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通华
- 作品数:42 被引量:45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一种冻土土壤取样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冻土土壤取样器,包括手轮、连接杆、取样筒及取样头,手轮的中心固定设置在连接杆的顶部,连接杆的底端与取样筒的顶部固定连接,取样头卡接在取样筒的底部外侧,且取样头的底端与取样筒的底端相平行;取样筒为两瓣式...
- 乔永平赵林吴通华岳光阳胡国杰
- 文献传递
- 长江源区五道梁的土壤热状况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是寒区陆面物理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五道梁能量收支观测站1993年9月~2000年12月份实测辐射及土壤热通量资料结合五道梁气象站1961-2010时段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 a来该地区活动层土壤的热状况。结果表明:五道梁地区土壤热通量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80年代,土壤热通量小于0.0 W/m2,活动层土壤以放热为主,自90年代以来,土壤热通量大于0.0 W/m2,活动层土壤以吸热为主。过去50 a中该地土壤热通量呈现增大趋势,平均每10 a土壤热通量增大0.31 W/m2。土壤热通量随净辐射的增大而增大。土壤热平衡系数的变化特点与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点一致。60~80年代,活动层土壤热平衡系数<1,该地区冻土相对比较稳定,而自90年代以来此间土壤热平衡系数<1,表明该地多年冻土呈现出退化迹象。活动层土壤热平衡系数可表示为气温、地表温度及水汽压的函数。
- 李韧赵林吴通华丁永建肖瑶焦永亮孙琳婵史健宗
- 关键词:土壤热通量
- 近40a来青藏高原地区总辐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22个日射站近40a的总辐射及日照百分率资料确定了Angstrom-Prescott模型(APM)系数,结合高原及毗邻地区116个地面站的资料估算了高原地区近40a的总辐射.结果表明:高原主体光照充沛,年均日照时数可达3000h以上,有较好的利用前景;总辐射40a平均年总量在高原西部为高值区,此高值带向东北和东南延伸,其中北支可抵达内蒙古高原.年代际变化在高原及周边地区不一致,但从整体上看,总辐射距平值60、70年代为正值,表明这一时期高原总辐射增大;80、90年代总辐射距平为负,这一时期总辐射减小.火山活动是该时段总辐射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辐射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海拔、日照百分率的增大而增大.纬度、海拔、日照3个因子中,日照是总辐射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纬度对总辐射影响较大,海拔对总辐射影响较小;高原地区总辐射变差系数大值区在高原西部.就平均状况而言,高原地区总辐射变差系数仅为0.031,表明高原地区总辐射波动相对较小,总辐射较稳定.
- 李韧赵林丁永建吴通华肖瑶辛羽飞孙琳婵胡国杰邹德富焦永亮秦艳慧
- 关键词:青藏高原总辐射天文辐射日照百分率变差系数
- 一种温湿度测量仪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温湿度测量仪,包括测量仪主体、探针及控制中心,探针通过测量仪主体底端的探针接口与测量仪主体连接,控制中心位于测量仪主体的腔室内;探针外壁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温度感应器及湿度感应器,探针接口底端还固定连接有...
- 乔永平史健宗赵林吴通华刘广岳田黎明
- 文献传递
- 一种冻土土壤取样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冻土土壤取样器,包括手轮、连接杆、取样筒及取样头,手轮的中心固定设置在连接杆的顶部,连接杆的底端与取样筒的顶部固定连接,取样头卡接在取样筒的底部外侧,且取样头的底端与取样筒的底端相平行;取样筒为两瓣式取样...
- 乔永平赵林吴通华岳光阳胡国杰
- 文献传递
- 基于光谱反演的青藏高原1982年到2014年植被生长趋势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植被在陆地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集中于分析植被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拥有大面积高海拔区域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其植被生长状况对全球变暖现象十分敏感。而由光谱的可见光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反演产生的NDVI,则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最有效工具之一。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利用2000年到2014年的MODIS资料将GIMMS NDVI数据集从1982到2006年的时间序列扩展至2014年。相比已有的研究,因考虑了尺度变化引起的残差,NDVI扩展数据集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可以为今后不同NDVI数据集耦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利用1982年到2014年的NDVI新数据集可以发现以下结果: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的生长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0.000 4yr^(-1),r^2=0.585 9,p<0.001),春、夏和秋季的增长率分别为0.000 5(r^2=0.295 4,p=0.001),0.000 3(r^2=0.105 3,p=0.065)和0.000 6(r^2=0.436 7,p<0.001)。因高原植被生长,促进该区域碳积累效应,故青藏高原植被在1982到2014年间是一个稳定的碳吸收区。结合高原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植被生长状况增长的原因,虽二者都具有增长趋势,不过生长季及春、夏和秋季的NDVI变化状况同温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各区域植被增长趋势同温度、降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 王志伟吴晓东岳广阳赵林王茜南卓铜秦彧吴通华史健宗邹德富
- 关键词:植被变化青藏高原NDVI温度降水
- 利用水化学识别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上限处地下冰的补给来源
-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使得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水分时空分布特征显著变化,深刻影响区域水循环过程,急需了解及预测气候变暖情景下的冻土区水循环机理。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分稳定同位素因经历多次冻融循环,同位素分馏作用显著,稳定...
- 王蔚华吴通华
- 关键词:水化学地下冰补给来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
- 一种温湿度测量仪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湿度测量仪,包括测量仪主体、探针及控制中心,探针通过测量仪主体底端的探针接口与测量仪主体连接,控制中心位于测量仪主体的腔室内;探针外壁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温度感应器及湿度感应器,探针接口底端还固定连接有一伸...
- 乔永平史健宗赵林吴通华刘广岳田黎明
- 文献传递
- 近30年来青藏高原西大滩多年冻土变化被引量:64
- 2003年
- 结合1975年已有勘探资料,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北界西大滩进行了雷达勘探。勘探发现,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北界发生较大规模的多年冻土退化,多年冻土面积从1975年的160.5 km2退化成现在的141.0 km2,缩小约12%;开始出现多年冻土的最低高程为4 385 m,比1975年升高了25 m。近30年来研究区的气候变化是造成北界多年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相同气候背景下,多年冻土腹部地温有升高,但在30年尺度上不会发生明显的退化。本次冻土区域调查的结果可为检验冻土-气候关系模型的可靠与否提供依据。
- 南卓铜高泽深李述训吴通华
- 关键词:多年冻土冻土退化融区
- 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马衔山残存的多年冻土被誉为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活化石".自1986年发现多年冻土存在至今,多年冻土发生了严重的退化,活动层厚度增大,面积由原来的0.16 km2减少到现在的0.134 km2.本文基于马衔山多年冻土区的实际监测资料分析了气温、地表温度和N系数随时间变化特征以及活动层温度、土壤含水量的时空特征.根据2010-2013年马衔山多年冻土区的日平均地表温度和土壤参数实测及实验室分析资料,利用X-G算法模拟了马衔山多年冻土的冻融过程,并模拟得到4年的活动层厚度均比实测值小,这可能与活动层底部较高的未冻水含量有关.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泥炭层和含水量对活动层厚度的影响,泥炭层越厚,其隔热作用越强,活动层厚度越小;反之,活动层厚度越大;含水量越高,土壤的容积热容量越大,活动层厚度越小;反之,活动层厚度越大.
- 刘文惠谢昌卫赵林吴通华李韧王武乔永平
- 关键词:含水量泥炭层活动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