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娅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肺栓塞并胸腔积液1例分析
- 2009年
- 张丽娅白玉蓉胡静宜
- 醋酸去氨加压素致类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醋酸去氨加压素致类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醋酸去氨加压素致类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6个月前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入院,行手术治疗。6个月内24 h尿量多在3500~5050 ml,持续低钠血症。有尿崩症史,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及醋酸去氨加压素替代治疗。考虑尿崩症复发,逐渐增加醋酸去氨加压素用量,同时补充氯化钠,尿量无减少,仍为顽固性低钠血症。1个月前出现轻度喘憋、气短、全身水肿、心率增快;双肺底闻及少量中小水泡音。测中心静脉压17 cmH2O,连续测定血渗透量浓度260~270 mmol/L,尿渗透量浓度630~670 mmol/L;尿钠180~240 mmo/L。回顾治疗过程,考虑不除外醋酸去氨加压素用量较大导致的类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调整醋酸去氨加压素并停止补充氯化钠,病情好转。结论尿崩症患者抗利尿激素使用过量会导致类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临床医师应注意与尿崩症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误治。
- 张丽娅白玉蓉王熙然葛爱青刘辉李雪张玮詹志伟
- 关键词:去氨加压素
-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252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CHD+DM组)150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组(CHD组)102例,1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变化。结果 CHD+DM组的QTd值及QTcd值较健康对照组及CHD组明显延长(P<0.01);CHD+DM组中同时合并肾病、眼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者QTcd及QTd值较健康对照组和CHD组明显延长(P<0.01);QTcd与血糖(r=0.290,P<0.01)及血脂(r=0.167,P<0.05)明显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加重心室肌复极化的改变。
- 姜自远詹志伟白玉蓉张丽娅葛爱青
- 关键词:QT间期QT间期离散度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
- 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对自然杀伤细胞体外抗肿瘤效应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将pIRES2-AcGFP-DNTβRⅡ质粒转染原代NK细胞阻断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观察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体外杀伤能力。方法将HT-29细胞与TGF-β1共孵育,使其终浓度为10ng/ml,采用AmaxaNucleofector技术分别将pIRES2-AcGFP-DNTβRⅡ质粒和pIRES2-AcGFP空质粒转染原代NK细胞,活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二者对HT-29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 pIRES2-AcGFP-DNTβRⅡ质粒和绿色荧光蛋白空质粒的转染效率分别为18.85%和35.28%;Western blotting、RT-PCR证实DNTβRⅡ在NK细胞表达;与TGF-β1共孵育后,原代NK细胞的杀伤活性减弱(效靶比10∶1时14.40%±2.00%比26.14%±2.50%,P<0.05;效靶比20∶1时19.18%±2.49%比40.81%±3.50%,P<0.05);pIRES2-AcGFP-DNTβRⅡ质粒转染组NK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绿色荧光蛋白对照质粒转染组(效靶比10∶1时21.17%±2.49%比11.48%±1.11%,P<0.05;效靶比20∶1时35.30%±3.78%比17.19%±2.29%,P<0.05)。结论 pIRES2-AcGFP-DNTβRⅡ质粒转染原代NK细胞提高了NK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为N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 杨波刘辉张丽娅李瑾昱白莉孙胜杰焦顺昌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自然杀伤细胞结直肠癌
- 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9 I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6
- 2010年
-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Tru9 I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20~80岁汉族男性230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Tru9 I基因型,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随机抽取的106例受试者腰椎和髋部的BMD.研究对象中VDR基因Tru9 I的3种基因型TT、Tt、tt的频率分别为66.9%、30.5%、2.6%,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在各年龄组不同部位Tt与tt基因型BMD值之和大多偏高于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0岁组的L2-4部位Tt与tt基因型BMD值之和明显高于TT型(P=0.058).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和体质量指数对BMD的影响后,在各年龄组男性中Tru9 I不同基因型组间与腰椎、股骨近端部位的BMD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因此VDR Tru9 I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型对男性BMD的关系尚不明确,其基因型的检测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待展开更大样本的调查.
- 张丽娅白玉蓉韩昕詹志伟张红红裴育
- 关键词:VDR基因基因频率骨密度
- 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评估踝肱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分析踝肱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验证踝肱指数作为评价或预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简易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对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13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诊断均符合ADA(1997)标准,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05例;年龄25~86岁,平均(60.5±12.9)岁;病程1~600个月。采用日本林电器株式会社制造的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踝肱指数。患者入院后第1天清晨空腹均进行身高、体质量、血压测量,计算体质量指数,行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尿酸、尿微量白蛋白、踝肱指数、眼底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所有患者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2组,分别为踝肱指数<0.9组29例和踝肱指数≥0.9组184例。结果:21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为13.6%,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踝肱指数<0.9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合并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梗死率高于踝肱指数≥0.9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踝肱指数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脑梗死是踝肱指数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踝肱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密切相关,是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初筛的有效指标。
- 王熙然裴育李全民张帆张丽娅吴艳丹陈艳梅朱艳秋詹志伟邵伟庆
- 关键词:踝肱指数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