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蓓蓓

作品数:8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淋巴
  • 7篇淋巴瘤
  • 6篇细胞
  • 5篇细胞淋巴瘤
  • 5篇儿童
  • 4篇遗传学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病理
  • 3篇伯基特淋巴瘤
  • 2篇性成熟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免疫
  • 2篇免疫表型
  • 2篇基因
  • 2篇分子
  • 2篇分子遗传学
  • 2篇B细胞
  • 2篇B细胞淋巴瘤
  • 2篇表型
  • 2篇病理学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江西省儿童医...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吕蓓蓓
  • 6篇宫丽平
  • 4篇杨文萍
  • 3篇周小鸽
  • 3篇谢建兰
  • 3篇郑晓丹
  • 2篇徐红艳
  • 2篇曾松涛
  • 2篇肖强
  • 2篇朱才娣
  • 2篇黄慧
  • 2篇邹音
  • 2篇钟华生
  • 2篇吴艳
  • 1篇李楠
  • 1篇高子芬
  • 1篇邓庆强
  • 1篇梅雪
  • 1篇任丹
  • 1篇王苗

传媒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白血病.淋巴...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ASEBV+T/NK—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EBV感染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经过HE染色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对20例ASEBV+T/NK—LPD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1)男15例,女5例,中位年龄34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8.7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18/20)、肝脾大(18/20)、淋巴结肿大(17/20);17例随访中11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9个月。(2)组织病理学特点:淋巴结T区明显增宽至弥漫成片,淋巴滤泡不同程度地减少或消失。病变中细胞种类多样至相对单一,以中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大细胞散在其中。淋巴细胞多数异型性不明显,少数轻或中度异型。6例被膜增厚,9例可见局灶或片状坏死及核碎;3例可见噬血细胞现象;另外,肝、脾、肠黏膜、扁桃体和骨髓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3)免疫表型特点:20例都表现出T细胞明显多于B细胞,很多细胞表达颗粒酶B或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仅1例CD56阳性。14例CD4/CD8检测病例中8例以CD8阳性细胞为主,5例以CD4阳性细胞为主,i例CD8和CD4阳性数量相当。(4)全部病例EBER均阳性。阳性细胞最多的区域数量在30~300个/HPF,绝大多数病例中EBER阳性细胞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扩大的T区。(5)TCR基因重排显示该病细胞群体中既有多克隆(4/7)也有单克隆(3/7)。结论ASEBV+T/NK—LPD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淋巴结及肝脾大;淋巴结以T区扩大和轻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往往死于器官衰竭和出血。
郑晓丹周小鸽金妍谢建兰魏雪静陈书媛梅雪宫丽平吕蓓蓓
关键词:疱疹病毒4型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成年人免疫表型分型
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遗传学异常与临床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从基因组水平探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21例儿童BL病例进行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及EB病毒(EBV)感染的检测;采用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对21例BL患儿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获得或缺失进行检测,分析aCGH检测结果与BL患儿的EB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90.5%(19/21)的BL患儿存在染色体水平的改变,并且染色体的获得多于缺失。其中超过40%的病例存在小片段DNA的获得,部位为3q21.1、5p13.2、19q13.32、12@3.1、14q32.33、6q27、20p13、20p11.21。42.9%(9/21)的患儿存在14q24.2大片段DNA的获得,42.9%(9/21)的患儿存在14q32.33大片段DNA缺失。EBV(+)和EBV(-)两组染色体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L患儿中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分子遗传学变化,EBV(+)和EBV(-)BL之间染色体片段的改变无差异。大部分BL病例存在14q大片段的DNA缺失与获得,其可能与BL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
王苗苏里亚杨文萍吕蓓蓓宫丽平
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比较基因组杂交EB病毒儿童
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目的:   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是对儿童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类淋巴瘤,主要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
吕蓓蓓
关键词:儿童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子遗传学
CD30阴性/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2
2011年
患者女,5岁。2010年1月初开始出现高热,间断发热,最高可达41℃,伴有乏力、呼吸困难,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1月中旬发现双侧颈部淋巴结同时肿大,大小约1.7cm×2.0cm×3.0cm,质中偏硬,压痛,活动度差。
李楠任丹吕蓓蓓谢建兰郑晓丹宫丽平周小鸽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30ALK阳性阴性间断发热
