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赫嫔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同位素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质谱
  • 2篇硼同位素
  • 1篇电感耦合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电离
  • 1篇电气石
  • 1篇毒重石
  • 1篇毒重石矿床
  • 1篇氧同位素
  • 1篇有机质
  • 1篇质谱法
  • 1篇质谱法测定
  • 1篇石矿
  • 1篇碳氧同位素
  • 1篇剖面
  • 1篇热电离
  • 1篇组构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吴赫嫔
  • 2篇晏雄
  • 2篇魏海珍
  • 2篇蒋少涌
  • 1篇陈永权
  • 1篇凌洪飞
  • 1篇杨爱华
  • 1篇濮巍
  • 1篇李达
  • 1篇颜妍
  • 1篇皮道会
  • 1篇杨競红
  • 1篇罗莉
  • 1篇王丹

传媒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岩石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硼硅酸盐矿物硼的化学分离纯化与同位素测定方法被引量:9
2012年
采用碱熔法分解电气石样品,研究了3种不同纯化分离方法对硼回收和同位素测定的影响。实验表明:电气石中富含的Fe^(3+)和Al^(3+)对甲亚胺-H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硼含量有较大干扰,并在硼特效树脂交换分离中形成氢氧化物沉淀,阻塞交换柱;同时吸附溶液中硼元素造成回收率降低。本实验依次采用阴/阳离子混合树脂,硼特效树脂和阴/阳离子混合树脂三步离子交换进行电气石样品的纯化分离方法,实现了复杂基体中硼的完全回收(回收率99%)。在TIMS(Triton TI)采用H3和H4法拉第杯,并通过优化Zoom Optics参数(Focus Quad:15;Dispersion Quad:-85)实现静态双接收硼同位素组成测定。本方法对NIST SRM 951标准样品测定结果为^(11)B/^(10)B=4.05044±0.00012(2σ,n=8,1μg B),测定内外精度优于传统的动态峰跳扫。NIST SRM951测定结果为-0.3‰,表明预处理过程中无硼同位素分馏效应。天然样品硼同位素组成分别采用静态多接收PTIMS-Cs_2BO_2^+法和MC-ICP-MS测定,数据点基本分布在1:1线上,说明MC-ICP-MS测定结果与PTIMS方法结果相一致。
晏雄蒋少涌魏海珍颜妍吴赫嫔濮巍
关键词:离子交换电气石硼同位素
秦岭大巴山地区紫阳毒重石矿床成因:矿石组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证据被引量:8
2012年
秦岭大巴山地区钡矿资源极为丰富,以蕴含世界罕见的层状毒重石矿床为特色。本研究在紫阳毒重石矿床中发现了玫花瓣状结构,经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玫花瓣体由板柱状重晶石呈放射状排列而成,与前人报道的矿物组成明显不同。紫阳灰黑色毒重石矿石有较高的V、Ni、Cr、U、Mo含量,较低的Th/U比值(<0.04),较高的V/(V+Cr)比值(>0.8)和V/(V+Ni)比值(>0.9),指示寒武纪紫阳毒重石矿床的沉积环境为较还原的环境。紫阳毒重石矿石的C同位素分布在-10.9‰~-16.0‰,O同位素分布在18.1‰~22.3‰之间,表明毒重石中CO32-是有机质通过氧化作用或脱羧基(生物有机质降解)作用提供的低13C的碳与同期海水提供的高13C的水溶性HCO3-或CO32-的混合来源。综合研究表明,该区毒重石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寒武纪早期的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有关。
罗莉皮道会杨競红吴赫嫔
关键词:毒重石矿床碳氧同位素南秦岭
热电离质谱法测定硼同位素过程中引起同质异位素干扰的有机质成分研究
硼同位素作为一种灵敏的示踪剂,广泛地用于解决一些地质、地球化学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如何获得高精度的硼同位素数据一直是人们努力的一个方向。特别是当待测样品中有有机物质存在时,无论对负离子(NTIMS)或正离子(PTIM...
吴赫嫔蒋少涌魏海珍晏雄
关键词:地球化学硼同位素
文献传递
皖南休宁蓝田剖面埃迪卡拉系皮园村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4
2013年
该文运用多种沉积地球化学指标结合地质事实,对埃迪卡拉纪晚期沉积于皖南蓝田地区的皮园村组硅质岩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皮园村组硅质岩具有海相沉积硅质岩典型的微晶石英结构和较高的SiO2含量,同时具有Fe/Ti>20,Al/(Al+Fe)<0.4和Eu正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Al-Fe-Mn图解认为,硅质岩含有来自海底热液流体的组分,而接近现代开阔洋海水的Y/Ho比值和海水型稀土配分特征则显示沉积水体主要为海水。硅、氧同位素在地层序列上无趋势性变化和较高δ30Si值指示硅质岩是由海水中的溶解态硅化学沉积形成,而不是由海底热液直接沉淀形成。氧同位素温度计也表明硅质岩形成于当时常温的海水环境。上升流使得混合了海底热液而富硅的底层海水上涌,运移至离喷口较远的相对偏酸性海域,导致局部海水硅过饱和而发生二氧化硅沉淀。皮园村组产出大量藻纹层和微体化石,并在顶部见有保存完好的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Palaeopascichnus jiumenensis,表明本海域生产力旺盛,生物和有机质降解作用产生的酸类物质可能降低了海水中溶解硅的溶解度,间接促进了硅质岩的沉积。
何天辰凌洪飞陈永权李达杨爱华王丹吴赫嫔
关键词:硅质岩地球化学埃迪卡拉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