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娄红波

作品数:15 被引量:62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篇甘蔗
  • 5篇蔗茅
  • 4篇割手密
  • 3篇F
  • 2篇学成
  • 2篇杂交
  • 2篇杂交后代
  • 2篇染色体
  • 2篇茎叶
  • 2篇化学成分
  • 2篇教学
  • 2篇后代
  • 2篇SSR
  • 2篇ISSR
  • 1篇稻属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析
  • 1篇形态性状
  • 1篇性状

机构

  • 15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5篇娄红波
  • 12篇王先宏
  • 11篇何丽莲
  • 11篇李富生
  • 9篇杨清辉
  • 5篇何顺长
  • 3篇肖关丽
  • 3篇田春艳
  • 1篇张丽梅
  • 1篇朱永平
  • 1篇龙华
  • 1篇赵锦龙
  • 1篇赵自仙
  • 1篇沈勇
  • 1篇周平
  • 1篇张雪梅
  • 1篇郭超
  • 1篇李苏洁
  • 1篇杨绍林

传媒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成药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文化创新比较...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Agricu...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教育进展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外服装艺术欣赏》教学改革研究
2018年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数字化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它融合了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文章的重点是分析基于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外服装艺术欣赏》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龙华娄红波唐然周平
关键词:服装艺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不同基因型割手密无性系的核型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割手密无性系间的亲缘关系,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不同基因型的割手密材料进行核型分析。10份供试材料的绝大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m)染色体,少数为近中部着丝点(sm)染色体及正中部着丝点(M)染色体,部分材料中还具有端部着丝点(T)染色体及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t);依据分析结果总结了参试材料的核型公式;参试材料中有2份为1B核型、7份为2B核型、1份为2C核型。参试材料间的核型均存在差异且不对称。
王先宏郭超娄红波李富生何丽莲何顺长唐荣平杨清辉
关键词:甘蔗割手密无性系核型
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2025年
通过改革《药用植物学》教学实习的执行及考核过程,将实习过程系统化,设计成一个包含药用植物标本采集、鉴定、蜡叶标本制作、数据化资源的处理及归类、建成药用植物资源库等环节的完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全程参与建成一个能跨越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以达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最终目的。By reform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which the internship process was systematized. We would design a complete teaching program that included the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specimens, the preparation of waxy leaf specimens, the process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ta resources, and the use of these resources to build a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bank, in order to guid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building of a cross-time and space, independent learning resources platform in the complete process, and constantly tap their own potentia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tamping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of the ultimate goal.
张丽梅董陈文华吴迪琪瑶娄红波沈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
甘蔗茎叶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甘蔗茎叶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头酸C(1)、苯二酚(2)、香豆酸(3)、5,7,4′⁃三羟⁃3′,5′⁃二甲氧基黄酮(4)、bridelionol B(5)、4⁃O⁃α⁃L⁃鼠李糖基苯甲酸(6)、miliusin B(7)、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8)、cimiracemate C(9)、conoidol A(10)、麦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salcolin B(12)、tricin 4′⁃O⁃[threo⁃β⁃guaiacyl⁃(7″⁃O⁃methyl)⁃glyceryl]ether(13)、tricin 4′⁃O⁃(erythro⁃β⁃guaiacylglyceryl)ether 7⁃O⁃β⁃glucopyranoside(14)。结论化合物5~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娄红波王先宏何丽莲李富生
关键词:甘蔗化学成分
甘蔗野生种蔗茅的形态多样性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蔗茅(Erianthus fulvus)是甘蔗育种中极为重要的野生种质资源,研究其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对选育抗旱、抗寒、耐贫瘠、高蔗糖分含量的甘蔗新品种极为重要。为深入研究利用蔗茅野生资源,以保育在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甘蔗种质资源圃的48份蔗茅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包括株高、叶宽、节间长度、茎径、锤度的田间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8份蔗茅材料在所调查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介于9.37%~33.52%之间;基于5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所分析材料分为了3类以及很多小类群,表明所研究蔗茅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对蔗茅资源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田春艳王先宏李富生娄红波何丽莲朱永平杨清辉唐荣平
