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脏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塞
  • 2篇心率
  • 2篇心率变异
  • 2篇心室
  • 2篇心室肌
  • 2篇血管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消融
  • 2篇梗塞
  • 1篇心瓣膜
  • 1篇心瓣膜病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不全
  • 1篇心肌梗塞范围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机构

  • 11篇同济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宋玉娥
  • 2篇朱同新
  • 2篇王扬淦
  • 2篇张存泰
  • 2篇李仁立
  • 1篇赵华月

传媒

  • 7篇德国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心脏起搏与心...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7
  • 2篇1996
  • 4篇1995
  • 3篇199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脂的合理检测和分析
1995年
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及进食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被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此外,大多数专家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降低,同样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有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脂蛋白升高、高胰岛素血症、超重、运动少和不良社会精神因素等。 有血脂异常的患者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取决于以下两方面:1.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2.脂质代谢障碍的类型及原因。下列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 病史中应了解有无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脂质代谢障碍,心血管病的家族史,烟酒习惯。女性患者要了解妊娠史、绝经期和激素水平。有无肝脏、胰腺疾病、甲状腺或肾脏疾病。体检包括身高、体重、体脂分布、血压及有无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肝肿大。
W.KroneD.Müller-Wieland宋玉娥
关键词:血脂高脂血症
单、双极射频消融猪心室肌的对比实验研究
1995年
本研究用单电极和不同间距双极消融猪心室内膜。各种方法所用射频能量均分为8组。结果:双极消融的组织学损伤分布于两电极与组织的交界面以及两电极之间。各组能量下单极、5mm及10mm双极3种方法消融深度无统计学差异,而5mm及10mm双极消融面积均大于单极消融(P<0.05)。当能量≤500J时,5mm双极消融面积大于10mm双极消融面积(P<0.05),>500J时,二者消融面积无统计学差异。
王扬淦陆再英赵华月宋玉娥李仁立
关键词:心动过速室上性射频消融WPW综合征
心率变异性与心肌梗塞范围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1994年
报道7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值与心肌梗塞范围的关系,并与120例正常人的HRV值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心肌梗塞急性期HRV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HRV值降低与心肌梗塞部位、范围无关,可能主要为心肌梗塞引起的应激反应所造成的体液及神经调节改变所致。
张存泰陆再英姚晓宙朱同新宋玉娥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心率变异性
急性心肌梗塞实验室诊断方法的进展被引量:2
1996年
近年来多中心干预研究表明,梗塞血管再通愈早,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长期预后越好。临床疑有急性心肌梗塞时只有在早期,即胸痛急性发作1~2小时内作出诊断,才能达到闭塞血管再通的目的。AMI 的治疗,如静脉或冠状动脉内溶栓或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的前提足确定诊断。
V.Hossmann宋玉娥
关键词:心肌梗塞AMI
心律不稳定的识别
1994年
德国每年心性猝死者达九万人。其中80%为室性心动过速所致,少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约25%的心脏骤停复苏存活者无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使用无创性和创伤性检查方法有助于识别那些可能因室性心动过速致心性猝死的高危病人。心性猝死是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非预期性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12小时内发生的死亡。
M.A.E.SchneiderR.MletzkoK.-H.Kuck宋玉娥
关键词:心律失常
获得性心瓣膜病的影像学检查
1995年
本文综述了临床上关于获得性心瓣膜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阐述了各方法的价值,费用和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逐步诊断法。传统的X线胸片 疑有心瓣膜病时,除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和ECG检查外,还需拍胸片。胸片需包括二个平面,即后前位和侧位。它可了解心脏的大小和形态、肺血情况、肺和胸膜的变化及近心血管的状况。心脏横径与整个胸廊直径之比仍为判断心脏大小的实用方法。
M.WeiseR.WeiseW.G.Daniel宋玉娥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核磁共振成像
倾斜台实验诊断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心功能诊断的新方法
2000年
晕厥是指突发的、短暂的意识和肌张力障碍。多为收缩压降低(在70mmHg 以下)使脑血流量减少所致。患者晕厥前期常有恶心、面色苍白、眩晕、上腹部不适、视物模糊等症状。据统计,约20%~3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其中以年青人或运动员常见。而大多数晕厥患者常很难找到病因。血管神经性晕厥最常见。以往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
Martin H.HustKarl F.HeckMatthias W.Keim宋玉娥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时的肾小球肾炎
1996年
血管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者系其他疾病的局部表现,少数与药物有关,除感染外,致继发性血管炎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本文仅讨论原发性血管炎性肾小球肾炎。随着对新的诊断方法和发病机理的认识,本病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M.Haubitz宋玉娥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血管炎原发性肉芽肿发病机理
单电极与不同间距双电极射频消融——猪心室肌的对比实验研究
1995年
本研究用单电极和不同极间距的双电极(5mm,10mm)分别消融离体猪心室内膜,各种方法所用射频能量均分为8组(≤100焦耳,101~200焦耳,201~300焦耳,301~400焦耳,401~500焦耳,501~600焦耳,601~1000焦耳,≥1000焦耳),结果发现,双极消融所造成的组织损伤分布于两电极与组织的交界面处以及两电极之间.各相同能量组三种方法所消融心室肌肉膜深度无统计学差异,而在各能量组中5mm及10mm极间距双极消融面积均大于单极消融面积(P<0.05).在能量≤500焦耳时,5mm极间距双极消融面积大于10mm极间距双极消融面积(P<0.05).当能量大于500焦耳时.二者消融面积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双极消融与目前普遍采用的单极消融相比可明显扩大消融面积而不增加消融深度.推测双极消融法应用于临床可能比单极消融更有效而不增加心脏穿孔的危险性.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单次有效射频能量多不超过500焦耳,本实验提示,在小于500焦耳能量下,5mm间距双极消融效果优于10mm间距双极消融效果.
王扬淦陆再英宋玉娥李仁立
关键词: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双电极
心功能不全的阶梯分级诊断
1994年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包括心肌和心瓣膜疾病以及某些心外因素。有临床症状者预后极差,而早期识别、判断受损量变、及时治疗,能改善其长期预后。如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死亡率,明显改善预后。但必须加强病史的询问及体检才能按阶梯治疗。
S.NeubauerK.Kochsiek宋玉娥
关键词:心脏功能不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