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向
- 作品数:31 被引量:24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2011-2017年中国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政策能力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了解2011-2017年在国家级慢性病防控政策不断推进和完善的情况下,各省慢性病防控政策能力跟进和变化情况。方法分别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2018年7-11月开展3次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工作,通过网络调查,收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级政策能力的相关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的3次调查各省应答率均为100%。2011、2013和2017年,省级财政经费中配置慢性病防控专项经费的省份个数分别为27个(84.4%)、26个(81.3%)和25个(78.1%);有领导参加当地慢性病防控相关活动的省级政府数量分别为15个(46.9%)、13个(40.6%)和19个(59.4%);2009-2011、2011-2013和2014-2017年在省级"两会"上有以慢性病防控为主题的提案或议案的省份个数分别为14个(43.8%)、13个(40.6%)和12个(37.5%)。2011、2013和2017年,全国省级慢性病防控综合规划数量分别为6个(18.8%)、20个(62.5%)和27个(84.4%),有现行慢性病防控专病或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规划的数量分别为0个、1个和3个。结论近年来,随着国际和国家级慢性病防控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各省份慢性病防控政策制定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对提升慢性病防控政策认定能力方面成效甚微。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财政、组织机构和制度的相关保障,是今后发展慢性病防控政策能力的重点环节。
- 司向翟屹朱晓磊马吉祥
-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2012和2015年中国8省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管理工作情况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了解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项目的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为基层慢性病管理提供政策依据。方法于2012、2015年对全国8个省(自治区)的4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管理人数、服务内容、培训情况、工作负荷和主要困难(仅2015年调查此项)。使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2012和2015年分别调查406和757名基层医务人员。其中兼职人员比例从2012年的62.72%上升至2015年的7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P<0.01)。指导患者用药的比例从2012年的65.76%提高到了2015年的8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9,P<0.01)。2015年96.83%(733人)基层医务人员接受过慢性病管理相关培训,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心理辅导、药物治疗和慢性病自我管理等,高于2012年的91.87%(373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4,P<0.01)。2015年33.24%的调查对象希望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但仅有6.54%的调查对象希望参加生活方式指导技能方面的培训。2015年调查对象认为最多可以管理的慢性病患者例数(中位数)为100例,低于2012年的143例。2015年74.37%的基层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高于2012年的6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4,P<0.01)。2015年有39.58%和36.52%的基层医务人员认为患者依从性不高和基层药物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是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管理指导内容的所有管理人员比例和接受培训的所有管理人员比例均有所增加,但基层医务人员面临超负荷工作、患者依从性不高和基层药物不足等问题。应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应答性,并加快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 朱晓磊张晓畅甫尔哈提·吾守尔司向翟屹马吉祥
- 关键词:慢性病医务人员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前,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中,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位列前4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占我国居民死因构成比由2005年的80%1.21上升到2008年的82.5%,由于慢性病的病程长且病情多迁延不愈,巨大的直接经济成本和劳动力丧失导致的间接经济成本必将给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 司向尹香君施小明
-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疾病预防控制死因构成比经济成本脑血管疾病
- 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被引量:29
- 2014年
