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梢灌注指数监测在瑞芬太尼镇痛麻醉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择期斜视矫正手术患儿60例,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局麻组(L组)各30例。麻醉方法:两组均在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师行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局部阻滞麻醉,辅以盐酸丙美卡因表麻,L组不再辅助其它麻醉或镇静镇痛药物;R组麻醉方法: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浓度1.8~2.4ng/ml,辅助咪达唑仑0.02mg/kg静注,格拉司琼0.06mg/kg静注。记录手术开始即刻(T1)、开始牵拉眼肌(T2)、持续5s(T3)、10s(T4)、20s(T5)、30s(T6)各时间点的TPI、HR、RR、SPO2,比较组内与组间差异。结果 TPI值变化:随牵拉眼肌时间变化总体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L组(T2~T6)与T1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HR值变化:随牵拉眼肌时间变化总体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T6)与T1时间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心率变化相比,手术中通过观察TPI变化可以辅助监测不良应激反应情况,但是有效的镇痛药物(瑞芬太尼)会减弱TPI的应激反应。
- 赵东升张宏宋桂婷
- 关键词:末梢灌注指数瑞芬太尼眼心反射
- 瑞芬太尼抑制眼肌牵拉痛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测定
- 2017年
-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抑制斜视矫正术中眼肌牵拉疼痛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The Median Effective Plasma Concentration,Cp50)。方法择期行斜视矫正术患者27例,采用Dixon序贯法法则使用TCI微量泵靶控输注瑞芬太尼(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模型),首例患者2.2 ng/m L开始,手术中牵拉眼肌时如果患者出现疼痛不适(阳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增加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 ng/m L;反之,如果患者没有疼痛不适(阴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减少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 ng/m L,后续患者输注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值均由前一例患者对眼肌牵拉疼痛的反应情况来设定,当同一血浆靶浓度第六次出现在阴性反应和阳性反应的交叉点时,观察项目结束。疼痛不适的标准:手术中第一次牵拉眼肌时询问患者感觉,如有疼痛则视为疼痛阳性反应,如没有疼痛则为疼痛阴性反应。通过麻醉信息系统(Do Care 5.0)记录输注瑞芬太尼前即刻(T1)、瑞芬太尼达到目标血浆靶浓度时(T2)、牵拉眼肌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N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呼吸频率(RR)。统计阴性反应者例数(r)和阳性反应者例数(s),计算瑞芬太尼各血浆靶控浓度的对数值(x)及该浓度下的患者阴性反应者例数和阳性反应者例数之和(n)、阴性反应者发生率(p),按半数效量序贯法计算瑞芬太尼的半数血浆靶浓度(CP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无牵拉疼痛组(阴性反应者)14例,有牵拉疼痛组(阳性反应者)13例。生命体征变化:HR和RR随时间增加渐呈下降趋势;两组NBP在T3时较T1略有升高,但无差异;Sp O2在各时间点及组间比较均无差异。结论通过序贯法观察得到瑞芬太尼抑制斜视矫正术中眼肌牵拉痛的Cp50为2.14 ng/m L,其95%CI为1.996 8~2.252 9 ng/m L。
- 赵东升宋桂婷张宏
- 关键词:瑞芬太尼半数有效血浆浓度序贯法
- 误诊为弱视的常见眼病及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误诊为弱视的常见眼病及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误诊为弱视的患者,经眼科常规及辅助检查而确诊其眼病。结果误诊为弱视的眼病类型:眼底病19例(51.35%),晶状体异常3例(8.11%),颅内病变1例(2.70%),癔病2例(5.41%),屈光不正12例(32.43%)。结论弱视应在排除器质性眼病的同时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弱视诊断标准进行正确的诊断。
- 贾惠莉朱小丽邓宏伟刘春民宋桂婷
- 关键词:弱视误诊儿童
- 末梢灌注指数监测在眼科全麻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评价末梢灌注指数(TPI)监测眼科全麻手术中患者应激反应的可行性。方法择期斜视矫正手术患儿60例,按患儿配合程度不同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组)和局麻组(L组),每组30例。2组均在手术开始前眼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局部阻滞麻醉,辅以盐酸丙美卡因表麻,L组不再辅助其他麻醉或镇静镇痛药物;K组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芬太尼(0.001 mg/kg)、丙泊酚(1.5 mg/kg)麻醉诱导,术中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微泵注射丙泊酚[8~12 mg/(kg·h)]和氯胺酮[2 mg/(kg·h)]维持麻醉。记录麻醉开始前即刻(t0)、手术开始即刻(t1)、开始牵拉眼肌(t2)、持续5 s(t3)、10 s(t4)、20 s(t5)、30 s(t6)各时间点的TPI、SBP、HR、Sp(O2),比较上述指标组内与组间差异。结果 2组TPI值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组除在t1时间点外,其他各时间点TPI值均较L组高(P均〈0.05)。K组在各时间点H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组则在牵拉眼肌过程中(t2~t6)与t0比较HR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P均〈0.0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观察TPI变化可以有效监测全麻下应激反应情况,是又一种无创监测伤害性刺激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赵东升张宏宋桂婷
- 关键词:灌注指数应激眼心反射全身麻醉
