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明

作品数:26 被引量:109H指数:5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烧伤
  • 7篇瘢痕
  • 5篇创面
  • 4篇增生
  • 4篇增生性瘢痕
  • 3篇皮瓣
  • 3篇葡萄球菌
  • 3篇球菌
  • 3篇疗效
  • 3篇耐药
  • 3篇金黄色葡萄球...
  • 3篇换药
  • 3篇黄色葡萄球菌
  • 3篇甲氧西林
  • 2篇蛋白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腋窝
  • 2篇伤病
  • 2篇伤患者

机构

  • 26篇宁夏医科大学
  • 4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西京医院

作者

  • 26篇姚明
  • 8篇吴银生
  • 6篇杨智斌
  • 5篇沈江涌
  • 5篇孙涛
  • 4篇马强
  • 3篇关立锋
  • 3篇吴学军
  • 3篇李刚
  • 2篇伊家嘉
  • 2篇王琳琳
  • 2篇张晖
  • 2篇贾伟
  • 2篇王万东
  • 2篇李津宁
  • 1篇董辉
  • 1篇夏照帆
  • 1篇周万芳
  • 1篇唐洪泰
  • 1篇胡晓燕

传媒

  • 8篇宁夏医科大学...
  • 5篇宁夏医学杂志
  • 4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华烧伤与创...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2016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6只3~5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 于每侧兔耳腹面制作5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术后0(即刻)、7、14、21、28 d所有兔耳创面外观。术后28 d, 计算瘢痕形成率。将每只兔左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张力组并采用螺旋扩弓器持续扩弓, 将每只兔右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假张力组并仅缝合螺旋扩弓器不扩弓, 每组共18个瘢痕。经机械张力处理(以下简称处理)40 d, 观察2组兔耳瘢痕组织颜色、质地。处理40 d, 观察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 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形态,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以上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0 d, 所有兔耳均形成5个新鲜创面;术后7 d, 可见创面结痂;术后14 d, 大部分创面已上皮化;术后21 d, 可见全部创面上皮化;术后28 d, 形成明显的增生性瘢痕。术后28 d, 瘢痕形成率为75%(45/60)。处理40 d, 张力组的兔耳瘢痕组织凸起较假张力组明显, 瘢痕组织较硬, 颜色较红润;张力组兔耳瘢痕的SEI为2.02±0.08, 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1.70±0.08(t=5.07, P<0.01)。处理40 d, 与假张力组相比, 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角质层变厚, 真皮层可见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胶原排列更加紊乱, 呈结节状或旋涡状分布。处理40 d, 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中TGF-β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81±0.25、5.71±0.82、7.86±0.56、4.35±0.28、5.89±0.47, 分别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
曹鹏王运帷官浩杨云舒李少珲陈阳朱婵万瑀任丽颖姚明
关键词: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蛋白质类
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在足部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足部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中术前血管探测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拟行足背-跖背动脉皮瓣或足底内侧动脉皮瓣转移修复足部创面患者12例(18个部位),用CDFI探测确认拟切取皮瓣利用的轴心血管及其分支,测量血管的内径、走行、分布及血管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以评价血管的质量,并在体表定位标记并设计皮瓣,术中观察皮瓣供血血管情况并与术前CDFI探测血管情况进行比较,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随访评估手术部位外观及功能。结果本组12例患者(18个部位)术前均行CDFI探测、定位、测量评估皮瓣供血血管,各皮瓣轴心动脉起始处血管内径0.3~1.5 mm,管径光滑,未见血栓形成,无血管缺如,PSV为23.8~98.2 cm·s-1,手术中观察与超声定位的血管符合率高度一致;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3月~2年,患者均满意,功能恢复,行走无困难,无严重瘢痕挛缩,未继发慢性溃疡,痛温觉恢复。结论术前应用CDFI可对足部穿支皮瓣轴心血管进行准确详细的定位,评估血管质量,能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提高了术后皮瓣的成活率。
杨智斌罗启云武雅婷李津宁姚明
关键词:穿支皮瓣供区
上肢局部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双上肢创面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上肢局部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6年1月1日~2013年6月31日手及腕部烧伤和瘢痕创面的患者61例,分为上肢局部皮瓣组与腹部带蒂皮瓣组,上肢局部皮瓣组...
孙涛姚明
关键词:局部皮瓣腹部带蒂皮瓣双上肢创面
文献传递
