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华

作品数:175 被引量:1,842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4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2篇天文地球
  • 52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电子电信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机械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60篇气溶胶
  • 40篇气候
  • 21篇黑碳
  • 16篇碳气溶胶
  • 16篇黑碳气溶胶
  • 14篇光学厚度
  • 13篇光学
  • 10篇气候模式
  • 9篇直接辐射强迫
  • 9篇同化
  • 9篇气候变化
  • 9篇GRAPES
  • 8篇沙尘
  • 8篇气象
  • 8篇雷达
  • 8篇激光
  • 8篇激光雷达
  • 8篇IPCC
  • 7篇气候响应
  • 7篇气溶胶光学

机构

  • 104篇中国气象局国...
  • 72篇南京信息工程...
  • 67篇中国气象科学...
  • 44篇中国气象局
  • 24篇东华大学
  • 15篇上海市气象局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气象局兰...
  • 8篇兰州中心气象...
  • 7篇兰州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国家卫星气象...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市气候中...
  • 3篇天津市气象信...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75篇张华
  • 20篇陈勇航
  • 19篇王志立
  • 16篇荆现文
  • 13篇谢冰
  • 9篇赵树云
  • 8篇郑有飞
  • 7篇李耀辉
  • 7篇耿福海
  • 7篇王劲松
  • 6篇郭品文
  • 6篇马骁骏
  • 6篇陈琪
  • 5篇潘鹄
  • 5篇薛纪善
  • 5篇苏志侠
  • 5篇彭杰
  • 5篇徐婷婷
  • 5篇张峰
  • 5篇卢鹏