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总结中国儿童各类型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其诊断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7例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L)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介于BL和DLBCL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L/DLBCL)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BL的bcl-2和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3%(2/66)和17%(12/71),DLBCL分别为50%(4/8)和63%(5/8),BL/DLBCL分别为50%(4/8)和63%(5/8)。BL、DLBCL和BL/DLBCL的Ki-67平均值分别为(93±4.4)%、(83±14.3)%和(80±11.5)%。BL、DLBCL和BL/DLBCL的c—myc基因易位的比例分别为98%(79/81)、38%(3/8)和50%(4/8)。38%(3/8)的DLBCL和25%(2/8)的BL/DLBCL存在bcl-6基因的多拷贝,BL与DLBCL之间、BL与BL/DLBCL之间bcl-2、MUM1和Ki-67平均值的差异及c—myc基因易位和bcl-6基因多拷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综合分析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儿童BL/DLBCL可能是DLBCL的一个亚型。CD10^+、bcl-6^+、bel-2^-.Ki-67〉90%、伴有IGH/c-myc重排、不伴有bcl-2和bcl-6重排时,支持BL的诊断;bcl-2^+、Ki-67为50%-90%,同时伴有bcl-6基因的多拷贝时,支持DLBCL或BL/DLBCL的诊断。
吕蓓蓓周春菊杨文萍高子芬薛学敏宫丽平
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儿童
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 研究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B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64例儿童BL和6例儿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myc、bcl-2、bcl-6、IgH、myc/lgH及bcl-2/IgH基因重排的情况.根据细胞起源分类分为生发中心组(GC组)、生发中心晚期组(late-GC组)、生发中心后组(post-GC组).结果 BL表达CD20(64例)、CD10(63例)、bcl-6(62例)、MUM1(15例)、bcl-2(0例).GC组49例(76.6%)、late-GC组14例(21.9%)、post-GC组1例(1.6%).c-myc基因断裂54例(93.1%);IgH基因断裂48例(82.8%);c-myc与IgH基因同时断裂并myc/IgH基因易位46例(85.2%);c-myc基因断裂、IgH和myc/IgH基因正常4例(7.4%);c-myc、IgH和myc/IgH基因均正常4例(7.4%);bcl-2基因正常61例(100%);bcl-6基因正常59例,1例断裂并扩增具有B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同时具有c-myc基因断裂,将病理诊断修改为介于DLBCL和BL之间的未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DLBCL/BL).6例DLBCL中c-myc基因断裂2例;2例bcl-6基因扩增,其中1例伴c-myc基因断裂;无bcl-2/IgH基因重排.结论 儿童散发性BL大多数来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c-myc基因的断裂是其主要分子遗传学改变.应用FISH进行多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儿童B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杨文萍黄慧宫丽平吴艳徐红艳邹音吕蓓蓓钟华生邓庆强肖强曾松涛朱才娣
关键词:儿童伯基特淋巴瘤
淋巴结NK/T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2010年
患者男,33岁。左上臂内侧、腋下包块2个月余,伴发热50d于2009年10月7日收入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上臂内侧及腋下包块,于当地医院针吸细胞涂片示“(左侧上臂内侧)大量淋巴细胞,增生活跃;(腋下)大量炎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
王刚平王珊珊郑晓丹谢建兰吕蓓蓓周小鸽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淋巴结上臂内侧淋巴细胞腋下
儿童腹腔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与EBER特征及其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按WHO(2008年)淋巴瘤分类标准分析74例儿童腹腔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制备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和c—myc基因荧光原位杂交,观察CD20、CD79a、CD3、CD10、bcl-6、MUM1、bcl-2、CD43、CD38和硒-67蛋白的表达和EBER表达特征,并区分伯基特淋巴瘤(B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介于BL和DLBCL之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DLBCL/BL)病理类型,在DLBCL中再区分其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的分化特征。结果儿童腹腔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中BL为65例(87.8%),DLBCL为4例(5.4%),DLBCL/BL为5例(6.8%)。临床以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及肠套叠为主要发病症状。BL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20(65例)、CD79a(65例)、CD10(63例)、bcl-6(62例)、MUM1(15例)、CD43(46例)和CD38(63例);不表达CD3、bcl-2;27例(41.6%)EBER阳性;54例(93.0%)c-myc基因位点断裂。DLBCL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20(4例)、CD79a(4例)、CDIO(3例)、bcl-6(2例)、MUM1(2例)、bcl-2(3例)、C1M3(2例)、CD38(2例);不表达CD3;其中2例GCB,2例non—GCB;EBER阴性;1例c—myc基因位点断裂。DLBCL/BL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20(5例)、CD79a(5例)、CD10(5例)、bcl-6(4例)、MUM1(3例)、CD43(5例)、CD38(3例),不表达CD3和bcl-2;4例EBER阴性;3例c-myc基因位点断裂。结论儿童腹腔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以BL为主要病理类型。临床以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及肠套叠为主要发病症状,主要累及回盲部肠组织及周围系膜淋巴结,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ER、c—myc基因的检测对BL、DLBC�
杨文萍朱才娣宫丽平吕蓓蓓邹音钟华生肖强吴艳徐红艳曾松涛黄慧
关键词:儿童原位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