二甲双胍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2022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取增生性瘢痕组织,收集第3~6代成纤维细胞(Fb),分为空白对照组(PBS处理)和5、10、20、30 mmol·L^(-1)的二甲双胍处理的实验组,每组3孔,观察各组给药刺激24 h后细胞形态变化,给药刺激24 h后提取各组细胞总RNA,检测各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CollagenⅠ、Collagen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给药刺激48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GFβ1、Smad3磷酸化水平、CollagenⅠ、CollagenⅢ和α-SMA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结果5、10、20、30 mmol·L^(-1)的二甲双胍处理成纤维细胞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数目较少,排列较稀疏,且呈剂量依赖性,细胞体积较小,呈长梭形,核小,轮廓较清楚。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随二甲双胍剂量的增大而增加,呈剂量依赖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经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的成纤维细胞中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及TGFβ1、Smad3磷酸化水平随二甲双胍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的表达,可能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有关。
曹鹏王运帷官浩陈阳任丽颖姚明
关键词:二甲双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
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烧伤后重度虎口挛缩畸形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烧伤后重度虎口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烧伤后的重度虎口挛缩患者,手术松解虎口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3cm×6cm^5cm×8cm,采用大小为4cm×6cm^6cm×9cm的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缺损,供瓣区植皮修复。结果: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6例行二期皮瓣削薄术。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2 4例,S3 9例,S3+3例;功能恢复:优13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3.75%。结论:应用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是修复重度虎口挛缩的有效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少、修复质量高、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张晖吴银生姚明赵向东
关键词:逆行虎口挛缩瘢痕挛缩
烧伤病房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烧伤科病房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调查收治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导管尖端、痰液、尿液、粪便等标本分离的2 580株病原菌,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结果在分离的2 580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1 697株,占65.8%;革兰氏阴性菌863株,占33.4%;真菌20株,占0.8%。主要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到821株,占31.8%,其中MRSA的比例达74.4%,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其余抗生素几乎均耐药。阴性菌以阴沟肠杆菌最多,但耐药率逐渐下降,对多数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逐渐上升,且严重耐药,对头孢类耐药90%以上。结论此治疗中心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其中MRSA感染严重,有扩散趋势,且耐药率高,选择抗生素范围窄,问题不容忽视,急需解决;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比例高,且呈多重耐药,治疗困难。
沈江涌王文李刚马强吴银生杨智斌贾伟姚明
关键词:烧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细菌分布
呋塞米联合多巴胺微量泵泵入对重症烧伤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持续微量泵入对于重度烧伤后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2010年烧伤面积超过50%的重症烧伤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持续微量泵泵注治疗与单独使用呋塞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12h内平均每小时尿量及治疗后第1、3天24h尿量,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3天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变化,治疗3d后肾衰比率、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2h内平均每小时尿量及治疗后第1、3天24h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第1、3天血Cr、肾衰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BUN、病死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呋塞米联合多巴胺微量泵泵注可有效平稳提高重症烧伤患者尿量,对于改善肾功能,预防肾功能衰竭有一定作用,但对于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胡开强姚明