传媒

  • 13篇大气科学
  • 13篇气象学报
  • 10篇中国环境科学
  • 10篇高原气象
  • 10篇大气科学学报
  • 9篇气候变化研究...
  • 6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甘肃气象
  • 4篇干旱气象
  • 4篇大气与环境光...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光学学报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2007年中...
  • 3篇第26届中国...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物理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11篇2016
  • 10篇2015
  • 13篇2014
  • 16篇2013
  • 6篇2012
  • 12篇2011
  • 3篇2010
  • 27篇2009
  • 9篇2008
  • 1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1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类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
本文利用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CAM3计算了个球碳类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并分析了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云的情况下,碳类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均产生负的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辐射强迫值分别为-0....
王志立张华郭品文王在志
关键词:直接辐射强迫东亚气候
文献传递
通过测量氡的放射性来监测大气稳定度的新方法被引量:3
2013年
介绍了一种通过测量氡和其短周期衰变产物的自然放射性来监测大气稳定度的新方法,该指标反映了低层大气边界层的混合特性,能够反映一次污染物的稀释扩散特征.将这种方法测量的大气稳定度与通用的帕斯奎尔分类法计算的稳定度进行对比,该方法不仅能准确反映大气稳定度长期趋势和昼夜变化,还能反映大气稳定度的瞬时变化,是解析环境污染数据,特别是一次污染物的有利工具.2007年在兰州市的观测结果显示PM10与大气稳定度的观测数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趋势,表明低层大气的混合特性是决定一次污染物浓度的关键因素.
王芬娟张华Maria Pia Ancora邓晓东
关键词:大气稳定度一次污染物
第五代PSU/NCAR中尺度模式系统(MM5)介绍I:地形及地表分类参数处理(TERRAIN模块)被引量:8
2000年
利用TERRAIN模块的主要功能、结构和原理对模块的安装和操作使用给予了说明。同时 ,为了加深读者对该模块的认识 ,对不同分辨率的地形、地表分类参数的处理进行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 ,高分辨率地形及地表分类资料的选取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下垫面的实际特征 ,是今后进行中尺度天气预报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之一。
王劲松张华李耀辉
关键词:地形MM5
2006年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结合2006年最新的气溶胶排放源资料,以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气象场,驱动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ATCH(Model of 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Chemistry),模拟了2006年中国地区硫酸盐、黑碳和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季节变化。模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果与CSHNET观测网数据比较分析后发现,基于21个观测站的61组月平均数据与相应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63。模拟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盆地、华北及长江流域等工业较发达地区,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四川盆地及长江以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1月份浓度高于7月份,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7月份浓度高于1月份;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等地区,1月份浓度高于7月份;沙尘气溶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沙漠地区,4月份浓度最高,7月份次之,其他月份较少。
银燕崔振雷张华辛金元王莉莉
关键词:硫酸盐黑碳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
CH_4和N_2O的辐射强迫与全球增温潜能被引量:16
2013年
CH4和N2O作为主要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排放量急剧增加,已经被列入《京都议定书》要求控制它们的排放。本文利用高光谱分辨率的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了CH4、N2O在晴空大气和有云大气条件下的瞬时辐射效率和平流层调整的辐射效率,以及它们的全球增温潜能(GWP)和全球温变潜能(GTP),并根据模式结果拟合了CH4和N2O的辐射强迫的简单计算公式。本文的研究表明:CH4和N2O在有云大气下的平流层调整的辐射效率分别为4.142×10–4Wm–2ppb–1和3.125×10–3Wm–2ppb–1(1ppb=10–9),经大气寿命调整后的辐射效率分别为3.732×10–4Wm–2ppb–1和2.987×10–3Wm–2ppb–1,与IPCC(2007)的相应结果高度一致。CH4和N2O100年的全球增温潜能GWP分别为16和266;100年的脉冲排放的全球温变潜能GTPP分别为0.24和233;持续排放的全球温变潜能GTPS分别为18和268。它们在未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中,影响仅次于CO2,仍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张华张若玉何金海吴金秀
关键词:CH4N2O
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的解读被引量:23
2014年
人为辐射强迫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对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的评估,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科学部分的重要内容。AR5在指出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及其之前所用的辐射强迫概念的优点和局限性后,为了涵盖影响云的快速过程,给出了新的辐射强迫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并与之前使用的瞬时辐射强迫和平流层调整的辐射强迫进行了比较。
张华黄建平
关键词:IPCC气候变化驱动力工作组
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被引量:31
2009年
利用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CAM3,模拟了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春时期,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加热低层大气,造成孟加拉湾及沿岸地区雨季的提前,可能导致南亚夏季风提前爆发。夏季,被加热的大气沿青藏高原南坡爬升,在高空形成一个稳定的加热层。高空的持续加热,引起局地的深对流活动,使得印度洋和南亚大陆之间产生一个北升南降的经圈环流,导致印度洋洋面上的向北运动加强,从而使南亚夏季风的强度增大。但是,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通过影响表面气压、垂直运动、降水和850 hPa风场等减弱了东亚夏季风,且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西伸,使我国梅雨带位置向东北方向移动。
王志立张华郭品文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
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拟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长波区间的太阳辐射在气候模式中往往被忽略。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_AGCM2.0.1大气环流模式,采用矩阵算子辐射传输算法,研究了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式辐射通量和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ISCCP和CERES辐射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长波区间晴空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2.05 W/m2,均方根误差减少1.29 W/m2;长波区间晴空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70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21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1.38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1.03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99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30 W/m2。以ECMWF再分析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赤道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温度的冷偏差得到改善,对流层顶温度平均误差减小0.27 K,均方根误差减小0.25 K。
卢鹏张华荆现文王志立
关键词:太阳辐射辐射通量
气候-天气研究及预报模式(CWRF)在中国的应用:区域优化被引量:13
2008年
从资料分析和实际模拟两个方面,对中国区域气候模拟中的首要问题——模拟区域的选取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相关分析确定大尺度环流因子影响中国区域降水的关键区,以保证行星及天气尺度系统能够有效地通过区域气候模式的侧边界传入模拟区域,同时依靠自身的物理机制使中尺度系统在模拟区域内部发展;其次,利用NRA(NCEP-NCAR Reanalysis II)和ERA(ECMWF Reanalysis 40)两再分析资料的相关性,对侧边界场资料的可信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部赤道洋面附近和青藏高原地区两种再分析资料的相关系数很低,表明资料的可信度低,因此侧边界的位置要尽量避开这些地区。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确定了中国区域气候模拟的最佳区域,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际个例模拟对模拟区域的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将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水文研究所开发的CWRF(Cli-mate-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应用于中国季风区,选取1998年夏季的极端洪涝事件作为验证个例,结果表明:模拟区域对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性能有决定性的作用,资料分析确定的最佳模拟区域能够较好地再现1998年长江流域的极端洪涝事件。当模拟区域扩大,南部缓冲区位于赤道,东西侧边界远离环流因子影响关键区时,模拟结果急剧下降,基本无法再现实测降水。当模拟区域仅在东西方向扩大时,模拟结果略好于上述扩大的区域,但仍然远低于资料分析确定的最佳区域,表明有效地抓住主控环流因子对区域气候模拟的重要影响。资料分析和实际模拟的一致结论确定了中国区域气候模拟的最佳区域,实现了CWRF对中国季风区模拟区域的优化。
刘术艳梁信忠高炜张华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缓冲区降水
应用二流四流混合辐射传输算法计算光化辐射通量
一个准确、快速的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求解算法对计算光化学反应尤为重要。在很多关于大气辐射传输的问题中,采用二流近似或者四流近似进行计算。Fu(1997)提出的二流四流混合算法能它吸纳二流近似计算速度快的优点和四流近似精度高的...
张峰张华
文献传递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