-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政策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方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全国省、地(市)和县(区)级3352家CDC及1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果(1)政策能力:省、地(市)和县(区)级政府配置慢性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的比例为75.0%、19.7%和11.3%。(2)基础配置能力:7.1%的县(区)级CDC设有慢性病预防控制科(所)。2009年各级CDC有8263人从事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占CDC总在岗人员的4.2%。全国CDC有40.2%配置了慢性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3)培训指导能力:省级CDC举办慢性病预防控制培训班的比例(96.9%)高于地(市)(50.3%)和县(区)级(42.1%)。48.3%县(区)级CDC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过指导。(4)合作与参与能力:CDC与媒体开展合作的比例较高,为20.2%。(5)监测能力:县(区)级CDC开展死因监测的比例为64.6%;开展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比例均不到3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新发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8.6%和3.0%。(6)干预与管理能力:CDC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干预的比例分别为36.1%和32.2%,开展其他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干预的比例均不到20%。超过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仅为12.0%和7.9%,规范管理率分别为73.8%和80.1%,控制率分别为48.7%和50.0%。(7)评估能力:13.3%的CDC或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辖区慢性病应对情况开展定期评估。(8)科研能力:省级CDC科研能力明显高于地(市)和县(区)级。结论各地慢性病预防控制政策能力偏低;县(区)级CDC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与省和地(市)级有较大差距,亟待提高;基层医疗�
- 司向翟屹施小明
-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2010-2020年中国不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2010—2020年中国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变化趋势。方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本信息系统获取2010—2020年中国各省、地(市)、县(区)疾控中心自报信息,包括在职人员数量、在编人员数量、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人员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年限等,由201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取各地区年末人口。描述疾控中心人员数量和结构,计算平均速度、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人力资源集聚度(HRAD)及其与人口集聚度(PAD)的差值;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2010—2020年疾控中心在职人数和在编人数增长量分别为1.73万和1.83万名,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94%和1.14%,高于我国年末人口平均增长速度(0.52%),在职和在编人数的AAPC分别为0.93%和1.03%,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均P<0.01);2010—2020年中国每万人口疾控在编人数由1.14名逐年增长至1.21名;每万人口疾控在职人数2010—2017年由1.31名降至1.27名,2018—2020年由1.28名升至1.37名,APC分别为-0.40%和3.73%,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均P<0.05)。2019年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分别为86.01%(49145/57140)、83.75%(48813/58286)和79.54%(40735/51213)。2010—2020年中国疾控中心人员学历均值由1.91分增至2.43分,职称均值由1.39分增至1.53分。2010—2020年东部和西部地区疾控中心人员平均工作年限分别由19.37和20.13年降至19.04和18.24年,中部地区平均工作年限由20.28年增至21.15年。东部和中部地区HRAD均>1,西部地区<1;东部地区HRAD-PAD<0,中部和西部地区接近0。结论2010—2020年我国疾控中心人力资源数量提升、结构优化,但集聚度差异明显。
- 常诗琳王静雷刘拓赵玉明司向石文惠
-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集聚度
- 2010—2020年全国县(区)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了解2010—2020年我国县(区)级疾控中心人员变化情况,为加强我国县(区)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R 4.1.3软件进行数据清理与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人员数量、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基尼系数分析疾控中心人员公平性变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2010—2020年我国县(区)级疾控中心在职、在编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长率分别为9.04%、11.66%和15.90%,随年份的增长上述指标呈上升趋势(P<0.05);在编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人员比例增长率分别为2.40%和6.29%。2010—2020年我国县(区)级疾控中心人员平均学历、职称分值随时间的变化有所上升;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平均工作年限随时间的变化有所上升。2010—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县(区)级疾控中心在职人员结构进入前10名的省份比例(8/11)高于西部地区(6/13)和中部地区(3/8)。2010—2020年我国县(区)级疾控中心在职人员按人口和GDP配置的基尼系数均小于0.3,呈现公平状态;从人口角度,西部地区县(区)级疾控中心在职人员的均衡性优化程度最高;从GDP角度看,中部地区县(区)级疾控中心在职人员的均衡性最差。结论2010—2020年我国县(区)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数量提升、结构优化、分布较为均衡,但仍需改善需根据政策改善县(区)级疾控中心编制和聘用人员数量,结合辖区人口和GDP发展水平匹配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优化县(区)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的发展。
- 常诗琳王静雷毛凡赵玉明司向石文惠
- 关键词:人力资源基尼系数