关键词:呋塞米多巴胺微量泵重症烧伤肾功能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及耐药现状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研究烧伤病房分离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SCCmec)基因分型及耐药现状. 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9月,从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ICU及普通病房送检的患者创面分泌物、血液及痰液标本r中,检出非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179株(ICU来源68株、普通病房来源111株).采月头孢西丁K-B纸片扩散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型,对ICU和普通病房中MRSA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PCR法对MRSA进行SCCmec.分型,经检测甲氧西林耐药决定子mecA基因对前述MRSA鉴定结果进行验证 . 采用用 K-B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23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除去MRSA对其耐药率为100.0%或0的抗菌药物,将SCCmecⅢ型MRSA与非SCCmecⅢ型MRSA 对剩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比较对数据行Pearson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 结果 17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148株鉴定为MRSA占82.7%,其中ICU来源62株、普通病房来源86株;其余31株为MSSA占 17.3%.ICU中 MRSA在该病区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所占百分比为91.2%(62/68),显著高于普通病房中的77.5%(86/111),x2=5.526,P=0.019. PCR检测显示148株MRSA均携带mecA基因,其中106株为SCCmecⅢ型阳性占71.6%;ICU与普通病房中 SCCmecⅢ型MRSA占各自病区内检出MRSA的百分比分别为72.6% (45/62)和70.9% (6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826).148株MRSA对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共8种抗菌药物100.0%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及奎奴普丁/达隔普汀的耐药率均为0除2种菌对其耐药率为0的6种抗菌药物外,MRSA对剩余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MSSA(x2值为4.091 ~138.546,P<0.05或P<0.01) 106株SCCmecⅢ型MRSA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利福平、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
姚明关立锋吴银生贾伟王琳琳李刚吴学军孙涛
关键词:烧伤抗药性
肩胛、背部扩张瘢痕皮瓣修复腋窝严重瘢痕挛缩畸形临床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肩胛、背部扩张瘢痕皮瓣修复腋窝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效果。方法 23例患者利用肩胛、背部软化瘢痕皮瓣,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扩张器(600~800ml)植入扩张瘢痕皮肤区并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至达到手术要求;Ⅱ期根据腋窝瘢痕黏连松解后创面大小切取瘢痕皮瓣,皮瓣10 cm~20 cm×20 cm~40 cm,为长方形瓣或舌形瓣,转移修复腋窝创面,供瓣区直接缝合。结果采用肩胛、背部扩张瘢痕皮瓣治疗腋窝严重瘢痕黏连畸形23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2~18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耐磨,有弹性,与周围皮肤无明显色差,供瓣区愈合好,上肢活动功能良好。结论肩胛、背部扩张瘢痕皮瓣修复腋窝严重瘢痕挛缩畸形能克服患者皮源有限及供瓣区植皮的缺点,可切取超大瘢痕皮瓣,是治疗严重烧伤后腋窝瘢痕黏连畸形的有效方法。
王万东姚明孙涛
关键词:腋窝瘢痕扩张器皮瓣
基于转录组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验证氢化可的松治疗瘢痕疙瘩的分子机制
2024年
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算法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和验证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HC)治疗瘢痕疙瘩的分子机制。从GEO数据库中获得4个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s)数据集;从Pubchem网站获得HC的二维结构,使用在线工具Pharmmapper预测HC的药效团模型,构建HC靶点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交集韦恩图,获得HC靶点相关差异基因(hydrocortisone-targete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HcDEGs);使用在线工具Metascape对Hc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HcDEGs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通过三种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筛选核心HC靶点相关差异基因(core hydrocortisone-targete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Core-HcDEGs),对Core-HcDEGs的共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并计算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使用外部数据对比HC治疗前后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GO和KEGG分析显示HcDEGs富集于多个肿瘤和炎症相关通路,机器学习算法筛选获得5个Core-HcDEGs,5个基因的共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其高度富集于炎症和肿瘤相关通路;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性分析发现Core-HcDEGs与多种免疫细胞的浸润高度相关;MMP2、TEK在KFs中的表达升高,在ALDH2中的表达降低,HC刺激后MMP2、TEK的表达降低,ALDH2的表达升高;分子对接结果均显示HC与MMP2、TEK、ALDH2具有稳定的结合效应。本研究表明HC可能通过影响MMP2、TEK、ALDH2的表达以达到治疗瘢痕疙瘩的目的。
郭之栋田花姚明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GEO瘢痕疙瘩分子对接机器学习算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