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金生

作品数:11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4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80后
  • 3篇导演
  • 3篇电影
  • 2篇影视
  • 2篇题材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民族
  • 1篇大学生
  • 1篇大众
  • 1篇电视
  • 1篇电视剧
  • 1篇电视文化
  • 1篇性别偏见
  • 1篇性别文化
  • 1篇影视作品
  • 1篇院校
  • 1篇中国电视
  • 1篇中国电视文化
  • 1篇摄影

机构

  • 10篇贵州民族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0篇廖金生
  • 1篇马骁
  • 1篇刘家林
  • 1篇廖曼郁
  • 1篇郭安
  • 1篇田园

传媒

  • 2篇编辑之友
  • 2篇四川戏剧
  • 1篇当代文坛
  • 1篇电影评介
  • 1篇新闻界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大观周刊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80后”导演电影的一种描述被引量:3
2014年
随着"80后"的集体"奔三","80后"青年群体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新生势力。论文整体观照了"80后"导演电影作品,探究了"80后"导演电影的命名、创作语境、十年进程、文本特征,并对其潜在困境及未来发展作出分析与展望。
廖金生
关键词:进化史
“80后”题材电视剧:话题生产与焦虑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近年荧屏"80后"题材电视剧,存在"青春/恋情——婚姻/家庭——育儿/养老"两次明显的主题转向。"80后"题材电视剧作为"80后"生活境遇的时代镜像写真,话题成为"80后"影像叙事的动力来源与基本策略。而话题背后隐喻的则是根植于社会大转型"80后"这一代特有的集体困惑与集体焦虑,具体而言表现在生存焦虑、身份焦虑和精神焦虑等三个层面上。
廖金生郭安
认同与构建:青年导演丑丑的“民族景观电影”初探被引量:4
2013年
丑丑是近年出现的颇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青年导演。丑丑的电影以其自觉的民族认同、丰饶的民族符码、驳杂的民族景观而贴上了"丑丑"与"贵州"的标签。但这种"民族景观电影"在获得某些影像分辨力的同时,隐含着新一轮的"伪民俗"与创作悖论。
田园廖金生
关键词:悖论
“80后”题材家庭剧文化意义新论
2014年
"80后"题材电视剧已成为电视荧屏的一道文化景观。近年来"80后"婚恋家庭剧经历了"恋爱→婚姻→育儿"两次主题转向。这些"80后"家庭剧贡献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与特质:"丁克"家庭与"天母地父"家庭等新的家庭模式、以及"参与教养"的新父亲形象。
廖金生
浅议消费文化下改编文学的几处弊端
2012年
改编的目的就是让高雅的文字艺术转化成通俗的表演艺术,通过改编,文学名著能够大规模地迅速普及并成为经典。在当前经济利益和名利意识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文学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我国改编文学的具体实例来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文学文本跟影视作品相结合。
廖曼郁廖金生
关键词:影视
“80后”青春电影中“家庭空间”的呈现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关注"80后"青春电影中"家庭空间"的呈现。"家庭"的原初意义在"80后"影像书写中分崩离析,父亲与母亲形象双双遭受亵渎与倾斜,残缺与越轨成为关键词,这也成为青春主体抵抗的最直接的根源。当然,影片最后在对子女/父母的"双向收编"中家庭重新融合,秩序重新建构。
廖金生
关键词:青春电影家庭危机
中国电视文化的日常生活表征流变
2017年
文章阐释了中国电视文化的日常生活表征流变,认为其经历了试探/压制——"入场"/超越——发现/回归三个时期。1980年以前,在革命与政治的宏大主题下,日常生活被遮蔽与放逐,偶有"试探",也被纠错与批判;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时期,日常生活只是抵达更具普遍意义的"入口",是需要被提高与超越的对象,隐含着文化精英审美化、改良化的企图;20世纪90年代世俗时代以后,日常生活才真正回归现场,成为电视最重要的文化表征,日常生活剧、"新纪录片"、平民谈话节目、民生新闻等共同开启了"日常生活转向"。针对当下日常生活表征的粗鄙化倾向,要坚守精神与意义的向度,防止"另一种危机"产生。
廖金生马骁
关键词:电视文化
民族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设置探究被引量:2
2014年
媒介化生存时代,媒介素养成为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现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具备的重要素质。文章考察了国内外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与课程设置状况,认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常规课程设置之外,更需立足民族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与大学生青年文化属性,凸显民族、青年、表达三个议题设置。
廖金生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设置
影视作品中“陈世美”原型与男性性别偏见
2014年
原型(archetype)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原始的或最初的形式”。在荣格“原型理论”中,他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原型是“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1]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它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模式”。
廖金生汤圆
关键词:影视作品性别偏见集体无意识文学原型负心汉性别文化
文化转向、平庸美学、日常的确认与消解: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被引量:4
2021年
在手机摄影与网络分享融合的时代,大众日常摄影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摄影从仪式化转向日常化,从私人使用转向媒介化的公开分享与社交,改变了"什么是可以拍摄/展示的"的社会惯习。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确立了一种普通、平庸的影像文化范式,以自我表征的方式参与媒体公共文化,这是对大众日常经验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确认。然而,当大众日常摄影与分享越来越无处不在,占据优先性、本体性位置,其就演变成一种干扰、侵占、殖民现实生活的权力和力量。大众日常摄影导致了"后台的前台化"及现实—影像关系的倒置,对现实生活带来隐私、监视、羞辱等潜在困扰与风险,促使人们对现实的世界与社交产生疏离、冷漠与厌倦感。
廖金生刘家林
关键词:文化转向平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