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明 作品数:29 被引量:42 H指数:3 供职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语言文字 自然科学总论 文学 更多>>
动态认知逻辑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009年 动态认知逻辑是近年来兴起不久的非经典逻辑,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后期人们对知识与信念的研究由静态向动态转变,荷兰逻辑学家J. van Benthem首先提出用动态模态逻辑为信息变化提供模型,建议用动态算子来刻画事实的变化,从而宣告动态认知逻辑的产生。到目前,动态认知逻辑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不仅深入地讨论了公共宣告、半公开宣告和秘密告知等行为,而且还研究了行为过程中的信息更新、信念修正,进一步为它们提供了结构模型与形式表达,建立了一系列的形式系统。 廖德明认知的界限之争及其辨析 被引量:2 2013年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廖德明逻辑能认识真理吗? 2011年 逻辑可修正吗?逻辑真理可错吗?近期逻辑学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逻辑可修正的争论实质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争,而逻辑真理可错的争论却是认识之争,在其背后隐含着逻辑能否认识真理的问题。如果把逻辑真理等同于逻辑有效式,认为逻辑真理不是真理,则必然否认真理在逻辑中的存在。逻辑真理不应该是指那些在一个系统内有效的逻辑式,而是那些在系统内外都成立的有效式,因此逻辑真理是不可错的,是真理的一种形式,真理是能够在逻辑中找到的。 廖德明关键词:逻辑真理 真理 皮尔士的溯因之问 2015年 科学哲学界一直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将皮尔士的溯因看作是科学发现的逻辑和最佳解释的推理,那么皮尔士的溯因是否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皮尔士的溯因是否就是最佳解释的推理?皮尔士的溯因能被看作是科学发现的逻辑,但皮尔士的溯因要作为科学发现的逻辑,在逻辑形式上就要捕捉到新假设的搜寻和好假设的选择这两个特质,而在科学实践中则要考虑溯因的搜寻策略与程序问题。皮尔士的溯因不仅仅是最佳解释的推理,它超越了最佳解释的推理所运用的范围,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最佳解释的推理仅仅告诉了我们选择最佳解释的标准,其规则仅仅是认识的,而无任何实践信息,而皮尔士的溯因则恰恰相反。 廖德明 李佳源话语交流中跨语境的共享内容:批判与捍卫 被引量:1 2011年 共享内容意指话语交流中为说者与听者所共同知道的内容,也是话语理解活动中重要的方面。但是对于说者与听者能否在话语交流中取得共享内容,近期语言学界却存在争议。关联理论者以及彻底的语境主义者否认存在共享内容,认为只存在最大相似性,而J.Hawthorne,H.Cappelen和E.Lepore则坚持承认共享内容,并从言语报道、信念归属、同一性与相似性和断定的评价四个方面对非共享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廖德明关键词:语境主义 话语交流 汉语方位构式“X在Y上”的认知转换 2018年 汉语方位构式"X在Y上"中的焦点—背景不仅具有分离性,还具有转换性。"上"所表达的多种空间关系中,只有向上接触关系和相离关系有可能允许"X在Y上"转换为"Y在X下"。在这两种关系中,如果焦点X位置上表达的事物能主动运动,X与Y不能对应转换;如果焦点X位置上表达的事物不能主动运动,X与Y的对应转换要根据形体大小差异而定。说明在构式"X在Y上"的转换中能否主动运动是第一性的,形体大小是第二性的。 廖德明 梁朝娟小议条件句的真假情况 2003年 条件句的真值情况是很复杂的,从逻辑上来说,我们只注重于形式,根据费罗真值表就能够直接的判断出其真假情况。但是在日常思维中,仅仅考虑其形式是不够的,还牵涉到其前后件内容方面的联系,语境语义以及具体的时间变化对其真假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逻辑与日常思维两方面来对条件句的真假情况加以讨论。 廖德明关键词:蕴涵 会话交流的可计算性:从认知、逻辑的观点看 2009年 对于会话交流的研究,历来重视交流过程中的认知-推理。以往侧重于用自然语言的方法、手段来考虑会话中的这一过程,但是为了实现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我们必须对认知-推理过程进行形式表达与模型刻画,提供认知分析、变化轨迹,进行有效地推理计算,实现会话含义的可计算性。而现代认知、逻辑、信息科学的发展,为会话的可计算性提供了技术处理的途径。 廖德明关键词:可计算性 信息流 溯因:最佳解释的推理 2010年 溯因推理作为发现与解释的最佳方法,被著名哲学家皮尔士纳入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并列的推理范畴。皮尔士及其后的科学哲学家较多地讨论溯因在科学发现与解释中的哲学角色问题,忽视了溯因运行的内在逻辑机制问题。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溯因体现出极大兴趣,并将其着力点转向逻辑进路上。溯因有其显著的逻辑特征:非单调性与动态性,以及影响其非单调性与动态性的逻辑参数,根据其逻辑特征与逻辑参数,选择不同的逻辑处理办法,建构不同的逻辑规则、语言以及模型。 廖德明会话中多主体的语言信息动态认知 被引量:2 2008年 会话过程中多主体交流是个复杂的信息流问题。它不仅牵涉到语言方面的知识,而更多的是认知、逻辑方面的知识。动态认知逻辑着眼于从具体的会话事例出发,分析信息的产生、认知的推理、信息的更新、信念的修正等问题,从而为会话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流提供结构模型、变化轨迹。这对于语言构造的分析、人的动态化认知过程、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廖德明关键词:多主体 信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