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勐
- 作品数:26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服饰背后的多重符码——从张爱玲的《更衣记》到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
- 2013年
- 本文试图挟符号学为主要理论工具,经由对《更衣记》与《世纪末的华丽》中"服饰"的"细读",窥探其背后繁复幽深的符码层次,继而穿梭于各层次之间彼此交错啮合、互动共生的文本缝隙,点破个中一二许未经人道的意味。张爱玲1943年发表《更衣记》(1),朱天文1990年创作《世纪末的华丽》(2),尽管二者既有散文与小说的文体之别,又有几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之隔,却无碍慧眼者以服饰为纽带,洞穿其间的貌合神契。
- 张勐
- 关键词:华丽服饰符码符号学小说
- 作为“80后”批评家的金理之意义
- 2015年
- 在对近些年渐露头角的“80后”批评家的学源、学养作整体性考察时,与其捕风捉影,杜撰他们与前辈批评家的“代差”“代沟”;不如潜心考掘其间学术薪火相传的谱系。
- 张勐
- 关键词:批评家
- 以译代评与再创阐说——鲁迅《〈穷人〉小引》中的梅列日科夫斯基影子
- 2023年
- 鲁迅《〈穷人〉小引》问世近百年来,其论点多被研究界以为是鲁迅的独立识见而广为援引、评说,然内中有大半系移用了俄国文学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见解。通过《〈穷人〉小引》与《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二作的对读,可以辨明梅氏的贡献,以及鲁迅立足以译代评基础上的再创性阐说。
- 张勐
- 关键词:梅列日科夫斯基
- 20世纪50-70年代知识分子叙事中的三种精神类型
- 2020年
- 在20世纪50-70年代的知识分子叙事中,人物不是作为“形象”“性格”,而是作为某种精神现象、主观感受的寄寓者、表征者而存在。“浪漫青年”“流浪汉”“科学主义者”形象便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三种类型。由此探析,恰可呈现知识分子叙事的别一精神追求以及不无高蹈的主观情思。
- 张勐
- 关键词:知识分子叙事流浪汉
- 重审新时期前夜知识分子叙事
- 2022年
- 新时期前夜,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转型,知识分子叙事的叙述形式也发生了嬗变。立足于被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这四十余年的历史经验垫高了的视界予以重审,在肯定其叙事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实现“现代化”战略而致力于思想启蒙的同时,我们也应对其已然潜伏着的某些负面性症候作必要的反思。警醒第一人称叙述后隐匿着的某种“强势的自恋”;洞察教诲叙事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者惯于立足校园、广场启蒙,“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心理在新时期的历史性轮回,是好为人师气质的审美反映,一旦置身于解放思想方阵的前沿,难免会流露出一种不无膨胀的文化英雄情结;夸饰性的抒情形式下不仅需要相应的艺术节制,还需思想与理性层面的适度规约。
- 张勐
- 关键词:知识分子叙事重审
- 历史主义还是虚无主义?——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思辩
- 2014年
- 以百年时段为基本量度单位考量,20世纪中国文学中已能发现"周期"、"循环"、"趋势"等一些规律性的因素,并已形成相对完整、持久、恒定的总体格局与方向,不应以重估为名对此肆意解构、颠覆,以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途。
- 张勐
- 契合与错位--法朗士《泰绮思》对于京派、海派创作的影响
- 2023年
- 拟以法朗士《泰绮思》中主要人物内心“灵和肉的冲突”为切入口,借由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方法,探析沈从文、李健吾、施蛰存、叶灵凤等京派、海派作家的某些创作与《泰绮思》之间的隐秘关联,及其主题范式、人物原型、哲学思辨的契合或变异。
- 张勐
- 关键词:京派海派
- 《大师和玛格丽特》与中国当代先锋叙述的转型
- 2015年
- 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最初进入中国时,一度未能进入先锋作家的期待视野;直至上世纪90年代伊始先锋叙述酝酿转型之际,方才成为其重要的影响源。《大师和玛格丽特》俨若"道路"与方法,将"先锋之后"的作家"带到了现实面前",使其渐次领悟叙述如何连通现实,如何在蹬地后自由"飞翔"。
- 张勐
- 关键词:《大师和玛格丽特》
- “80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论略被引量:3
- 2014年
- 论文借鉴代际理论,对社会重大转型之际"80后"少数民族作家群体在身份认同、题材选择、叙事时空、审美方式诸范畴与前辈作家所形成的"代差"予以审视探析,以期寻索文脉传承的可能性。
- 张勐
- 关键词:少数民族作家小说
- 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吊诡——以莫言小说《白棉花》的电影改编“流产”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国当代先锋作家一度耽溺于"怎么写"而成为最善于叙事的一代,他们与第五代导演尤其是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也最具互动关系。先锋作家的作品经由张艺谋改编而声名远播促使其屡屡为电影"量身定制",莫言的中篇小说《白棉花》便是其中一例。然而,纵观已有研究,对这一改编的最终"流产"或语焉不详,或零敲碎打,无论详实性还是丰富性都不及莫言的"自述",更遑论经由"自述"展开更深入、更开阔的审美分析与学理探究。有鉴于此,本文拟以《白棉花》的创作与改编为考察中心,以莫言、苏童、余华等先锋作家的集体性"触电"现象为背景,窥探《白棉花》之改编"流产"的多重动因;以及小说叙事试图贴近电影叙事,作家试图迎合导演之后,因着两种不同叙事媒介之间的阻隔与电影内外主体的变化无常而衍生出的复杂的叙事问题。
- 张勐
- 关键词:小说叙事电影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