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东 作品数:50 被引量:223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建筑科学 理学 更多>>
探究式实验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8年 介绍了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水处理综合实验中探究式实验的开展和评价。学生通过选题、设计,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实验主题涵盖污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环境修复。实验结束,学生每人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以对传统实验与探究式实验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进行比较,评价探究式实验的有效性。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认可探究式实验,并认为探究式实验有助于其理解环境基本概念及应用。此外,实验分组的大小以及选题标准都不影响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 周海东 詹咏关键词:调查问卷 环境工程 工程教育 人工生态系统对城市河流中抗生素和ARGs的去除 被引量:9 2021年 通过室内模拟河道系统,以阿奇霉素(AZM)、磺胺甲唑(SMZ)、环丙沙星(CIP)和四环素(TCY)这4种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磺胺类(sul1和sul2)、四环素类(tetX和tetM)、喹诺酮类(qnrS和qnrD)、大环内酯类(ermB)和16S rDNA为目标物,研究2种挺水植物和铜绿微囊藻组合(菖蒲+灯芯草、藻+灯芯草、藻+菖蒲和藻+菖蒲+灯芯草)的人工生态系统不同介质(水相、泥相和植物)中抗生素的变化特性、对常规污染物(COD、NH_(4)^(+)-N、TP和TN)的去除效果以及在水相和泥相中ARGs的分布和去除效果.并通过物料衡算计算目标物的实际去除率,以及分析水相和泥相中ARGs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COD、NH_(4)^(+)-N、TP和TN去除率范围分别为60.2%~74.8%、63.4%~77.4%、64.0%~73.2%和46.8%~54.8%;对水相中抗生素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藻+菖蒲+灯芯草组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对4种抗生素去除率最好;对泥相中抗生素去除率依次为TCY>CIP>AZM>SMZ,其中藻+菖蒲+灯芯草组合对TCY去除率达到53.5%;对抗生素的实际总去除率大小依次为藻+菖蒲+灯芯草>藻+灯芯草>藻+菖蒲>菖蒲+灯芯草.4类ARGs去除效果较明显,水相中的去除率要高于泥相;ARGs与常规污染物以及抗生素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其中水相中tetX与环境因子、泥相中AZM与之对应ARGs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ARGs既可以在对应抗生素压力下选择,也可以在其他类型环境压力下选择,抗生素含量并不是直接影响ARGs的传播.本研究表明挺水植物和铜绿微囊藻组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作为净化水质和改善城市河流中抗生素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 周海东 黄丽萍 陈晓萌 李丹妍 李昕 崔锦裕关键词:挺水植物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铜绿微囊藻 城市河流 污泥与秸秆共基质中温两相厌氧消化特性 被引量:5 2019年 以污泥和秸秆为共基质,以沼气产量、ρ(VFA)(VFA为挥发性脂肪酸)和CODCr去除率等为指标,探究污泥与秸秆配比(以CODCr计,质量比分别为1∶0、1∶1、2∶1、3∶1)对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以及最佳配比时SRT(污泥停留时间)对产甲烷相厌氧消化稳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污泥试验组相比,添加秸秆试验组的厌氧消化效能均较好;污泥与秸秆的最佳配比为2∶1,该稳定状态下产酸相CODCr的去除率最高,为17. 5%,ρ(VFA)为752 mg/L;产甲烷相CODCr的去除率为33. 5%,ρ(VFA)为250 mg/L,产气量为47. 7 m L/d,总体运行效能较高.在最佳污泥与秸秆配比(2∶1)并设定产甲烷相反应器的SRT为20 d时,稳定状态下产甲烷相各组分的变化情况:CODCr去除率为41. 20%,ρ(VFA)为238 mg/L,产气量为51. 3 m L/d,沼气产率为8. 4 m L/(d·g).研究显示,当控制污泥与秸秆配比为2∶1、SRT为20 d时,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果良好. 周海东 刘积成 王莹莹 应桢西关键词:两相厌氧消化 沼气产量 MBR和SBR去除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对比研究 2013年 采用模拟生活污水,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MBR与SBR对7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内分泌活性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投加的内分泌干扰物不影响MBR和SBR的稳定运行;对于目标物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双酚A(BPA)、4-壬基酚(4-NP)和4-辛基酚(4-OP),MBR和SBR对它们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差别;但MBR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 n EO,n平均约为1.5)和17α-炔雌醇(EE2)的去除效果较SBR更佳且更稳定。