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成
- 作品数:14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新发展环境下的小城镇演化特征与应对策略——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2025年
- 小城镇的发展演化是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集体行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发展环境下,对小城镇的空间特征予以有效识别与及时研究,能够为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在剖析新发展环境内涵、构建演化认知框架的基础上,揭示小城镇加速分化趋势下产生的多维演化特征,并重点介绍小城镇的集群化组织、特色小城镇涌现、产镇融合加速、撤制镇发展错位等现象。面对外部环境变动加速、内部利益诉求分化等诸多现实约束,认为必须加快探索与构建以内生动力为基础的整体发展框架和地方实践路径,并从空间趋势研判、制度政策创新、环境品质提升、规划分类引导等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小城镇转型的基本思路和应对策略。
- 李卓欣唐伟成
- 关键词:小城镇宏观环境
- 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村庄要素配置机制研究——基于长三角的案例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认为中国大量快速成长的村庄遵循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的发展形式,建立了逻辑自洽的村庄要素配置机制。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推演,选取长江三角洲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结论是村庄制度具有双重属性,外生属性决定了村庄制度在不同时期会受到宏观制度的影响,内生属性使得外部影响在微观层面衍生出内部激励结构。激励结构带动了村庄经济要素的活跃:经济主体依托并分享附着在村集体组织上的可信承诺,完成经济要素在村庄的内化交易;村集体组织甄别增长领域,协调外部问题.经济要素在村庄实现优化配置;为了推动村庄制度的变革,克服村庄制度相对于宏观制度的“粘滞”,村庄建立了多样的补偿方式,缓解了制度收益与成本在村庄内部的不均。多项村庄制度的创靳与组合使用推动了要素配置机制的成型与完善。即便是遵循同一逻辑获得快速成长的村庄,因历史单项制度设定不同而导致长久的要素特征差异,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推演为中国村庄内生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 唐伟成彭震伟朱介鸣
- 关键词:交易成本
- 乡村非农产业发展路径及其空间效应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2
- 2023年
- 发展乡村非农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及时总结先发地区的在地化实践经验,能够为反馈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加快地方振兴行动提供重要支撑。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历时性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非农产业发展路径和演进路向,剖析其蕴含的丰富实践内涵,得到以下结论:(1)经济转轨初期,外部政策干预的阶段性放松推动部分经济要素的社区“回归”及简单再配置,具有鲜明特征的地域产业模式在这一阶段密集出现。(2)进入市场化深化阶段,受宏观环境的深刻影响,乡村非农产业在“强化—脱嵌”关系互动下形成多样的升级路径。(3)非农产业发展衍生的旺盛空间需求及空间供需矛盾逐渐显化,持续推动着乡村空间演化进程。最后认为乡村地区将具有差异化前景,乡村转型应在遵循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探索产业、土地等多维政策的创新协同路径。
- 唐伟成彭震伟
- 关键词:非农经济
-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与空间政策响应——发展主义视角的解析及反思被引量:2
- 2018年
- 考察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轨迹,空间政策是国家启动经济增长的常规手段之一,伴随早期实施的沿海开放战略,空间政策呈现"梯度"、"密集"投放的特征。而空间政策本身的"刺激"属性,使其在宏观经济高涨期表现出"失效"的一面,乃至对国家的宏观治理起到了"对冲"、"削弱"的作用。城市规划是有效落实国家空间政策的资源配置工具。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城市规划具有显著的经济导向与增量特征,但也因此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波动与治理周期的影响。空间政策与城市规划一同成为了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治理经济周期波动的宏观调控工具及空间保障机制,而两者也将在配合治国方针总体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 唐伟成
- 关键词:经济波动城市规划
- 村庄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征与内在机制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 村庄城镇化发展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逐步成为一个显性现象,需纳入总体城镇体系的自觉演化过程中观察。本文聚焦长江三角洲的典型案例,将村庄城镇化发展归纳为三类空间类型,首先分析案例共性的空间特征。继而以"国家宏观制度变...
- 唐伟成
- 关键词:村级组织
- 文献传递
- 村庄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征与内在机制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 2017年
- 村庄城镇化发展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逐步成为一个显性现象,需纳入到总体城镇体系的自觉演化过程中观察。文章聚焦长江三角洲的典型案例,将村庄城镇化发展归纳为三类空间类型,首先分析案例共性的空间特征。继而以"国家宏观制度变迁—村庄微观制度调整"的基本框架去解释村庄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框架既考虑到了历史的连续性,也兼顾了村庄集体行动的逻辑。最后指出村庄城镇化发展导致了新的乡镇协调问题,对乡镇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 唐伟成
- 关键词:村级组织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被引量:15
- 2014年
- 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 彭震伟唐伟成张立张璞玉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电子商务诱致下的乡村产业非正规化现象解析——基于空间需求与供给的视角被引量:1
- 2023年
- 随着电子商务新经济的地域扩散与深化,部分乡村出现了空间供给紧约束下的产业非正规化现象。为了揭示新经济所蕴含的诱致属性及多重效应,论文选取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诱致机制在乡村地域的产生及运作推动了产业非正规化演化:电子商务与特定产业的深度结合,将会引起产业规模膨胀以及空间供需关系的短期不平衡。企业则借助向周边村民宅基地的空间转移,来缓解连续空间供给带来的要素成本上涨压力。由产业与空间过程共同界定的非正规化持续加深,由此引发了地方政府的强力外部干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由常规转向动员。论文最后探讨了我国乡村地域的若干发展趋向,为外部性制度政策供给提供有益借鉴。
- 唐伟成彭震伟
- 关键词:土地价格乡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