的表达调控和遗传进化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简要介绍MITE转座元件的结构及转座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MITE元件在基因表达调控、遗传多样性评价及基因(组)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MITE转座元件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温小杰张学勇郝晨阳刘旭
关键词:转座机制MITE基因表达基因多样性基因组进化
小麦Glu-B1位点1Bx14+1By18新亚基对材料的创制及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以小偃54为轮回亲本,以引进品种Prinqual为1Bx17+1By18的供体,培育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近等基因系,以期客观评价1Bx14、1By15、1Bx17和1By18等亚基(对)对小麦加工品质的贡献。近等基因系回交至BC4代时发现一个1Bx17亚基不表达的重组体,该重组体经自交分离纯合后获得了携带新亚基对1Bx14+1By18且可稳定遗传的品系012912。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小麦SDS微量沉降值和面粉揉面仪等方法。对小偃54和012912的谷蛋白及醇溶蛋白组成、总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揉面特性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012912(1Ax1,1Bx14+1By18,1Dx2+1Dy12)与其轮回亲本小偃54(1Ax1,1Bx14+1By15,1Dx2+1Dy12)在谷蛋白成分上的唯一差别是以1By18替换了小偃54的1By15亚基,且1By18基因的表达量比小偃54的1By15表达量提高29%;012912品系的沉降值比小偃54高2.5mL,揉面特性比小偃54好,说明1By18基因比1By15对面团加工品质的正向效应大。
庞斌双张学勇王兰芬郝晨阳董玉琛
关键词:小麦HMW-GS近等基因系沉降值
与TaFRA蛋白相互作用候选蛋白的筛选被引量:1
2011年
F-box蛋白是E3泛素连接酶SCF复合体的重要亚基,通过底物蛋白的特异识别发挥功能。TaFRA是在盐胁迫差异表达片段基础上通过RACE方法获得的一个基因,编码F-box蛋白。文章利用TaFRA基因构建诱饵表达载体,直接用cDNA+pGAD+pBD共转化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通过对阳性克隆的鉴定和测序分析,共获得44个与TaFRA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其中32个为已知蛋白,包括硫氧还蛋白、金属硫蛋白、ATP合成酶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多种逆境胁迫反应蛋白及转录因子蛋白,说明TaFRA与胁迫反应相关,可能通过对上述蛋白编码基因的调控参与了植物的胁迫反应过程,为进一步阐明TaFRA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温小杰郝晨阳蒲文刘旭张学勇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共转化相互作用
种质资源学与基因组学相结合-破解基因发掘与育种利用的难题被引量:1
2023年
2010年前后,随着各大作物模式品种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拟南芥、水稻、玉米等的重测序研究,突破了分子标记数量的限制,带动作物科学研究全面进入基因组时代,大量代表性品种、种质资源完成了重测序工作,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SNP标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广泛应用于遗传资源研究,使近10年成为种质资源研究的黄金期,通过GWAS解析一些复杂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成为Cell、Nature和Science及其子刊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推动种质资源学迈入一个崭新时代。20世纪,遗传育种学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种质资源学科的萌芽和初步形成,而21世纪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种质资源学推动育种学发展的新局面,一些长期困扰育种家的问题,通过GWAS分析得到了重要启示或答案(如番茄的驯化、育种史,品质与产量矛盾问题,小麦骨干亲本等)。而泛基因组研究的迅速发展,突破了单一参考基因组的局限性,使我们认识到品种间基因组结构变异的普遍性,为深度解析重大品种、骨干亲本的形成及突破性资源的创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巢式关联作图群体(NAM,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多亲本互交群体(MAGIC,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及以此为基础衍生的构建多亲本遗传群体的思路和实践,使研究群体的遗传背景水平达到同期育种要求,不仅加快了基因的精细定位,并为组装育种提供了平台,推动着种质资源学、基因组学和育种学的融合与互动,开启了以基因组信息为支撑的基因资源和分子设计育种新时代,也预示着大学科融合与调整时代的到来。
张学勇郝晨阳焦成智李甜毛龙刘旭
关键词:基因组学基因发掘作物育种
小麦粒重基因5D基因组序列SNP的挖掘和KASP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小麦粒重基因5D基因组序列SNP的挖掘和KASP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小麦籽粒性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检测待测小麦的基因组DNA中基于SNP226位点的基因型为AC基因型、GG...
刘红霞肖艾布·乌尔万·拉赫曼司雪梅张学勇
中国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组成概况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38
2002年
分析了 5 12 9份中国小麦初选核心种质样品HMW GS的组成情况 ,其中地方品种 345 9份、育成品种(系 ) 16 70份。这些材料作为初级核心种质基本代表了保存在国家长期库中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覆盖了中国小麦栽培的 10大生态区。总体来看 ,在Glu A1、Glu B1和Glu D13个位点上的主要等位变异分别为null、7+8和 2 +12。育成品种中 1、7+9、14 +15、5 +10和 5 +12亚基 (对 )的频率比地方品种有很大的提高。在Glu 1位点上 ,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的遗传丰富度差异甚微 ,但育成品种的遗传离散度指数却显著高于地方品种。在 3个位点中 ,Glu B1位点的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为Glu D1位点 ,Glu A1位点的多样性最差。从生态区来讲 ,地方品种变异类型最丰富的 3个大区是黄淮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 ;选育品种最丰富的 4个大区是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由于广泛的引种、杂交、选择以及亲本选配中的偏爱 ,造成许多生态区遗传离散度指数高低与遗传丰富度出现相矛盾的现象 ,这点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材料中表现尤为突出。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分析表明 ,现代引种和杂交育种使我国小麦品种“群体”遗传组成和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张学勇庞斌双游光霞王兰芬贾继增董玉琛
关键词: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核心种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花后冠层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几个关联SSR位点的效应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小麦生育期间的冠层温度,尤其是开花以后的冠层温度对植株衰老、粒重和品质等有很大影响。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在河南新乡利用4个品种的选择导入系群体观测了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间的关系,并通过全基因组SSR标记检测相关主效基因位点,以解析其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冠层温度与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性逐渐增大。在已报道的44个与千粒重或穗粒数相关联的SSR位点中,有9个与冠层温度显著关联,其中在6个位点上检测到优异等位变异,携带优异等位变异材料的冠层温度显著低于携带非优异等位变异材料的冠层温度。影响冠层温度的优异等位变异间存在明显的加性效应,这些位点同时也与千粒重和穗粒数呈现出显著关联。与冠层温度关联的SSR位点均与灌浆中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相关联。由此表明,在灌浆后期良好的根系功能保证了水分和营养的正常供应,降低了冠层温度,而较低的冠层温度对叶绿素和光合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千粒重和增加籽粒产量。
张冬玲张洪娜郝晨阳王兰芬李甜张学勇
关键词:小麦冠层温度千粒重选择导入系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