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庆北
- 作品数:9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内支架术后高灌注综合症的病例回顾
- <正>颅内过度灌注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少见但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最早描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CHS的是1964年Wylie报道1例CEA后颅内出血的病例,Sundt在1981年首先报道了颈动脉内...
- 廉庆北吴培刘珍史怀璋
- 文献传递
- 超早期三维钛网颅骨修补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手术后颅骨缺损在超早期(4~6周内)行三维钛网颅骨修补的可行性和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探讨超早期颅骨修补术手术中是否较常规手术存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手术修补患者99例。将所有患者根据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的间隔时间分为两组,4-6周以内为超早期组,共52例,3-6个月为常规组,共47例。采用不同国际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在颅骨修补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的生存质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头皮剥离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相应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超早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远期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较常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GOS、NIHSS和KPS评分较常规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超早期组患者头皮剥离时间较常规修补组明显缩短(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颅骨修补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在超早期(4~6周内)行颅骨修补在临床上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并且能够减少术中出血,手术中头皮剥离时间也有缩短。
- 王森刘威廉庆北谢迪东丰育功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骨修补三维钛网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进展与探讨被引量:16
- 2015年
-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致残率以及病死率都非常高的一种疾病,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和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Ⅳ、V级的患者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部分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预后仍较差。目前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临床治疗指导规范或临床路径,其中是在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而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又存在手术时机的问题,并且随着显微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熟以及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材料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治疗经验的积累,对于患者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已成为近年来的争议热点,所以如何对这部分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而改善其预后,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必须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 王琳玺廉庆北徐善才史怀璋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1年
- 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mtid arterystent—ing,CAS)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常用手段。随着栓子保护装置等介入材料的广泛应用及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 廉庆北史怀璋徐善才吴培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高灌注综合征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 200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单中心完成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27例(责任血管狭窄率为50%~99%)的临床资料。以应用球囊扩张支架的前20例和自膨式支架的前20例为界,将病例分为非成熟期和成熟期。观察术中及术后7 d所有不良事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127例中,10例(7.9%)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卒中3例(2.4%),缺血性卒中6例(4.7%,4例为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8%)。死亡3例(2.4%),重残2例。②非成熟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5%,7/40)高于成熟期患者(3.5%,3/87),P<0.05。性别、年龄、狭窄程度、支架类型及病变位置对并发症无影响。剔除手术操作因素造成的4例(均在非成熟期),后循环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11.1%,5/45)高于前循环(1.2%,1/82),P<0.05。③分层分析显示,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25.0%,4/16)高于前循环病变(1.7%,1/59),P<0.05;应用自膨式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6.9%,2/29)低于球囊扩张支架(25%,4/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者接受严格训练的前提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相对安全的;处理后循环病变的相对风险较高,而使用自膨式支架可能会降低其风险。
- 史怀璋徐善才高成季智勇王春雷吴培刘珍廉庆北许斌
-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血管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
- 栓塞术对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的探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连续收住院的1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PcomAA患者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其中男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岁。动脉瘤直径平均为7.9 mm。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6.7 d。利用确切概率法分析下列因素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最初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动脉瘤的大小、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结果①19例患者治疗时均为完全栓塞。②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1个月。12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正常,7例患者的症状部分恢复。其中1例患者因1年后动脉瘤复发行二次栓塞术,2年后再次造影随访证实动脉瘤栓塞致密。该患者在二次治疗后2个月余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恢复,且未出现症状反复的情况。③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及是否伴有SAH,对恢复情况均有影响(P<0.05);动脉瘤的大小对恢复情况无影响(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是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的有效治疗方式。在患者群中,尽早治疗的、伴有SAH或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较轻者,其预后良好。
- 吴培史怀璋徐善才高成季智勇王春雷刘珍廉庆北许斌李鑫磊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眼神经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
- 硬脑膜动静脉瘘致双侧丘脑梗死一例被引量:3
- 2010年
- 患者男,57岁。于2008年10月出现嗜睡,伴记忆力减速。在当地医院行MRI检查,示双侧丘脑梗死(图1a),给予脱水、降低纤维蛋白原、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患者症状未见缓解,保守治疗后2周出院。
- 吴培史怀璋徐善才高成季智勇王春雷刘珍许斌廉庆北
- 关键词:动静脉瘘脑梗死栓塞术
- 颅内动脉扩张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2年
- 颅内动脉扩张症(intracranial dolichoectasia,IADE)是病变动脉膨大、迂曲的一种血管病变。分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延长扩张症(intracranial dolichoectatic carotid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ICDA)和椎一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IADE发病率虽低,但预后较差。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以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目前,对于IADE的治疗仍在探索阶段。我们对其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生理学改变、影像诊断、治疗方法等综述如下。
- 徐超廉庆北郑秉杰徐善才史怀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疾病诊断显像扩张症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5月至2011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的156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SPSSIn...
- 廉庆北
-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高灌注综合征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