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钰
-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发性骨髓瘤29例误诊原因讨论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在非血液专科首诊误诊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以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治率。方法对在我院非血液专科首诊误诊的29例M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9例中因腰背痛、咳嗽、肾功能损害、骨破坏及胸腹痛等误诊为骨科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各4例,骨转移癌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胆道结石、不完全肠梗阻、颅骨肿瘤及肾结石各1例,误诊时间为2周~10个月,后经骨髓细胞学检查及血尿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确诊为MM。27例行放疗,2例放弃治疗,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3±2.5)个月。结论 M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非血液专科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知度及警惕性,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
- 杨慧华庞辉唐晓钰刘文海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误诊脊柱骨折肺疾病肾炎胆结石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特征分析
- 2012年
-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提高对MB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MBD不同分级的临床特点。结果 (1)53例MM患者中,以骨痛为首发症状36例(67.9%),合并骨质疏松45例(84.9%),溶骨性破坏36例(67.9%),病理性骨折26例(49.1%);校正后高钙血症发生率为39.6%(21/53),高于校正前的13.2%(7/53)。(2)MBD进行分级:0~1级10例(18.9%),2~3级17例(32.1%),4级26例(49.1%);随着MBD严重度级别增加,患者的体力状况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血LDH、β2-MG水平、高钙血症发生率均升高(P<0.05)。结论 MBD的影像学改变以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最常见;对MM患者血钙进行校正可提高高钙血症的检出率;不同MBD分级可以反应MM肿瘤负荷及疾病严重程度。
- 杨慧华庞辉唐晓钰刘文海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骨病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社会支持评价量表(SSRS)、自我效能感量表(SUPPH)、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I-74)调查,并分析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SSRS、SUPPH及QOLI-74评分分别为(35.89±9.54)分、(78.62±25.34)分和(57.39±6.62)分,对照组分别为(44.36±12.39)分、(110.29±34.47)分和(79.52±10.89)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性(r>0,P<0.05),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活质量处于较差水平,提高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唐晓钰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
- 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刘文海庞辉杨慧华唐晓钰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剂量阿糖胞苷克隆性疾病急性白血病细胞水平造血干
- 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及生存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6年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病症,尤其是结外DLBCL,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显著特点。近年来,对结外DLBCL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在评估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但国内缺乏DLBCL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成果以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系统报道。该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总结,对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该疾病的认识。
- 唐晓钰庞辉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
-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状况分析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的发生情况,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的异常情况,采用Logistc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因素。结果 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118例凝血指标异常,凝血指标异常率为83.1%。无凝血异常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为58.3%,凝血指标异常患者中出血的发生率达77.5%。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危险因素(χ2=4.967,OR=0.040,P=1.139),而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初诊时白细胞数目、细胞遗传学等因素与凝血指标异常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部分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出血的风险与凝血指标异常的数目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异常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异常的凝血指标判断患者出血风险,以做好防治工作。
- 唐晓钰
- 关键词:初发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原始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