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
- 作品数:35 被引量:214H指数:8
-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mPEG-PLGA-BSA-FITC-NPs纳米载体体外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估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构建并获得mPEG-PLGA-BSA-FITC-NPs载蛋白复合物,评估mPEG-PLGA载体体外递送目的蛋白对Hela细胞的有效率及安全性,以筛选适用于内耳疾病治疗的理想的、具有缓释特性的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递送载体材料。方法:应用mPEG化学修饰PLGA纳米材料作作为递送载体,携带标记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体外转导Hela细胞,选择不同的时间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递送效率并对阳性细胞计数,计算评估递送有效率,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mPEG-PLGA-BSA-FITC-NPs载体复合物的体外细胞安全性。结果:mPEG-PLGA-BSA-FITC-NPs呈现经典纳米尺寸大小,包封率达到(51.2±2.3)%,且具有持续、缓慢释放的特性,在优化的体外递送条件下,mPEG-PLGA-BSA-FITC-NPs体外递送蛋白有效率最高达到了63.7%以上;同时,在mPEG-PLGA-BSA-FITC-NPs递送效率达到最佳的条件下,细胞安全性为85.7%。结论:mPEG-PLGA-BSA-FITC-NPs纳米复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安全有效的纳米蛋白递送载体材料,能够成功携带靶向蛋白体外递送细胞,且具有缓慢释放特性,能够为未来应用纳米材料进行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提供良好的载体系统。
- 陈志婷吴南邓雄威王方园李坤郭维维刘日渊袁硕龙张嘉坤杨仕明
- 腺相关病毒在耳聋基因治疗上的应用被引量:6
- 2016年
- 由于腺相关病毒具有独特的载体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基因治疗中。大量文献表明,腺相关病毒可以携带目的基因通过不同手术途径成功导入遗传性耳聋动物模型,在毛细胞,血管纹,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等成功表达,实现形态学和功能学的恢复。本文总结应用腺相关病毒进行耳聋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突出其优势,总结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为未来腺相关病毒在耳聋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 史珣贝吴南郭维维杨仕明林昶
- 关键词:腺相关病毒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
- 听神经病的诊断和干预被引量:8
- 2017年
- 临床上不同种类的听力损失根据其病理机制、听觉言语能力损失特点不同,需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治疗和干预。与常见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不同,近年来逐步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听神经病(AuditoryNeuropathy,AN),迄今为止尚无较为透彻的研究和相对标准、有效的治疗办法。
- 冀飞吴南
- 关键词:听神经病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干预病理机制言语能力传导性
- 耳源性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病例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分析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7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并确诊为中耳炎合并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术中探查结果、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者院外均有头痛、高热等病史,入院时不明显。3例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3例为术前疑诊,术中确诊。6例均为中耳胆脂瘤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9年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和中耳胆脂瘤均无复发。结论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重要依据,手术彻底清除乙状窦周围病变结合抗生素治疗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耳胆脂瘤患者,有相关症状时,须警惕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
- 李瑞香吴南侯昭晖
- 关键词:手术
- 三同转染方法转染mathl基因效率
- 本研究比较腺病毒、脂质体、纳米材料三种不同类型的载体体外携带目的基因Mathl对HEK-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的大小,以期筛选理想的基因转染载体材料。
- 吴南
- 关键词:转染效率
- 文献传递
- 攻克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难题的基础研究被引量:35
- 2013年
- 内耳感觉细胞的损伤会导致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等替代治疗方法不能重建受损的听觉生理结构并最终恢复正常的听觉生理功能。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的根本方法,是内耳感觉细胞的修复或再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取得诸多令人可喜的进展。已有多种方式通过对听觉系统发育的关键调控基因进行操作,获得了内耳感觉细胞的保护、增殖和分化,并进一步实现了听功能的部分恢复。本篇述评将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集中介绍杨仕明课题组近10年为攻克感音神经聋治疗难题的基础研究工作。首先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重点项目支持下,建立了耳聋动物新模型,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为耳聋干预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第二,在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探索了内耳基因治疗的可能性,为了最终临床应用正在解决诸多技术瓶颈,如高效安全的内耳递送技术,尤其是生物活性分子的递送载体;第三,在国家973听觉干细胞项目以及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资助下,基于耳聋干细胞治疗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突破。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基因操作、基因治疗、分子治疗还是干细胞治疗,有效干预策略的建立都需要充分阐述内耳分子病理的发病机制,从而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和最佳的干预时间窗。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将倾向于多元素联合和个体化干预模式,并成为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最前沿领域。
- 杨仕明吴南
- 关键词:耳聋分子病理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
- 乙状窦前-面后-迷路下入路切除侵犯桥小脑角的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1例
- 2022年
- 本文报道一例源于颈静脉孔区并同时向颅内外侵犯的舌咽神经鞘瘤病例,患者为青年男性,以耳闷伴耳鸣及听力下降为主诉,术前行颞骨CT、颅脑增强MRI及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乙状窦前-面后-迷路下入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同时保留了患者的听力和面神经功能,术后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
- 吴南陈继跃申卫东申卫东
- 关键词:桥小脑角颈静脉孔区耳闷迷路
-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评价被引量:4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57例(84耳)诊断为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并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3,6,9和12月时的咽鼓管功能评分(eustachian tube score,ETS)的对比分析及同期咽鼓管功能问卷(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7,ETDQ-7)调查,对其术前,术后1,3,6和12月进行得分均值比较。结果 ETS评分术前和术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ETS评分从术前0.5提高到3.0,术后3月为4.5,术后1月和12月均为5.0,术后的有效率为83.9%;ETDQ-7评分术前和术后对比都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由术前的4.50±1.07降至2.65±1.24,术后12月时为2.71±1.39,术后1月和3月为2.30±0.92,其中患者的主观有效率为84.3%。结论 BET在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中,操作简易,安全有效,有效率大于80%。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趋于稳定。ETS评分和ETDQ-7评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对于降低咽鼓管功能障碍在中耳手术的术后效果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 侯昭晖李瑞香吴南李思阳孙丽焦青山杨仕明
- 关键词:咽鼓管咽鼓管功能障碍ETS
- 不同类型载体对内耳细胞基因转染的比较研究
-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的载体携带报告基因对内耳细胞的转染效率,评估其细胞毒性,并与常用的基因转染载体进行比较,筛选理想的基因载体。方法使用重组腺病毒、LipofectamineTM2000、活化的树状聚合物纳米材料为转染载体,...
- 吴南
- 38例岩尖胆脂瘤临床诊疗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岩尖胆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8例岩尖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8例患者中,33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单侧听力下降及面瘫,其中27例先出现听力下降,后出现面神经麻痹,6例发病初期以面瘫为主要表现;217例患者伴有持续性高调耳鸣,4例伴有剧烈耳痛,15例伴有眩晕;3所有患者高分辨率CT均可见岩尖骨质破坏,同时MRI提示岩尖存在占位性改变;4术中彻底清除病变,12例患者行颅中窝进路行胆脂瘤切除术,23例患者行迷路-耳蜗入路,3例在鼻内镜下行岩尖胆脂瘤切除术,7例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8例患者行面神经减压术,1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3例行耳大神经移植术,随访1~2年,未见复发。结论:岩尖胆脂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高分辨率CT及MRI在岩尖胆脂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根据胆脂瘤的分类、部位以及患者听力、面神经功能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策略。
- 陈志婷吴南王方园李坤任丽丽李佳楠杨仕明
- 关键词:岩尖胆脂瘤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