此外,MBR对内分泌活性的去除效果也较SBR更优。 周颖君 周海东 薛文超 陈健华 黄霞关键词:内分泌干扰物 MBR SBR 一种太阳能利用的多功能生态浮岛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太阳能利用的多功能生态浮岛,包括浮床单体;浮床单体上设置通信装置、工作系统、太阳能供电装置和远程控制系统;太阳能供电装置供电至工作系统和通信装置;工作系统通过通信装置连通远程控制系统。本发明通过太阳能供电... 周海东 陈晓萌 李丹妍 黄丽萍 曹正操 刘志勇文献传递 EK-PRB对Pb(Ⅱ)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9 2020年 通过一种可变换阵列式电极的电动-可渗透反应墙(EK-PRB)装置,以沸石+粉煤灰组合为PRB材料,研究了电压梯度和土壤含水率在EK-PRB修复Pb(Ⅱ)污染土壤的过程中对于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过程中,修复周期定为5 d,设置了不同的电压梯度(1.5,2.0,2.5 V/cm)和含水率(25%,30%,35%),进行了9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电压梯度、增大含水率对于Pb(Ⅱ)去除效果均具有增强作用,由此得出了以沸石+粉煤灰作为PRB材料时,EK-PRB修复Pb(Ⅱ)污染土壤的含水率和电压梯度最佳组合,即在电压梯度和含水率分别为2.5 V/cm和35%时,Pb(Ⅱ)的修复效果最好,去除率最高达到了80.7%。证明了沸石和粉煤灰作为组合材料时,EK-PRB联合修复技术在处理Pb(Ⅱ)污染高岭土时的可行性,可以为EK-PRB在PRB材料的改性和创新上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依据。 许佳慧 周海东 吕叔锋 刘志勇关键词:重金属 电动修复 高岭土 可变换阵列式电极的土壤重金属修复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换阵列式电极的土壤重金属修复装置,土壤室环绕中心电极室布置,且土壤室与中心电极室之间形成同心圆,同心圆中垂直于电场方向设置可渗透反应墙(PRB),且中心电极室与PRB构成同心圆,中心极室与PRB的墙体之... 周海东 吕叔锋 陈晓萌 许佳慧 应桢西文献传递 PPCPs在水环境中的风险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15年 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因被广泛使用而在环境中大量残留,其引起的水环境风险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针对PPCPs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综述了水环境中PPCPs的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水环境中PPCPs的毒理效应研究;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机理;有效的检测方法及其在水环境中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最后,进一步对水环境中PPCPs的风险控制研究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 纪桂霞 王学连 周海东 张倩倩 张庆俊关键词:PPCPS 毒理效应 迁移 苏州河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2024年 沿苏州河水流方向设置13个采样点进行3次采样,分析苏州河中As、Cd、Cr、Cu、Pb、Zn的分布,采用主成因分析和冗余分析,评价了苏州河水相及沉积相中微生物的稳定性以及重金属对微生物的影响。通过计算健康风险指数、内罗梅指数、地累积指数和重金属分配系数,评价了地表水中重金属对暴露人群存在的风险以及流域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水相中主要为Zn、Pb、Cu,沉积相中Zn质量浓度最高;研究流域的物种丰富度变化甚微;As和Cr对成人和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癌风险,Cd的潜在生态危害最大。 吴天雨 周海东 王祖心 江苏祺 邓纪新 赵子明关键词:地表水 沉积相 重金属 微生物 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污染的电动-可渗透反应墙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0年 基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介绍了一种新兴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即电动-可渗透反应墙(EK-PRB)联合修复技术,阐述了其原理简单易行、应用范围广并存在潜在应用价值的特点,重点叙述了EK-PRB联合修复污染土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一步归纳了该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实际土壤修复的特点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指出EK-PRB联合修复技术在土壤修复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吕叔锋 周海东 许佳慧 陈晓萌 应桢西关键词:土壤污染 土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