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强

作品数:36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14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哲学
  • 10篇存在论
  • 5篇认识论
  • 5篇主义
  • 5篇科学哲学
  • 4篇拉图尔
  • 3篇德勒兹
  • 3篇形而上学
  • 3篇实践哲学
  • 3篇科学实践哲学
  • 3篇建构论
  • 2篇宇宙
  • 2篇政治
  • 2篇社会建构论
  • 2篇斯宾诺莎
  • 2篇庞蒂
  • 2篇重返
  • 2篇现象学
  • 2篇梅洛-庞蒂
  • 2篇科学论

机构

  • 34篇中国社会科学...
  • 8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4篇孟强

传媒

  • 6篇哲学动态
  • 5篇自然辩证法通...
  • 4篇南京社会科学
  • 4篇世界哲学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现代哲学
  • 2篇科学技术哲学...
  • 2篇哲学分析
  • 1篇浙江学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科学文化评论
  • 1篇全国青年哲学...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技术的器官学之思
2023年
作为理解技术的概念框架,“器官学”由斯蒂格勒引入哲学界。从词源上看,“organ”的基本含义是“工具”,而“器官”之义到近代才出现。在斯蒂格勒之前,卡普和弗洛伊德已尝试从器官角度理解技术,视技术为“器官投射”或“辅助器官”。斯蒂格勒的广义器官学旨在探讨身体器官(有机体)、人工器官(技术)与社会器官(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强调人与技术是“转导关系”。基于对器官学诸侧面的刻画,我们可进一步把它理解为关于人与技术的“替补”存在论。技术的器官学之思表明,技术对“此在”具有构成性,人的生存离不开作为人工器官的技术。
孟强
关键词:存在论替补
告别康德是如何可能的?——梅亚苏论相关主义被引量:3
2014年
自《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康德式的思想方式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性范式。2006年,法国新生代哲学家梅亚苏出版《有限性之后》一书,对"哥白尼式的革命"发起正面挑战。梅亚苏认为,康德主义的内核是相关主义,其主要原则是相关性的优先性与相关性的实际性。相关主义在反驳绝对主义的过程中陷入了"语用自相矛盾",因为反驳活动本身恰恰预设了"绝对"。藉此,梅亚苏找到了告别康德的出口,非康德式的思辨哲学和存在论重新变得可能了。
孟强
关键词:思辨哲学科学哲学
第三滞留的现象学起源及其技术哲学意义
2024年
第三滞留(tertiary retention)是斯蒂格勒的核心概念,它为理解技术提供了独特视角。“滞留”源自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意指原印象以变异的形式持留于当下。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暂时远离了主体性原则,将目光转向了历史和传统。在此基础上,斯蒂格勒提出“第三滞留”,即外化的、客观的、物化的记忆。与胡塞尔不同,斯蒂格勒主张第三滞留是构成性的。将技术视为第三滞留意味着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技术构成此在(Dasein)。
孟强
关键词:现象学技术哲学胡塞尔
米歇尔·塞尔论自然契约被引量:5
2011年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塞尔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环境危机的根源及其克服方式。环境危机来源于文化危机,而文化危机的源头则在于近代社会契约论传统。为此,塞尔提倡自然契约,以弥补社会契约论的不足。与此对应的关系主义哲学则力图对现代主客体哲学进行根本的改造。
孟强
关键词:环境危机社会契约
拉图尔论“非现代性”被引量:1
2011年
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拉图尔从科学论(Science Studies)出发,提出现代性本身是人为制造的幻觉,它从未成为历史现实。现代性一方面基于主体/客体、自然/文化、科学/政治等二元论,另一方面却有意掩盖了转译(translation)过程。借助于"哥白尼式的反革命",拉图尔以转译概念为基础把上述二元对立作为科学实践的结果而非前提,由此揭示了现代性的虚幻性。非现代性概念不仅可以说明现代性的政治建构过程及其目的,而且有望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
孟强
关键词:非现代性政治
延展认知“三次浪潮”及其技术哲学启示被引量:3
2023年
近三十年来,经典认知科学发生了深刻变化,认知主义遭到了后认知主义的严肃挑战,而延展认知是后者的重要代表。认知主义主张心灵位于大脑,认知限于颅内。延展认知反对内在主义,强调大脑与技术物的耦合,主张认知延展到外部事物。延展认知的第一次浪潮坚持对等原则,第二次浪潮坚持互补和整合原则,第三次浪潮则侧重认知的社会文化分布。总之,延展认知“延展”了既定的认知概念,并为反思认知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孟强
关键词:认知主义
技术创造人:斯蒂格勒的“后种系发生”研究被引量:6
2023年
斯蒂格勒哲学的中心命题之一是“技术创造人”。基于勒儒瓦-古汉的工作,他为此提供了古人类学论证。首先,斯蒂格勒提出“后种系发生”概念,用以刻画人的非生物学遗传过程,其载体是技术。其次,通过回顾人类进化史,他指出直立行走和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的进化。再次,技术的进化与人的进化是耦合关系。工具既反映大脑皮层的分化,也推动着后者。最后,“技术生态位”概念进一步为“后种系发生”提供了支持。总之,人是技术的产儿,这就是技术助产术。
孟强
关键词:进化
从《存在与时间》到《技术与时间》——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的发展被引量:5
2023年
《技术与时间》是斯蒂格勒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后期批判数字技术与“人类世”的思想基础。《技术与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具有亲缘性。用“技术”取代“存在”彰显了斯蒂格勒的哲学旨趣,即把基础存在论奠基于技术存在论。首先,斯蒂格勒接受“在世存在”的主张,并将它解释为“在自身之外存在”;其次,与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回到本真性不同,斯蒂格勒拒绝本真性概念,主张技术构成此在;再次,这意味着此在是可被构成的,因而是未完成的,“亏欠”与爱比米修斯神话共同为此提供了根据;最后,技术构成此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代具性存在”,此在必须与技术共在,并通过技术而存在。
孟强
关键词:存在论
首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综述被引量:1
2019年
近年来,科学实践哲学逐渐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自库恩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众多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与科学史家致力于将科学置于实践情境中加以阐释,取得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成果。与理论优位的、规范性的传统科学哲学不同,科学实践哲学采取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描述方法,勾画了一幅动态的、历史的、情境化的、多元化的科学形象。
孟强
关键词:科学实践哲学科学哲学家
作为存在论的科学哲学
以来,知识被当作科学的核心.相应地,科学哲学将其首要任务规定为认识论.本文旨在论证,作为知识的科学观念应该让位于作为存在的科学观念,近代以来作为"第一哲学"的认识论应该让位于能动存在论(agentia...
孟强
关键词:哲学思想存在论批判性思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