- 斜视矫正术中应用氯胺酮、瑞芬太尼麻醉患者眼心反射发生情况比较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比较斜视矫正术中使用氯胺酮、瑞芬太尼麻醉患者眼心反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青少年斜视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K组和R组各30例。两组均行斜视矫正术,于术前行结膜下利多卡因局部阻滞,辅以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 K组采用氯胺酮2 mg/kg静脉滴注诱导,术中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0.2%氯胺酮2~3 mg/(kg· h)和1%丙泊酚10 mg/(kg· h);R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维持其血药浓度1.8~2.4 ng/mL,咪达唑仑0.02 mg/kg、格拉司琼0.06 mg/kg静脉滴注。记录两组呼吸抑制、体动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率。结果麻醉过程中,K组发生呼吸抑制2例(6.67%)、体动反应4例(13.33%),R组发生呼吸抑制9例(30.00%)、体动反应0例;两组呼吸抑制、体动反应发生率比较, P 均<0.05。 K 组共发生眼心反射6例(20.00%),其中Ⅰ级5例、Ⅱ级1例;R组共发生眼心反射14例(46.67%),其中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两组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比较,P均<0.05。结论斜视矫正术中采用瑞芬太尼麻醉者眼心反射发生率高于使用氯胺酮麻醉者。
- 赵东升张宏宋桂婷
- 关键词:斜视手术麻醉瑞芬太尼氯胺酮眼心反射
- 硬膜外加全麻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08年
-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广为临床应用,该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独特的优点。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由于人工气腹的建立对循环及神经内分泌代谢可产生一定的影响,气腹后腹内压上升,CO2吸收入血以及膈肌上抬,潮气量减少,胸腔容积减小,心脏受压,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我们在连硬复合全麻下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效果较单纯全麻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循环影响轻微。
- 蔺新苗宋桂婷
- 关键词:腹腔镜全麻硬膜外
- 喉罩通气麻醉在视网膜脱离修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麻醉在视网膜脱离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择期眼底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气管内插管麻醉(T组)与喉罩通气麻醉(L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时(T1)、手术开始15分钟(T2)、手术开始30分钟(T3)、拔管时(T4)各时间点的收缩压、心率与血氧饱和度,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呛咳等情况。结果喉罩通气麻醉组(L组)患者在T1和T4时间的循环系统波动性较气管内插管麻醉组(T组)稳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相比各时间点无差异(P>0.05);L组较T组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苏醒期呛咳发生率低于T组,差性异显著(P<0.05)。结论视网膜脱离修复术手术中使用喉罩通气麻醉与气管内插管麻醉相比,同样能够提供有效的气道支持,循环系统应激反应小,诱导及苏醒时间短,苏醒期呛咳发生率少,适用于此类的手术麻醉。
- 赵东升张宏宋桂婷
- 关键词:喉罩通气麻醉气管内插管麻醉
- 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在体重较大患儿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比较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和单纯静脉全麻方式用于体重较大患儿下腹部以下手术的优缺点,观察骶管阻滞用于体重较大患儿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Ⅰ级患儿,均为下腹部以下手术,分两组,A组为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B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结果:A组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肌松良好,镇痛完善,苏醒迅速而安静,全麻药用量小。B组患儿生命体征波动大,术中牵拉反应明显,肌肉不松弛,麻醉后苏醒时间长,苏醒后哭闹,全麻药用量多。结论:小儿骶管阻滞麻醉复合浅全麻是体重较大小儿的下肢及下腹部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 蔺新苗宋桂婷
- 关键词:骶管全麻
- 咪达唑仑和氟哌利多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观察
- <正>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与咪达唑仑和氟哌利多的不同复合麻醉在局麻斜视手术中的效果。资料与方法:30例斜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M组为咪达唑仑+瑞芬太尼组(n=15);D组为氟哌利多+瑞芬太尼组(n=15)。瑞芬太尼2m...
- 赵东升宋桂婷
- 文献传递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斜视矫正手术中眼心反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在斜视矫正手术中使用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瑞芬太尼对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OCR)的影响。方法将ASA分级Ⅰ~Ⅱ级的斜视手术患者9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局麻组(L组)和瑞芬太尼2.0ng/mL组(R1组)、瑞芬太尼2.4ng/mL组(R2组)。麻醉方法:诱导用药静注咪达唑仑1.5mg、格拉司琼3mg;术中L组不再用其它全身麻醉药物,仅由手术医生行结膜下利多卡因局部阻滞,辅以盐酸丙关卡因表麻后开始手术;R1组和R2组使用TCI方式泵注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分别为2.0rig/mL和2.4ng/mL,待达到预设血浆浓度后再由手术医生局麻及表麻后开始手术。观察各组术中出现最低心率值与入室时的心率值相差幅度,降低〉30%视为OCR;记录患者呼吸频率减慢(R〈8次/分)及SpO2降低(SpO2〈95%)、镇痛不足(牵拉眼肌不能耐受疼痛)等的发生率。结果3组比较OCR总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时,R1组与L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组与R2组相比呼吸频率减慢及SpO2〈95%的发生率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1组与R2组呼吸频率减慢发生率相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1组和R2组镇痛不足发生率与L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斜视矫正术中,应用瑞芬太尼TCI输注方式能够有效减轻手术中牵拉眼肌的疼痛,而且OCR发生率与局麻方式相比并不增加。
- 张宏赵东升宋桂婷
- 关键词:斜视手术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眼心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