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锡川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3篇出血
  • 2篇弹簧圈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痉挛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入路
  • 2篇切除
  • 2篇颅内
  • 2篇脑室
  • 2篇脑室出血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痉挛
  • 2篇痉挛
  • 2篇可脱卸弹簧圈
  • 1篇休克

机构

  • 9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9篇刘锡川
  • 6篇潘力雄
  • 3篇付万新
  • 3篇李少鹏
  • 3篇宋敏鹰
  • 3篇蔡涛
  • 2篇宋志惠
  • 2篇徐子明
  • 2篇刘小红
  • 2篇陈丽静
  • 2篇陈国明
  • 1篇修俊刚
  • 1篇黄荏娥
  • 1篇邓海亮
  • 1篇刘运生
  • 1篇陈桂增
  • 1篇陈忠平
  • 1篇王海英
  • 1篇马利亚
  • 1篇谭媛

传媒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1
  • 5篇2006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 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蔡涛陈丽静陈国明宋志惠徐子明潘力雄李少鹏宋敏鹰付万新刘锡川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可脱卸弹簧圈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
外伤性脑室出血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外伤性脑室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结果全组病例根据GOS评定恢复良好8例(29%),中残5例(18%),重残及植物生存4例(14%),死亡11例(39%)。结论应根据影像学改变选择脑室出血的手术治疗方式,必要时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刘锡川潘力雄
关键词:颅脑损伤
扩大翼点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临床体会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包括经眶额入路、经颧弓入路和眶颧弓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优越性和适应证。方法经标准翼点入路11例,眶额入路19例,颧弓入路4例,眶颧弓入路4例。结果病灶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4例,无法处理病灶1例,无一例出现脑牵拉损伤。结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处理颅底病灶比标准的翼点入路显露更好,正常脑组织侵袭性更小。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不仅适于前中颅底肿瘤的切除,而且可应用于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的手术治疗。
潘力雄刘运生陈忠平李少鹏刘小红刘锡川蔡涛付万新宋敏鹰
关键词:翼点入路
20%吡拉西坦注射液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20%吡拉西坦注射液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的效果。方法将颅脑损伤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快速静脉滴注20%吡拉西坦注射液,对照组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所有患者均采用无创ICP监测仪监测ICP,同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副作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给药后均能迅速降低ICP,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出现尿素氮及肌酐增高2例。结论 20%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ICP增高疗效安全可靠,比甘露醇更适合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修俊刚刘锡川陈桂增黄荏娥谭媛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
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术前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的术前磁共振检查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科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脑膜瘤患者共150例,其中纤维型72例,上皮型54例,血管瘤型10例,非典型8例,间变型6例.所有患者均术前常规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和MR灌注成像(PWI).结果 各病理类型在T1信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614,P<0.05;各病理类型在T2信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22,P<0.05.间变型脑膜瘤的肿瘤实质ADC、rADC显著低于其他类型脑膜瘤,血管瘤型的肿瘤实质ADC、rAD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脑膜瘤,P<0.05;纤维型、上皮型和非典型脑膜瘤之间的肿瘤实质ADC、r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变型脑膜瘤的瘤周水肿ADC、rAD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脑膜瘤,P<0.05,其他类型脑膜瘤之间的瘤周水肿ADC、r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rCBV、MSD、MS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rMT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参数两两对比,血管瘤型组的rCBV显著高于其它各组,MSD和MSI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术前磁共振可初步判断脑膜瘤的病理类型,为手术难度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叶泽驹刘锡川邓海亮朱灼坤罗伟鹏
关键词:脑膜瘤病理磁共振
重型颅脑损伤并休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25例恢复良好,中残7例,重残和植物生存5例,死亡39例,死亡率为51·3%。结论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早期迅速查明休克原因尤为重要。救治中强调就地抢救及手术的必要性。
刘锡川潘力雄
关键词:颅脑损伤休克
内镜经鼻扩大入路与显微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内镜经鼻扩大入路(EEA)与显微经鼻入路在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56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EEA垂体瘤切除术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行显微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2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垂体瘤切除情况,于术前(T1)、术后第2天(T2)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激素[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中鞍底、鞍膈显露情况,肿瘤显露及切除情况,鞍膈破裂情况,记录脑脊液漏发生、术后肿瘤残留情况。结果 T2时,两组PRL、G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ACTH水平组间及与同组T1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脑脊液漏发生、术后肿瘤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垂体瘤全切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A垂体瘤切除术对改善患者激素水平、提高垂体瘤全切率有一定帮助,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于改善患者预后。
刘小红马利亚王振宁叶嘉文刘锡川叶泽驹王海英
关键词:垂体瘤切除术
30例脑动脉瘤患者的可脱弹簧圈治疗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评价使用可脱卸铂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蔡涛陈丽静陈国明宋志惠徐子明潘力雄李少鹏宋敏鹰付万新刘锡川
关键词:可脱卸弹簧圈脑动脉瘤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治疗
双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36例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总结双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6例采用双侧脑室引流治疗的重度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重度脑出血中,存活23例(69.4%),死亡11例(30.6%)。23例存活患者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尽早解除脑室梗阻,改善脑脊液循环是重度脑室出血救治成功的关键。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刘锡川潘力雄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引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