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玉萍

作品数:34 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局计划课题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济宁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7篇抑郁
  • 11篇抑郁症
  • 10篇精神分裂症
  • 10篇分裂症
  • 7篇心理
  • 7篇抑郁症患者
  • 7篇康复
  • 5篇自我概念
  • 5篇精神分裂症患...
  • 4篇抑郁障碍
  • 4篇人格障碍
  • 4篇护理
  • 4篇共病
  • 4篇儿童
  • 3篇心理康复
  • 3篇养育方式
  • 3篇药物
  • 3篇述情障碍
  • 3篇童期
  • 3篇康复护理

机构

  • 29篇济宁市精神病...
  • 5篇济宁医学院附...
  • 2篇济宁医学院
  • 2篇上海市精神卫...
  • 1篇济宁市第三人...
  • 1篇济宁市荣复军...

作者

  • 34篇周玉萍
  • 9篇高晓翠
  • 8篇闫景新
  • 6篇楚平华
  • 5篇翟金国
  • 5篇靳陆平
  • 4篇李武
  • 4篇李龙飞
  • 3篇闫珉
  • 2篇胡春凤
  • 2篇张增
  • 2篇王玉革
  • 2篇郝英霞
  • 1篇张传芝
  • 1篇李玉娥
  • 1篇袁学明
  • 1篇许从芳
  • 1篇贾占玲
  • 1篇李绍敏
  • 1篇王爱荣

传媒

  • 5篇临床精神医学...
  • 3篇中国行为医学...
  • 3篇四川精神卫生
  • 3篇山东精神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济宁医学院学...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江苏药学与临...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上海护理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护理管理杂志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护理研究(中...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3篇2012
  • 5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硫酸亚铁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预防作用的探讨
2004年
目的 探讨硫酸亚铁对精神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 (EPS)的预防作用 ,评价其临床实用性。方法 采取双盲随机研究 ,对 8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进行氯丙嗪合并硫酸亚铁治疗 (研究组 )与氯丙嗪合并安慰剂治疗 (对照组 )对照 ,时间 6周 ,应用修订Sa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 (ESRS)对EPS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EP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首次出现EPS的时间较对照组延迟 ,ESRS评分在 2~ 5周末均较对照组低 ,在首次出现EPS反应及试验结束时 ,研究组氯丙嗪用量均较对照组高 ,而两组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硫酸亚铁对EPS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且副反应小 。
闫珉周玉萍王爱荣张增贾占玲
关键词:硫酸亚铁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副反应氯丙嗪精神分裂症
儿童期虐待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人组标准的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史率(36.7%)明显高于正常人(9.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分别为(17.95±5.72)分,(13.89±5.40)分,(10.45±3.47)分,(13.99±4.85)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8±4.86)分,(11.61±4.19分)分,(8.02±2.98)分,(11.14±3.76)分],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状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因子及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8—0.540,P〈0.05或P〈0.01),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50~-0.508,P〈0.05或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r=-0.479~0.523,P〈0.05或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儿童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儿童虐待的发生,儿童期被受虐待经历和父母不良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关。
闫景新周玉萍靳陆平高晓翠楚平华
关键词:抑郁症儿童期虐待父母养育方式病例对照研究
氟西汀致急性肌张力障碍2例报告被引量:3
2002年
郝英霞周玉萍
关键词:氟西汀急性肌张力障碍
4024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结构分析被引量:1
1996年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计算四个维度的量表分对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组共4024名大学生进行了个性调查,结果心理不健康组的N、P均值明显高于心理健康组,并通过回归分析证实了心理状态与个性关系,主要表现在N维度关系密切,其次为P维度和E维度。
周玉萍马运荣张传芝卢世臣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与轴Ⅱ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DSM-IV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Ⅱ)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结果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共病率分别为32.3%、29.4%、22.5%。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别为45.43±8.34、46.92±10.21、17.98±5.64、13.93±4.81、10.53±3.72、13.98±4.18,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抑郁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以及消极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抑郁障碍的形成有关。
李玉娥周玉萍王玉革
关键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消极型共病率
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共病的研究日趋增多 ,特别是关于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关系 。
周玉萍刘霞
关键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预后精神疾病
抑郁症述情障碍与认知应对策略的关系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发作期抑郁症述情障碍与认知应对策略的特征。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量表(TAS-20)中文版、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对143例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9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结果:抑郁症组TAS-2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CERQ-C中责难自己、接受、沉思、灾难化、责怪他人因子分高于对照组,理性分析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患者住院与他人交流、与家人的感情等依次进入TAS-20因子I的回归方程;父母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依次进入TAS-20因子II的回归方程;受教育年限、CERQ接受因子等依次进入TAS-20因子III的回归方程;与他人的交流、与家人的感情等依次进入TAS-20总分的回归方程。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与不良的认知应对策略。认知应对策略、性别、受教育年限等为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李武李龙飞周玉萍胡春凤
关键词:抑郁症述情障碍
心理剧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8
2002年
目的 :探讨心理剧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心理康复作用。方法 :采用 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12例 ,在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仅对研究组辅以心理剧治疗 ,4周为一个疗程 ,采用自尊量表 (SES)和自卑感量表 (FIS)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和两组相互对照。结果 :研究组心理剧治疗后SES评分明显增高而FIS评分明显减低 ,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显著性 (P均 <0 0 1)。心理剧治疗后研究组疗效明显 ,且与对照组比较 ,SES评分升高而FIS评分减低 ,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P均 <0 0 5 )。治疗前后两组SES和FIS得分差值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显著性 (P均 <0 0 1)。结论 :心理剧治疗有助于消除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卑心理 。
周玉萍唐文忠
关键词:心理剧治疗精神分裂症自尊水平心理康复
缓解期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认知应对策略关系的初步研究
李武翟金国李龙飞周玉萍
抑郁症治疗前后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6
2010年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入组的130例患者给予抗抑郁剂辅以认知行为为主的心理干预治疗4周以上,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CERQ-C)、Beck抑郁自评量表(Beckdepressioninventory,BDI)评定治疗前后的认知应对策略及抑郁情绪,分析二者的变化及可能的关系。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组的BDI总分、CERQ-C不适应性策略总分、CERQ-C的责难自己、沉思、积极重新关注、灾难化、责难他人因子分降低(t值依次为28.23、9.89、4.65、8.75、2.90、8.17、8.54,P均小于0.05),积极重新评价因子分升高(t=-3.95,P<0.01)。治疗前BDI总分与CERQ-C的沉思、灾难化因子分呈正相关(r=0.35,P<0.01;r=0.25,P<0.01);治疗后BDI总分与CERQ-C责难自己、沉思、灾难化因子分呈正相关(r值依次为0.18、0.44、0.30,P均小于0.05),BDI减分与沉思、灾难化及责难他人因子治疗后的减分呈正相关(r值依次为0.25、0.23、0.26,P均小于0.01)。结论抗抑郁剂结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应对策略得到改善,不良的认知应对策略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李武胡春凤周玉萍张增翟金国张欣李龙飞
关键词:抑郁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