- 村医慢性病管理工作能力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了解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项目的村医工作现状。方法2015年9月,在全国东中西部共选择8个省/自治区,每个省/自治区分别选择1个市,每个市选择1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共24个乡镇卫生院,对其下辖村卫生室中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管理的村医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参与慢性病管理情况、培训情况、工作困难和满意度等。使用SAS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调查266名村医,其中78.71%为兼职从事慢性病管理工作;平均每名村医管理慢性病患者人数(中位数)为189人,而认为可以管理的人数(中位数)为100人;有75.71%村医处于超负荷工作;所有村医都接受过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培训;调查村医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基层药物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占43.94%,其次是患者依从性不高(38.64%);村医对工资待遇、绩效考核和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不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兼职(OR=0.409,95%CI=0.169~0.988)以及受到惩罚(OR=0.198,95%CI=0.088~0.449)更容易对工作不满意。结论村医接受慢性病管理相关培训比例较高,但面临超负荷工作、患者依从性不高和基层药物不足等问题;应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因地制宜改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快村医的队伍建设和提高专业能力。
- 朱晓磊张晓畅司向殷召雪马吉祥翟屹
-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村医
- 2013-2021年中国儿童暴力状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暴力的流行情况和特点,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儿童暴力的死亡率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2021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DSP)。本研究分析了DSP中关于0~17岁儿童死于凶杀及其后遗症的数据。儿童暴力就诊病例信息来源于2013-2021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分析NISS中0~17岁儿童伤害意图为“故意伤害”的数据。本研究通过稳健线性回归分析暴力占比的时间趋势,采用χ^(2)检验和校正Pearson残差分析不同性别暴力发生方式的构成差异。结果儿童暴力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0.33/10万下降至2021年的0.14/10万,男童暴力死亡率(0.15/10万)高于女童(0.13/10万)。儿童暴力病例占所有伤害病例的比例有所下降,从2013年的3.34%下降至2021年的2.29%。在2021年NISS的9344例因暴力就诊病例中,男童就诊病例(7503例)约为女童(1841例)的4倍,前3位暴力方式为钝器(64.77%)、跌倒(7.46%)和锐器(6.18%),45例性暴力病例包括38例女童和7例男童。结论儿童暴力流行的下降可能与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关。应积极为监护人提供育儿技能培训,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技能培训等预防儿童暴力的发生。
- 高欣叶鹏鹏金叶汪媛刘韫宁纪翠蓉司向朱晓磊杨一兵段蕾蕾
- 关键词:暴力儿童死亡率
- 中国西南地区2017年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现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了解中国西南地区2017年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现状,为进一步加强西南地区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7—11月开展的第五次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中2017年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57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19名慢性病防控在岗人员的相关信息,分析西南地区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员的配置情况及年龄、工作年限、学历、专业、职称分布情况。结果中国西南地区2017年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在岗人员占总在岗人员的6.5%,慢性病防控专职在岗人员占总在岗人员的4.6%;慢性病防控人员年龄以25~34岁者所占比例最高(40.7%),工作年限以<5年者所占比例最高(59.5%),学历以本科及以上者所占比例最高(57.5%),专业以医学专业者所占比例最高(94.9%),职称以初级职称所占比例最高(44.8%)。不同地区比较,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5个地区慢性病防控在岗人员占总在岗人员比例、专职慢性病防控在岗人员占总在岗人员比例、防控人员年龄、工作年限、副高及以上职称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性病防控在岗人员和专职慢性病防控在岗人员占总在岗人员比例均呈省、地市和县(区)上升趋势(均P<0.05);慢性病防控人员工作年限、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医学专业比例、副高及以上职称比例均呈省、地市和县(区)下降趋势(均P<0.05)。结论中国西南地区2017年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水平与慢性病巨大的疾病负担水平不匹配,且存在级别差异。
- 司向郭藏赵艳芳耿雪营张艳贞郭俊霞陈文马吉祥米生权王卓群
- 关键词:慢性病人力资源疾控系统
- 伤害干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
- 2012年
- 目的制定一套适于我国的伤害干预评估的指标体系,为今后伤害干预项目的评估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回顾、项目梳理、专家咨询、项目点测试及SMART标准筛选,逐步完善指标体系。结果共收集了23篇文章/书籍章节/规范、4位专家反馈表以及22份项目报告/总结,形成34个伤害干预评估初级指标。通过试点及专家对指标补充及合并,形成40个备选指标。通过SMART标准筛选及专家论证,最终确立了伤害干预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包括伤害干预评估指标共33个,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8个。结论该指标体系适用于评估我国伤害干预项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项目适当调整。
- 高欣邓晓司向石文惠段蕾蕾
- 关键词:干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