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子呷呷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西昌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彝族
  • 4篇凉山彝族
  • 3篇叙事
  • 2篇彝族民间
  • 2篇民间叙事
  • 1篇心理战
  • 1篇形容
  • 1篇形容词
  • 1篇姓名
  • 1篇叙事长诗
  • 1篇叙事模式
  • 1篇叙事诗
  • 1篇血缘家庭
  • 1篇彝语
  • 1篇彝族史诗
  • 1篇意象
  • 1篇意蕴
  • 1篇语法
  • 1篇支系
  • 1篇生殖文化

机构

  • 7篇西昌学院
  • 2篇西昌师范高等...

作者

  • 9篇孙子呷呷
  • 1篇阿牛木支
  • 1篇阿育几坡
  • 1篇洛边木果

传媒

  • 2篇中华文化论坛
  • 2篇凉山大学学报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西昌学院学报...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凉山彝族民间叙事诗《妈妈的女儿》口传程式解读被引量:2
2014年
《妈妈的女儿》作为凉山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之一,常常在彝族新娘出嫁当日与同伴们共同吟唱。诗歌原本通过女儿之口表达出旧社会中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的憎恶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之情,现在主要表达新娘对父母的不舍之情。长期以来,这首长诗都以口传形式流传在凉山各地,由于其主题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彝族群众喜爱。通过对《妈妈的女儿》的口传程式上的分析,助于我们更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有利于彝族民间叙事诗的收集和整理。
孙子呷呷
无痕嫁接与模糊边界:彝族母语小说叙事模式考察
2014年
彝族母语小说的叙事模式是在延续口头民间故事叙述风格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小说创作技巧中得以走向成熟。无论从作者"不在场"的盘观者视角,还是作者"在场"的介入者视角,其显在或隐在的叙述模式趋于嫁接的无痕化和边界的模糊化,使彝族母语小说成为主体文学,其审美功能和精神指引显现出无可比拟性和不可替代性。
孙子呷呷阿牛木支
关键词:叙事模式
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悲剧意蕴被引量:1
2013年
《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这部叙事长诗通过描写父系婚姻伦理法则与没落的母系婚姻伦理法则的冲突下悲剧主人公阿诗玛与阿黑的悲剧命运,展现了阿诗玛这样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以悲剧告终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社会历史原因、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等方面揭开这部诗歌真实的悲剧意蕴之美。
孙子呷呷
关键词:阿诗玛民间叙事长诗悲剧意蕴
浅论凉山彝族古侯、曲涅支系的迁徙
2001年
本文从笃慕武吾及春后裔到古侯、曲涅时代的近徙过程的论述,揭示该迁徙过程的单向性,从古侯和曲涅后代迁徙过程的谈论,来说明迁过程的多向性。目的在于深入研究凉山彝族历史及及其它相关文化。
孙子呷呷
关键词:凉山彝族迁徙民族历史文化
浅析凉山彝族家庭形态演变
2001年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在都经历不同的家庭形态,作为凉山彝族也不例外。本文从凉山彝族古文献、民间传说和1956年前的调查资料中,分析凉山彝族的家庭形态演变过程: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一夫多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孙子呷呷
关键词:凉山彝族家庭形态民间传说血缘家庭
凉山彝语形容词语法特征解析
2014年
目前,凉山彝语研究者认为凉山彝语形容词可以做所有的句子成分,但经过仔细研究后,笔者认为凉山彝语形容词在句子中只能做定语、谓语和补语成分而不能做主语、宾语和状语成分。凉山彝语研究者还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凉山彝语形容词派生法,本论文将探讨名词和动词附加形容词后缀构成的凉山彝语形容词派生法。
孙子呷呷
关键词:凉山彝语语法形容词句子成分
谈支格阿鲁姓名及其统一问题
2014年
彝族英雄史诗中的"支格阿鲁"姓名在发表或出版的学术研究论文、文学作品、学术专著、史诗或故事文本中出现了多种汉文写法,很不统一。给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的保护、研究、使用、弘扬、开发与利用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消除其名字不统一或混乱现象,必须对支格阿鲁名字进行规范统一,并应遵循科学规律,按照专有名词翻译的标准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合理规范统一。本文通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首次提出规范意见。请专家学者指正,以求科学规范使用该名词。
孙子呷呷洛边木果
关键词:姓名
探析《支格阿龙》中“鹰”“龙”的文化寓意被引量:1
2014年
毋庸讳言,从生命科学角度讲,因为染色体的原因,"神人"支格阿龙不可能由"鹰或神鹰或神龙鹰"感孕而生;人也不可能由"龙"抚育成长。目前,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在翻译成汉语时或彝族后代在传承过程中,都把文本中的"dit氐"翻译或解释为"雕或鹰",这种解读有些偏差。史诗中让濮莫妮依感孕的"鹰"和哺育支格阿龙成长的"龙"分别象征什么?它要向后人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寓意?本文从生命科学角度窥探《支格阿龙》,提出"鹰"是男根的象征,"龙"与汉文化相通,是男人的图腾物之观点。以求文献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解读。
孙子呷呷阿育几坡
关键词:生殖文化心理战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勒俄特依》是凉山彝族流传广泛的一部创世史诗。其中对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彝族先民迁徙,以及其内部各支系之间的纷争都有着形象生动的描述。《勒俄特依》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凉山彝族人的地理认知、体现着独特的自然意象,并且受地理变迁的影响,其内容和风格也有着明显的变化。本文拟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以上问题作些探究,以期了解凉山地理环境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孙子呷呷
关键词:《勒俄特依》凉山彝族文学地理学自然意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