关键词:甘蔗蔗茅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甘蔗与蔗茅杂交F_2BC_1代的染色体遗传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为更有效的将蔗茅杂交后代应用于现代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及对旧有甘蔗品种进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压片法制备甘蔗与蔗茅(2n=20)杂交的F2及F2BC1子代及其亲本材料的染色体玻片,对其杂交获得的F2及F2BC1世代材料进行染色体数目的传递分析,以探索其染色体传递机制。结果表明,各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恒定;双亲染色体在F2代04/14中以"2n+n"方式进行传递,在F2BC1代中均以"n+n"的方式进行传递。研究结果可为这些材料在甘蔗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细胞学依据。
王先宏李富生何丽莲娄红波杨清辉何顺长
关键词:甘蔗蔗茅杂交后代
甘蔗与蔗茅杂交双亲染色体在F_1及F_2子代中的传递被引量:1
2014年
甘蔗与蔗茅杂交的后代材料抗旱、耐寒,在甘蔗抗逆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将其有效应用于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及品种改良,特对甘蔗与蔗茅杂交各世代的染色体传递方式进行研究。采用去壁低渗法对F1、F2杂种及其亲本材料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恒定,F,材料的染色体变幅为10~11条,F2材料的变幅为6~14条;双亲染色体在F1代材料中的传递方式为“2n+n”,而在F2中既以“n+n”又以“2n+n”的方式进行传递。本研究结果可为诸类材料在甘蔗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细胞学依据。
王先宏李富生何丽莲娄红波杨清辉何顺长
关键词:甘蔗蔗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
基于水稻线粒体atp6基因的稻属CMS基因起源及DNA条形码的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亚洲栽培稻CMS基因起源及水稻线粒体atp6特异性引物作为稻属DNA条形码标记的应用。【方法】用水稻atp6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检测产于中国的4种水稻,共720个个体,并对111个个体测序。【结果】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中均检测到atp6保守序列。药用野生稻中没检测到扩增产物。疣粒野生稻中检测到的5个单倍型间共计17个变异位点。澜沧、普洱、勐海居群共同拥有H1,单倍型H2、H3、H4和H5分别为新平、墨江、保亭和崖城居群特有。云南组和海南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组间为0.02;组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92.08%;变异位点数(S)、单倍型数(h)、核苷酸多样性(Pi)均显示:云南组(4、3、0.00201)遗传多样性大于海南组(1、2、0.00131);云南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6,海南组为1。5个单倍型与水稻atp6保守序列的相似度最高为45.19%。最大似然法ML进化树显示:澜沧、普洱及勐海一带可能是疣粒野生稻的起源地,海南疣粒野生稻可能源自大陆。【结论】水稻atp6特异性引物可作为疣粒野生稻种内条形码标记,该标记也可区分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从线粒体DNA角度证实亚洲栽培稻CMS基因源自普通野生稻。
李平刘雅婷赵自仙娄红波张雪梅
关键词:水稻DNA条形码
甘蔗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为研究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该文对甘蔗茎叶以甲醇提取,提取物采用柱色谱(SiO_(2)、Sephadex LH-20、Rp-18)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DPPH法测定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1)从甘蔗茎叶部位共分离鉴定22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对甲氧基桂皮酸(2)、4-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醛(4)、4-羟基肉桂酸甲酯(5)、对羟基苯甲酸(6)、(2-羟基苯基)(苯基)甲酮(7)、对甲基苯甲酸(8)、咖啡酸甲酯(9)、乌头酸A(10)、乌头酸E(11)、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12)、槲皮素(13)、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5)、硫代二丙酸双十八烷基酯(16)、α-conidendrin(17)、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18)、3-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9)、木犀草素(20)、(5S,6S)-5,6-dihydro-3,8,10-trihydroxy-5-(4-hydroxy-3-methoxyphenyl)-6-hydroxymethyl-2,4-dimethoxy-7H-benzo[c]xanthen-7-one)(21)和5-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22),其中化合物2-3、7-11、14-19、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通过DPPH法对含量大的15个化合物(1-9、11-16)进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2(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IC_(50)值为49.58μg·m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甘蔗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娄红波王先宏何丽莲李富生
关键词:化学成分甘蔗茎叶抗氧化活性
应用降落PCR和正交设计优化甘蔗“割手密”SSR-PCR反应体系被引量:8
2016年
甘蔗野生种割手密抗逆性强,在甘蔗抗逆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割手密SSR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优化可为割手密指纹图谱绘制、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21份割手密材料用改良CTAB法提取DNA,采用降落PCR和正交试验设计对扩增反应体系主要成分的浓度(DNA模板,引物,Mg2+,d NTPs,Taq聚合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割手密Touchdown SSR-PCR分子标记技术体系操作简便,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可为割手密资源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杨绍林王先宏李苏洁胡德分娄红波肖关丽杨清辉
关键词:割手密降落PCRSSR正交设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